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雯
課堂教學設計決定著課堂教學行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必須從課堂教學設計入手。那么,如何精準制定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呢?
首先,研讀課標,挖掘教材。英語課程標準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除了列出各單元的語言知識目標外,還應充分挖掘其文化知識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
在深入領悟課標精神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教材,整體把握教材的總目標,系統地梳理教材。例如,英語三年級上Module3這個單元的總目標為“能借助‘These/Those are……’句型描述近處和遠處的多個事物”,但教材內容略顯單薄,故根據單元主題加入主題閱讀《Flowers for Mother》。主要內容是描述近處和遠處的花,用到的句型既有描述單個事物的“This/That is……”句型,也有描述兩個以上事物的“These/Those are……”句型。因此,主題閱讀的目標亦可圍繞單元總目標制定。
其次,分析學情,因材施教。要以學生需要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符合學生水平的教學目標。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興趣點、思維情況等都是進行學情分析的切入點,教師在制定目標之前進行詳細的調研、分析,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
第三,整合三維目標。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目標,而是一個問題分解成三個方面。對于“知識技能目標”要強化,重視“學會”,表述格式是: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對象;對于“過程方法目標”要落實,關注“會學”,表述格式是:通過什么方法+解決什么重難點;對于“情感態度目標”要具體,注重“滲透”,表述格式是: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對象。
行為主體是學生,表述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不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可表述為“能理解……”“能認讀……”等;盡可能使用可觀察、可操作、可檢驗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如“認出”“說出”等。行為條件則是需要表明學生在什么情況下或什么范圍內完成指定的學習活動,如“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討論,制定……”等。最后是行為標準,指學生所達到的表現水準,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等,便是限定了目標水平的表現程度,以便檢測。
最后,巧借閱讀策略。《Flowers for Mother》—課我采用了Visualizing(形象化)的閱讀策略。把教學目標定為:借助形象化閱讀策略,形象地理解故事大意并體會母愛的含義;能夠使用含有these,those的句型來描述近處和遠處的多個事物。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給出該閱讀策略的定義,接著讓學生親身體會什么是Visualizing,借助這個策略,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了故事大意,也學會了使用“These/Those are……”句型描述近處和遠處的多個事物。
刊中刊編輯 _ 王雪莉 ? 湯灝 ? 張曉震 ? 于萍 ? 汪倩 ?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