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繼東
道德與法治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性課程。一節好的道德與法治課,要讓學生真正有獲得,以正能量的心帶動積極的行動。教師只有把課講好、講透、講活,才能把內容講到學生心里,只有讓學生真學、真信、真懂,學生才會以心動帶動行動。那么,如何上好一節道德與法治課呢?
首先,要了解學情。每次上課要組織學生認真閱讀10分鐘教材,在讀懂的地方打勾,對于有疑問的地方打上問號,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教材上的內容。當教師搜集學生在教材上的標記時,也就形成了對本節課學情的大概了解,教學的起點也就清楚了。
其次,要整合資源,精心設計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案例。直接的價值判斷是一種顯性的規則教育和價值引導,不能直接轉化為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行為。所以,選取材料時,不能只選單一維度的,也要選擇多維度的,無爭議(公平處理)的案例要拿出來,有爭議(激發興趣,批判性思考)的案例也要找出來,讓學生辯證思考。
第三,要進行積極的教材討論。教材討論的過程是認知轉化的過程,將教材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認知。要幫助學生建立本節課的“能力工具庫”,即在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將本節課需要掌握的關鍵知識、概念、原理放進工具庫中,形成永久保存。要帶領學生思考“工具”背后的價值是什么,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才會清楚地知道要用哪些工具,如何用這些工具去解決應該解決的問題,形成持久的能力。
第四,要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和自覺的行動。道德與法治課是動腦課,必須加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訓練。課堂上要針對某一重要事件組織充分的對話,不僅要讓學生說,更要讓學生有思考、有深度、有體悟。只有了解背后的道理和意義,才能形成深刻的信仰。道德與法治課也是行動課,要聯系當代事件,聯系學生實際,提升學生行動的感召力。將學生和時代、生活、國家、民族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建立身份感,體會社會人的行為。此外,通過培養一些關鍵技能,幫助學生很好地保護自己。
第五,要拓展教材。要想遷移學生的思維就需要拓展教材的邊界,從現實中截取最真實的內容,生成更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不僅在書本中,更在生活中。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