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晨
摘要:小學生在探索外面世界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形成科學觀察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當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加強學生的科學情感培養,從而在形成學習情境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時,也能夠通過自主驗證,得出相應的科學結論,將科學知識與社會相聯系,與生活相融合,讓學生能夠掌握科學探索的方法,在問題解決中能夠養成良好的多元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逐漸將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五部曲進行有效的實踐,從而在拓展延伸以及積極評價中,促進學生找到自身發展的方向,啟發學生的科學智慧,能夠在實踐中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合形成共享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相互合作和相互幫助,在解釋科學現象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五部曲”
引言
小學科學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不斷融合創新教學理念,讓學生的體驗更加真實,學習更加主動,從而在融合科學知識形成探索欲望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知科學學習的內在本質,探索不同的科學現象,驗證相應的科學結論,從而在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精神的同時逐漸延伸科學課堂,教師與學生達到思維的有效聯系,讓學生敢于表達自我,不斷在自主解決問題中,也能夠通過與生活的不斷實踐,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養成科學探索積極心態。科學素養提升的五部曲,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不斷進行教學總結中,逐漸從學生的興趣延伸到自主探究,從課堂實踐逐漸能夠對知識進行遷移,從而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延伸學生的科學探索思維,在教師的評價以及鼓勵下,融合生活現象,能夠發現科學學習時探索自然規律的良好開端。
一、小學科學課教學實踐思考
傳統教學模式中理論性較強的科學知識,逐漸讓學生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在進行動態化教學情境融入的過程中,科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也能夠在解釋不同科學現象的同時,讓學生能夠進行科學聯想以及科學的假設,學生通過有效的自主實踐以及科學原理的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形成良好的科學學習品質和科學結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采用創新思維,讓學生多元解決問題,掌握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不斷在發現問題,假設問題和驗證過程中,將五部曲完善于科學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把握教學的長遠發展方向。
(一)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小學生正是科學思維和科學能力形成的啟蒙階段,為了能夠更好的對外面的事物產生不同的現象分析提煉過程,需要能夠真正的讓學生認識科學,從而聯系實際生活增強科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不斷在引入科學,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興趣的同時,讓課堂變得趣味化以及合理化,科學素養提升的五步曲是提倡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不斷進行科學素養探究的過程中,能夠以基礎的科學知識以技能作為良好的課堂教學開端,在不斷讓學生對知識分析以及知識理解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豐富學生的思維空間,真正的讓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知識,形成科學學習情感,提升科學探索的積極性。
(二)五部曲的有效銜接,形成完整教學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能夠從科學探索興趣開始,不斷讓學生融入科學,在探究問題本質的過程中,更能夠形成自主實踐能力,引入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有效的科學情境,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能夠通過自主假設和自主驗證形成有效的科學知識結構,教師在積極總結和評價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延伸性以及多元思維能力,形成科學素養有效銜接的完整教學過程,在教師與學生合作探究中,形成科學探索思維和科學綜合能力。
二、小學科學課中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五部曲”的方法
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科學課堂教學創新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借助科學課堂思維訓練平臺,逐漸能夠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在不斷進行科學實驗和科學思考中,更能夠點燃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的聯系生活,形成獨特的學習體驗,將學生作為課堂參與的主體,探索有效的科學素養提升方法,在相互促進,相互合作的狀態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師自我提升,從情感轉嫁為自主能力
教師作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主導,應當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從而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假設問題,分析問題,實驗驗證問題,得出相應的結論,形成科學的自主評價,整個過程中科學素養的相關內容融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的自我提升以及自我轉變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前提,教師職業素養以及學科水平的提升,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將科學知識聯系生活,聯系自然生態的過程中,需要能夠具備高層次的思維能力,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索積極性,不斷能夠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優化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假設,水能夠溶解哪些物質?接著采用實驗的方式,將鹽和小蘇打形成科學實驗的對比,教師在多元路徑探究中,逐漸能夠將學生的學習情感進行提升,轉化為自主探究能力,激發學生主動表達產生知識的內化效果,不斷掌握有效的科學實踐能力。
(二)從興趣到實踐,產生科學探索品質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能夠積極的對不同科學現象產生良好的好奇心,通過有效的實踐引導,讓學生心理產生懸念,激發學生科學探索動力,教師在積極評價給予學生正確學習方向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參與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有效構建,從而能夠形成科學邏輯思維,在相互合作中產生科學探索的學習品質,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例如在學習聲音是怎樣產生時,教師采用課件的形式讓學生傾聽不同的聲音,在分析聲音高低進行聲音產生因素總結中,教師讓學生通過實踐動手的方式敲擊桌面產生不同聲音,接著教師引入生活中的情境,得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結論,學生在討論中能夠積極的產生探索的意識,在相互合作中更能夠產生科學嚴謹態度,聯系生活實際形成科學的良好品質,學生觀察生活,探究生活,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結束語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重視科學素養的培養,在實現五步曲相互銜接和積極融入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不斷探究,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和學習品質,在運用科學知識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中,感受科學學習情境以及與生活的相互遷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仲建.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J].教育科研論壇,2017(04).
[2]立恒.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J].中華少年,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