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摘要:語文是文化教育中相當關鍵的一門課程,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的教育科研的工作過程中,必須結合語文教學現實與小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基本來開展。讀寫互相融合的訓練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融入當代教育發展對學生的要求,可以推動學生全面的發展,并且激起學生的學習語文興趣。文章圍繞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讀寫結合落實途徑展開探究,詳細闡述了閱讀中提煉主題,為寫作提供靈感;寫作中分析內容,為閱讀提供指導;交流中進行反思,提高讀寫結合效果等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落實讀寫結合教學方式的不同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讀寫結合;教學課堂
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教師需要積極主動引導學生將自身在閱讀里掌握的語文知識、素材以及其他技能應用到寫作中去,另一方面在寫作創作中,教師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與其中的細節,激活學生的創作思維。教師高度重視二者的聯絡,也明確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兩部分,僅有兼具二者,才可以使語文教學得到更高效率的提升,才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最優控制,進而使學生準確把握閱讀與寫作這兩大學習部分,讀寫能力得到雙向提高。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部分學生空有閱讀量卻沒法將其應用進寫作中去,這一狀況的出現,很大部分與語文教師并沒有梳理讀與寫的關聯相關。很多教師欠缺讀寫結合的課堂教學觀念,只是將二者分別落實,導致了語文教學中讀與寫分離,學生沒法將自身在閱讀課上獲得的閱讀素材應用進寫作中去。讀寫結合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方式,是提高學生閱讀與寫作兩項能力的合理對策,因而,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留意對學生開展合理正確引導,建設讀寫結合的課堂教學整體環境。
一、閱讀中提煉主題,為寫作提供靈感
閱讀內容參與寫作的方法,需要教師鍛煉學生的文章內容信息內容獲取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而且,在閱讀文章內容后馬上開展閱讀感想的寫作,還可以協助學生提升有關文章內容的記憶能力,二次的邏輯思維整理流程,促使學生可以增加對文章內容的了解。并且,從課文中提煉寫作主題,整體的寫作量較小,更合適小學階段學生操作。教師還能夠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開展閱讀感想的寫作訓練,有利于在課堂上提升老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效果,增強教師對學生的靈感刺激。寫作本身是對創作者感情的表達,運用提煉閱讀主題寫作的方法,可以協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和創作者出現相對應的情感共鳴,進而激起學生寫作創作的多種靈感,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與寫作的雙重學習效果。
例如,在《不懂就要問》閱讀文章教學過程中,課文內容中舉了許多典型性的事例來協助學生了解不懂就問的大道理,教師與學生共同從課文中確定文章的主題,正確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培養“不懂就要問”的學習習慣,并以此為創作主題,讓學生進行自由創作。這種方法的實踐,是教師運用閱讀感想的方法協助學生融合自身的日常生活具體來開展寫作創作的有效實踐。
二、寫作中分析內容,為閱讀提供指導
讀與寫中間存有著固定不動的邏輯順序,閱讀作為寫作的基本,為寫作給予素材,而寫作則是閱讀感情的表達與想法的表述,從這一方面看來,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讀寫結合教學的優勢,最先就應激勵學生多閱讀、讀好書,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閱讀素材的累積及閱讀視線的擴展。當學生的閱讀量達到一定水平,學生在寫作中也會有更多的學習發現。隨后,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寫作創作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所創作的內容進行分析,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一定的指導。
比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這兒真美》主題寫作創作過程中,帶領學生將自己所寫的內容與《富饒的西沙群島》課文內容相對照,共同用分析課文的方式分析寫作成品。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學生對《富饒的西沙群島》課文“總—分—總”的結構有更多的了解,隨后教師就可以激勵學生也模仿“總—分—總”的結構修改自己的創作內容,將閱讀學習的收獲加以落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雙重學習效果。
三、交流中進行反思,提高讀寫結合效果
小學環節的閱讀與寫作對學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小學教師對學生積極引導,但需要注意應當以學生為主體,不能將教學課堂完全作為教師的“主場”,尤其是在讀寫結合教學方式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反思,不斷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效果,解決學習語文過程中的關鍵和難題。
比如,在《海底世界》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出相對應的開放式問題來正確引導學生:“假如你有一天去到海洋世界,會如何做?”激勵學生暢所欲言,在自由表達的基礎上完成寫作創作,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有利于協助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夠更好地開展知識的轉移,幫助學生在想象的全過程中和本身的日常生活互相融合起來,可以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的主動性。
四、總結
教師要了解到讀寫能力的塑造是較長的一個過程,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奮斗與探索,升級讀寫結合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推動語文教學高效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朝麗.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17(64):51.
[2]梁達升.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廣西教育,2017(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