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假期有幸讀到房超平先生的《思維第一》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提到“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小老師’”“巧用思維規律,建立有效關聯”“讓每個學生愛講、會講和善講”等觀點讓我倍感親切,因為在教學過程當中我也一直是這么做的。
首先,每接手一批學生,我都讓學生牢記四句話“語文學習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思維運用的過程”“要有例題意識”“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享受語文”。我要讓學生明白語文要學的根本東西是兩樣:一是思維,一是語言。思維不高明,語言便是散沙;語言不豐富,思維便無所憑借。下面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
現在的語文試卷一上來就是四篇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古代詩文閱讀。從分值上看,閱讀占90分,作文占60分。可以說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課堂教學的目的應該是:建立獨立的閱讀學科理念。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習得閱讀能力,包括收集、選擇、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鑒賞評價、懷疑探究作品的能力,為他們具備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創造性應對社會的能力打下基礎。
二、樹立五種教學理念
一是“主體教學觀”。這是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是“民主教學觀”。教學要民主,要尊重學生,不搞獨斷專行,不搞一錘定音,讓學生消除壓抑感,體會和諧感,產生能動性。
三是“大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要大視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學生學習的時間,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四是“思維教學觀”。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五是“分類教學觀”。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培養優生,讓學生相互積極影響,相互促動,形成“以點促面”的局面。
三、嘗試建立以“實施主體性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1.自學輔導式。以自學為主,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輔導。課堂教學結構設計為:自學—質疑—討論—點撥—自結。
2.質疑探究式。以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教學的思路,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教學宗旨進行教學設計。課堂結構設計為五個步驟:設置問題—探索問題—討論問題—歸結問題—問題遷移(由一個問題引入另一個新的問題)。特別要強調的是讓學生在探索問題時要動筆寫下來,要“落字為證”。
3.點撥導引式。對學生相機誘導,進行點撥教學。教學中注意“啟發誘導,拔開迷霧,畫龍點睛,開啟思維”。點撥教學的操作結構設計為“六步”:吃透兩點,摸清障礙(重點、難點、學生心理障礙);認清方向,選準“口子”;相機誘導,適時點撥;討論交流,理解消化;雙向反饋,總結提高;遷移訓練,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