趙華健








吉他,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古埃及,它的命名更是來自波斯語,是個地地道道的舶來品。
鄌郚,是山東中部濰坊昌樂縣的一個小鎮,無論是“鄌”還是“郚”,在字典中都只有一個解釋:專用地名。三千多年前周朝初期,這里有魯國的兩個下邑:鄌和郚。
沒人會想到,吉他會在數千年后,成為鄌郚的代名詞。如今的鄌郚鎮,每年為世界30多個國家,生產吉他100多萬把,樂器配件超過500萬套,電吉他的產量更超過全國總量的36%,成為地地道道的“吉他小鎮”。
傳真機架起招商路
齊魯腹地“繆斯”萌芽
歷史悠久的鄌郚,曾是渤海的魚、鹽運往魯南、蘇北的重要樞紐之地。但是,即便是熟悉鄌郚的人,提到鄌郚首先想到的也是西瓜和笤帚,這里是昌樂西瓜和無籽西瓜的發源地,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鄌郚一直是特供西瓜基地。這里還一度擁有30多個笤帚加工專業村。但是,這個小鎮的故事卻被一名“赤腳醫生”改寫了。
今年43歲的李華濤,從小就跟吉他打交道。2002年5月,李華濤成立東方樂器廠,那是鄌郚第5家電吉他生產企業。這時,距離李華濤的父親李培臣創立昌樂第一家吉他廠——繆斯樂器剛好十年。
李培臣曾是鄌郚鎮李家溝村的一名“赤腳醫生”。197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成為昌樂縣樂器廠一名銷售員。當時的昌樂縣樂器廠以生產小提琴和民族樂器為主,是山東省僅有的四家樂器廠之一。
1991年7月,李培臣參加了青島交易會,得知韓國有樂器廠有意來山東投資建廠的消息后,李培臣異常興奮,因為當時濟南、青島、煙臺的三家樂器廠都已破產,山東境內就剩下昌樂的這一家。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論證,韓方得出結論:昌樂有樂器生產的基礎,適合建樂器廠!當時,中韓尚未建交,雙方只能通過傳真交流,發傳真又只能去濰坊市區,李培臣只得在濰坊和鄌郚之間來回穿梭,靠著一封封的傳真,與對方持續交流。
1993年春天,應韓方的邀請,李培臣帶著翻譯赴韓國進行洽談,這一去就是60天,憑著要為中國人爭氣的一股倔勁,硬是把這個項目引進了山東,落戶鄌郚。
1993年12月,李培臣拿到了工商部門頒發的中外合資的營業執照。中韓合資成立了山東繆斯樂器有限公司,李培臣任中方代表兼副總經理。
繆斯樂器,開創了鄌郚吉他樂器生產的先河。1998年,百靈樂器廠成立,是第一家真正屬于山東人自己的樂器廠。這兩家企業,成為鄌郚樂器企業的“孵化器”。
工匠精神助力產業升級
鄌郚吉他征服世界
鄌郚人的生活就此發生了改變,從此,在老百姓看來神秘又高檔的吉他變成了他們手里的商品。大批常年務農的村里人走進工廠,學會了吉他制造的工藝流程,有的還成了工藝師、調音師、樂手和音樂人。小鎮上1萬多名居民,農忙之余在樂器廠上班,每月平均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做完工廠里的這批訂單,就該下地給莊稼施肥了”,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不同于其他樂器,一件吉他產品的完成需要80%的手工。而從一個木頭板,到一個完成品,鄌郚鎮的吉他工藝實施起來,就要有上百道復雜的工序。單就打磨的砂紙來說,就有60到1000種不同的粒度。木料打磨,安裝琴弦,區分音品到最終調音,一遍又一遍反復調試,成就了鄌郚鎮的工匠精神。
過硬的品質,成為“吉他小鎮”成名的根基。李華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受父親最大的影響就是“工匠精神”:“這是一個朝陽產業,對于長輩做的東西,我想堅持,并且往前邁一步。”
2005年,寧夏人賈佐凱來到了鄌郚,在上海芬達樂器這樣的世界一線品牌工作的經驗,正是當時的鄌郚所缺乏的。“2003年,上海芬達工廠的生產自動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小鎮上卻基本還在手工操作。”在賈佐凱的運作下,鄌郚的第一套數控銑床投入使用。“以前,一個工人加班加點、不分晝夜做一天,只能做100個模型,現在用上設備,不加班可以做400個。”
21世紀最初的十年,成為鄌郚樂器產業的蓬勃發展期,樸實的鄌郚人,憑借精湛的手藝和誠信的作風贏得日漸廣闊的市場空間,當地的樂器企業也從最初的個位數,發展到80多家,在國內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不知不覺在世界上有了響當當的名片。
2010年8月,盛夏,臺灣最具人氣的搖滾樂團——“信樂團”的主力吉他手孫志群輾轉數千公里,來到鄌郚,來定做自己專屬的吉他!
從產業之鄉到文化之鄉
吉他小鎮重裝上路
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鄌郚的電子樂器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多用于貼牌出口,缺少自創品牌。要訂做吉他的孫志群最初想到的也是美國,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貼著美國知名LOGO的電吉他竟然都產自鄌郚!于是,孫志群果斷更改了自己的目的地,最終他在鄌郚訂做了四把吉他。
鄌郚的創業者們也日漸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貼牌生產不但鼻子被人牽著走,而且利潤空間非常小。“一開始做的也是代加工,但慢慢發現,我們有條件有能力做自己的品牌,不能再給別人做嫁衣。”2003年,趙衛國進入樂器行業,創立品牌雅特,創建之初,趙衛國就決心不再“貼牌”,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而后來到鄌郚的賈佐凱也清楚,想在國內外得到認可,就要打響品牌,所以他也在主動選擇轉型,注冊自己的品牌,抓住主動權。
“我們不抄襲,自主地去設計,自我創新。其實無論是傳統的營銷方式,還是現在電商的這種模式,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產品的市場。而且企業跟企業之間的一些合作,都能帶動我們電吉他產業集群中所有企業一些品質的提升。” 鎮上一家樂器工廠負責人馬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今,鄌郚鎮已有十幾家專門做中高端定制產品的企業,擁有了40多個自主樂器品牌。2009年6月,鄌郚鎮被授予“中國電聲樂器產業基地”。
2016年,鄌郚舉辦“吉他小鎮·魅力鄌郚”音樂節,世界各地音樂人慕名而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鄌郚、了解鄌郚。鄌郚鎮經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打造樂器文化之鄉,是未來我們努力的方向。一方面,還是要把生產做好,產品質量得到國際認可;另一方面,多舉辦音樂節、高端論壇,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等,提高音樂文化氛圍。
在他們的規劃藍圖上,未來的鄌郚不僅是“樂器產業之鄉”,更會成為“樂器文化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