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琪
1.確定教學目標的考慮因素
通過深入研究課標與教材,我發現,識字與寫字教學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與中高年級相比,低年級的語文要素呈現方式不同,往往分散在課后習題、語文園地等處,目的是引導低年級學生背誦、積累詞語。因此,小學低年級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將重點放在學生識字寫字上。充分了解學情,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正確認讀課文,盡可能讀流利并嘗試背誦。
2.如何確定適宜的目標
《傳統節日》是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中的第二課。縱觀低年級識字單元中語文要素的發展:由認識象形字到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再到自主閱讀、識字寫字。本課要求學生知道偏旁之間的關聯,建立生字音、形、義之間的關系,靈活掌握識字方法。因此,教學目標之一可以確定為:利用韻語、形旁與字義的聯系,通過圖片識字、字理識字、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認識“傳”“統”等15個字,觀察并寫好“貼”“街”等9個字。
橫向對比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教材從不同的維度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識字。四篇課文的課后習題都紛紛指向詞語積累和課文的朗讀、背誦,由此可知,學生的認知發展應該是由識字到理解詞語含義再到感知韻文內容,從而初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可以確定為: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語境中理解“大街小巷”“祭掃”等詞語的意思,能背誦課文。
結合教材,精準定位。《傳統節日》一課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能按照時間順序排序。低年級學生喜歡的是節日的熱鬧,對節日的時間記憶模糊,對其內涵更是一所無知。因此,我將教學目標定為:了解傳統節日習俗,能按照時間順序排序,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3.對教學目標適宜性的檢驗
在試講中發現,學生對于不太熟悉的節日記憶較難,傳統節日排序呈現出了“兩級”現象,多數學生靠死記硬背完成。于是,我反思了教學目標中的一些問題:第一,低年級學生學習經驗不足,個體差異大,要分清層級目標,不拔高;第二,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可以給學生搭梯子,但不能代替學生主動學習。在下一次試講中,我借助古詩,讓學生了解傳統習俗,并引入“日歷”,幫學生認識農歷。教學目標的改變讓教學難點得到了突破。
4.教學目標的確立
經過多次試講、多次修改,教學目標最終確定為:利用韻語、形旁與字義的聯系,通過圖片識字、字理識字、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認識“傳”“統”等15個字,觀察并寫好“貼”“街”等9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語境中理解“大街小巷”“祭掃”等詞語的意思,能在教師的提示下背誦課文;知道傳統節日的時間和名稱,能借助日歷給傳統節日排序;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借助古詩,了解傳統節日習俗,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