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守華 王帆
家長從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而囿于焦慮的桎梏;學生在家長的焦慮下被迫奔波于各種校外輔導班中,正所謂“孩子們不是在上輔導班,就是在去上輔導班的路上”;社會壓力倒逼學校教育,越發功利與世俗。這種不健康的教育發展態勢,既不利于家長、學生和學校,更影響到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和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為解決上述問題,國家相繼出臺關于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簡稱“五項管理”)的文件和《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如何高質量落實文件精神和要求,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學校在兩個維度上進行了探索,一為課堂教學,一為課后服務。
提高課堂實效:夯實“雙減”主陣地
1.政策指導,明確課堂教學規程
為落實教育部“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的要求,切實提高學校干部教師的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市委市政府關于“雙減”的部署要求上,學校開展多形式活動,解讀政策精神。學校教學部門將各級各類教育主管部門下發的文件、法律法規集結成冊;校長通過“校長講堂”,為教師解讀政策,帶領教師深入學習;教學干部通過青年教師論教班引領教師交流體會。學習+交流的政策學習模式,用政策引領教師的教學行為,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一把尺子。教師感受到有法可依、有據可循,課堂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2.系統研修,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學校積極開拓并充分利用高端資源,努力為教師打造開放、高質量的研修學習平臺。通過自主學習、主題研修、組內研討、教學觀摩、名師指導、參觀考察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校本研修活動;通過組建同年級組、同學科的橫向校本研修團隊,跨年級組同學科的縱向校本研修團隊,跨年級跨學科的縱橫交錯的研修團隊提升研修質量。由此,完善“課程、課堂、評價、研究、管理”五位一體的教研體系,促進學科課程建設和課堂建設協調發展,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果。
學校干部教師嚴格按照市、區、校、學科教研組四級教研模式開展教師系統研修。每周二為全體行政干部聽課日,教學干部保證每天推門聽一節課,隨機抽查所聽教師的教案和學生作業。每學期開展骨干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賽課、新任教師通關課、教育教學研討會等多層次的聽評課活動,幫助教師逐步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學校利用自身作為北師大、首師大等高校教育實踐基地的平臺,引導教師人人有課題,樹立教師的科研意識,培養教師的科研能力,積極引領年輕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教師轉化。
3.一生一案,落實個性化作業指導
按照國家“雙減”政策相關規定,嚴格控制作業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結合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生情況,加強對學生作業設計的研究,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知識鞏固型作業、能力進階型作業、學科融合型作業和個性化作業,以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把指導學生的課后學習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組織有效的課后自習和指導,采取多種形式為學生答疑解惑,鞏固學習成果。
豐富課后服務:拓寬“雙減”分戰場
1.課后服務——全員育人的新思路
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從多方面著手完善課后服務工作。在了解學生多樣化興趣需求的基礎上,提供菜單式課后服務項目及內容,供學生自愿選擇,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并實現“音體美教師全覆蓋”“服務對象全覆蓋”“周一至周五全覆蓋”。學校組織開展四大類40小類的興趣課程,涉及學習輔導和豐富多彩的科技、藝術、體育、勞動、閱讀、傳統文化、研究性學習小組等綜合素質拓展類活動。
課程設計方面,在體現課程種類豐富的同時,還兼顧到課程在立德樹人、樹立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以體育類課程為例,不僅包括四大球的傳統項目,還有輪滑、健美操、擊劍、跆拳道等熱門項目,更涉及武術、空竹、兵道等具有中華文化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幫助學生在身體素質得到鍛煉與發展的同時,又直觀感受與體驗中華傳統運動的魅力,進而更多地了解與傳播中華文化。
2.暑期托管——家校共育的新形式
暑假期間,為滿足廣大家長需求、解決學生暑期“看護難”問題,引導和幫助學生度過一個安全、快樂、有意義的假期,學校面向一至五年級家長無法看管的學生開展暑期托管服務。這一舉措是加強學校教育關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有益探索,并有效減輕了家長負擔。
暑期托管以學校圖書館為固定活動區。每天安排1名干部、1名班主任、1名科任教師(或校醫)、1名安保人員具體負責學生的托管生活。學校安排了豐富的活動,涉及快樂閱讀、創意美工、體育健身、眼保健操、傾聽紅色經典故事等活動。
3.晚間自習——貫通培養的新舉措
學校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本著全心全意為學生發展負責,為解決家長“急難愁盼”問題,遵循自愿的原則,今年“雙減”政策出臺后,嘗試在七、八年級開設晚自習,并進行貫通輔導。晚自習發揮“名教師”“名學科”的輻射作用,組建以特級、骨干為核心的名師精英團隊,打破年級、班級界限,組建學習共同體。教師團隊設計了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作業輔導、自主學習、心理疏導、時政新聞、體育鍛煉、經典閱讀、成達講堂等,與白天的教學活動既有效銜接亦有所不同,旨在鞏固其所學知識,健壯其體魄,開闊其視野,舒緩其心情。
通過晚自習,學生能夠在校完成當日作業,教師也能夠利用這一時間深入了解學情。晚自習的活動設計打破常規教學班級,使每名學生都能享受到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目標得以實現。
行遠自彌,篤行不怠。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探索,進一步創新實踐,高質量落實“雙減”要求,為學生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創新人才培養導向的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理論創新與行動策略研究”(課題編號:CFBA2020080)的研究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