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華
摘要: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要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授受關系,在教學中,既要強調教師的授課過程和作用,也要重視學生的練習過程和作用,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是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思想。
關鍵詞: 課程改革;自主性學習;創新精神;參與程度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是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思想。在一些學校領導和老師的眼中,體育是附屬科目,基本忽視對體育的研究,上課僅按部就班式地完成教材中的內容,至于學生的興趣、參與程度、接受程度是無暇顧及的。甚至于個別學生上課不聽,練習不認真,這和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相違背的。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這個主體從依賴性向能動性發展,正是教師主導的結果。
一、從教師教的角度,倡導以選擇性的學習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要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授受關系,在教學中,既要強調教師的授課過程和作用,也要重視學生的練習過程和作用,要改變學生的被動性和消極態度。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主要的目的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問題為紐帶,培養學生動腦思考、親身練習,在觀察、實踐中進行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
例如,進行投擲教學,常見的練習形式是學生分成兩隊,面對面投擲,這樣的練習學生很快就會感到疲勞。采用選擇性的練習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練習的器材和場地,體力強、力量大的學生,可選擇實心球,在一號場地上練習;體力弱、力量小的學生,可選擇小沙包,在二號場地上練習;喜歡投準的學生可選擇配有目標裝置的三號場地上練習。
整個練習過程,學生都可以自由變換練習器材和場地,也可以自由組合練習的伙伴。選擇性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學生每變換一種器材,每更替一次場地,都會有新鮮的感覺,都會產生新的興趣和一種自主支配學習的激情,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長的快樂。
二、從學生學的角度,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是我教你學。學生兩眼盯著老師,認真聽課,然后是做練習,這固然是獲得知識的一條捷徑。但要使人類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識,必須以個人以往積累的或現時獲得的感性經驗為基礎。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要注重學生主體對知識的主動構建,體悟科學方法,而不是復制知識的過程。要讓學生嘗試選擇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要促成學生養成能夠不再完全依賴于老師,學會學習,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例如:課的導入采用圖片和模仿練習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視、聽和本體感覺一起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一上課就感到生動有趣。形式新穎,情景交融,整個練習過程處于“樂中練、動中玩、玩中練”的氛圍之中。
三、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和諧情景,激發學生產生積極體驗的需要
現代體育教學,要引導學生從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領會學習內容,在活動中滲透學習主題.教師要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從上課開始就要結合學習內容進行學生感興趣的導入。
例如:“模擬消防員滅火練習”、“模擬前線搶救傷員練習”等內容,營造一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和諧情景,學生有了產生積極體驗的需要。在這種融洽的課堂氣氛下,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四、創設挫折、困難關節情景,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破解辦法
以往,人們常常認為,體育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學生獲得運動知識和技能以及增強體質方面。而新的課程除重視這些方面外,還十分重視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作用。強調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和信心。
例如:在游戲“踏石過河”教學中,我讓學生將手中用紙卷成的“接力棒”拆開,用其再折疊成二塊“磚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假如前面有一條小河,想跨卻跨不過去,走過去又會弄濕鞋子,現在每人手中有兩塊“磚頭”,你能想出一個既能過河又不濕鞋子的方法嗎?學生們各自散開,開動腦筋,積極試煉,很快想出了好辦法。接著我又提出兩個人用四塊磚頭過河的要求,大家自找伙伴,在同伴的合作中共同解決過河的問題。此處還設置一些學習環境給學生帶來的問題、個人與群體的協調問題……作為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問題應采用靈活多樣,富于變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多種多樣的方式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五、建立教學相長的師生平等關系,發揚教學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維護教師的權利和地位,忽視了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同時要意識到,人的最大價值是在于其個性的發展,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把所有的人變成一樣標準的人,而是要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最大的發展,實現自身價值。從這一點意義上講,更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要具有合作意識,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擺正位置,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敞開、彼此接納、彼此補充、共同提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消除畏懼、活躍思維、發展個性,提高體育學習效果。
總之,我們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以主體性教育理論為依據,構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須條件。
參考文獻:
[1]鐘海青:《教學模式的選擇與應用——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叢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2]齊梅:《教育學原理學科科學化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9月
[3]陳澄:《地理學習論與學習指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