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也是課堂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教學中,有的放矢制定教學目標,教學才能精準聚焦,有效落實。下面,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示兒》《題臨安邸》為例,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
1.重點內容目標聚焦細化,增強可操作性
抓住教學重點進行目標細化,才能更加明確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增強可操作性,有效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獲得。
立足課程理念,深入研讀教參、教材,把握重點教學內容。例如,同為南宋時期的愛國詩歌,《示兒》語言質樸卻內蘊豐富,如何使學生體會和理解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感,這是教學重點和難點;而《題臨安邸》看似描寫歌舞升平,實則充滿反諷之意。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挖掘和整合,確定互文學習,重點內容目標聚焦細化,增強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要重視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層級,還要體現能力的增長和思維、感情的提升。例如,五年級學生已經學過了查找、整理資料和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多數學生已會背這兩首詩,但是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卻并不深入。因此,目標設定的焦點應關注綜合運用、理解、分析的認知發展過程。據此,將“能借助題目、注釋和相關資料,理解兩古詩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細化為“借助題目、注釋,初步理解兩首詩歌大意;在對比和互文學習中,結合資料,深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愛國情感”。
2.整體統籌把握,提升學習效果
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都要立足于單元,緊緊圍繞本單元語文要素,對教學內容和邏輯順序進行分析,做到方向明確。教學過程也要緊緊圍繞單元目標,設計清晰的學習路徑,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使學習活動的開展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教學中始終要有整體觀:注重提問的邏輯;練習要有層次性和多樣性;發揮評價的作用,促進目標達成;注重學生情感的啟發等。學生學習《示兒》時,以詩為本,結合資料,了解“靖康之恥”的時代背景,關聯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
3.精心設計教學,強化方法指導
設計時要優選利于目標實現的策略方法,促進學習遷移,使目標有效落實,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例如,師問:“為什么還等不到‘王師北定中原日’?結合剛才的資料,再讀同時代林升的《題臨安邸》,你們有什么發現?”生1答:“我發現統治者們每天賞景、聽歌、觀舞,一直不停。”生2答:“我發現‘游人’‘暖風’‘醉’有了另一層意思,統治者陶醉于飲酒尋歡的生活。”生3答:“‘幾時休’寫出了統治者們安于享樂,忘了收復失地,表現了詩人的諷刺和憤恨之情。”師答:“這就是一語雙關,意味深長。二次關聯學習中,兩詩互為資料,你們的體會更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