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穎
隨著近年來的不斷學習、實踐和思考,我逐漸意識到,不但要“為教而學”——積極參加各層級的繼續教育或專業學習,還要“為學而教”——為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實際獲得改進自己的教學。
1.鉆研教材,積累經驗
備課前,教師必須先要明確的是教什么,包括主要話題、功能句型、教學內容等。這些內容有的可以從教學參考用書中尋找,但是哪些是教學重點,哪些是學生以前學過的、學生掌握的程度如何,都需要基于教師對整套教材的梳理。無論任教哪個年級,我建議教師都準備一份全套教材框架。不論教哪一年級,都要整體復習前一個年級的教材,以便更好地把握本冊的教學內容。
2.了解學生,分析學情
學生是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進入教室的,因此,教師教學必須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結構,教師可以科學分析之前的階段測試,也可以就某一課的知識點進行前測、前調、訪談。要想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愛好等,可以和班主任及任教前面年級的教師多溝通,適時安排家訪或校訪,開展問卷調查,在課堂內外進行觀察等。
3.制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活動
科學的課時教學目標應以學生為主體,加之具體的知識技能和意義明確、可觀測、可檢測的外顯行為(安排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活動并設定檢查標準)。合理的活動安排涉及知識量、能力量、訓練量等要素,教師應該精簡各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去完成既定的教學活動。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談到優化教學過程的標準時強調,不僅要看教學效果,還要看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及精力消耗是否是最優值。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多少、重難點、學生的條件以及教學設備等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其次,要注意節省時間,特別是在講授新知識時,要抓住重點,安排一定的練習時間,根據反饋再采取必要的講解或補充練習。第三,要盡量安排全班學生的活動,避免由少數人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大多數學生成為旁觀者;還要選擇有效的練習方式和收集反饋信息的方式,以便節約教學時間,并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及時反思,盡快調整
無論多么精心的教學設計,在實際授課后由于有了學生的參與和反應,往往會和教師的設計初衷有不同之處。此時,一定要盡快做出調整。我會根據前一節課的授課感受,在第二個班上同一內容前再看一遍PPT,或調整呈現順序,或刪除某個教學環節,或對課堂活動的組織形式進行調整、改進。
5.加強學法指導,減少無效勞動
教學的根本任務并非單純讓學生學會某些知識,還必須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獲取知識的方法及能力。在日常教學之余,我帶著學生學習使用英漢字典、認識國際音標,嘗試用字典預習單詞;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分工合作,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