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偉
教育影響著現在,決定著未來。當下生活在學校里的每一名學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他們都是發展中的社會人。學生能否在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的時候,具有適應工作和生活挑戰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35年他們會在哪里?2050年他們又會在哪里?
思考中,經過校園一角的三棵玉蘭樹,它們在同一地點共享著同樣的陽光雨露,開花的時間卻錯落有致。由此聯系到像樹、像花兒一樣的學生,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成長規律,有他們自己的花期。所以,守護好學生的自然起跑線,做好零起點教學,在適合的位置、適度的周期,提供符合最近發展區的教育資源、成長時空,助學生一臂之力,讓他們都能夠像花兒一樣自然開放。
高質量發展的學校育人體系一定要為所有學生提供機會——主動成長的機會。社會是多元的,這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契合的。因此,不苛求某一種教育方式適合所有的人,要為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一個關鍵指標是“適合的教育”。這既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也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學校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機遇。
學校教育要通過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讓學生認識自己和他人,認識社會、自然和世界。一切教育教學活動要把學生放在正中心,要尊重學生的共性,呵護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習性,鑄造學生的品性。在理解和接納中給學生多看、多思考、多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廣泛的開啟中,發現自己的特長、愛好;在活動中有機會把特長發展成愛好,把愛好持續地堅持下去成為專長,有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讓優勢發展成為優質培養。
所以,給學生成長的開啟比開發重要,給學生發現的可能比灌輸重要,給學生潛能的釋放比給予重要。學校教育要協助每一名學生,建立起創新發展的新認知、新思想、新格局。
未來已來,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釋放著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未來屬于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一種勞動。”那么,讓學生成為有思想的人,是學校教育給予他們最重要的核心素養。學生會思考、能判斷,無論遇到怎樣的情形、怎樣的挑戰,都可以自信地去面對、去解決。這種素養的積淀,將是他們可持續成長的能力源。讓他們在走出學校的時候,自信滿滿地有能力去擔當責任,在社會的實踐中去創新、去創造,成為美好生活、幸福社會的建設者。
學校教育要永遠葆有一顆純真好奇的童心,理解學生的成長需求,守護好他們的自然起跑線。同時又要有一顆堅守的同理心,和著時代的節拍,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始于人的發展,最終落于立德樹人,盼以教育之夢助力偉大中國夢!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