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峰
摘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好的法治環境可以為民營企業提供保障,為民營企業的經營發展保駕護航。針對民營企業生存環境中的行政法治痛點,在新時代行政法轉型背景下,從動態和多元化視角,探討行政法如何回應民營經濟法治保障現實問題,從行政立法、行政程序、行政救濟等方面研究如何加強民營經濟行政法治保障。
關鍵詞: 民營企業;行政法;法治保障
一、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確立了我國將長期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正確路線。然而,各項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在具體實施時被打了折扣,中央出臺的諸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不好、效果不彰。民營企業對法律的穩定性預期不足、對企業公平競爭秩序信心不足,這些因素遏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活力與創新動能。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好的法治環境可以為民營企業提供保障,為民營企業的經營發展保駕護航。本文意圖在新時代行政法轉型背景下,從動態和多元化視角,探討行政法如何回應民營經濟法治保障現實問題,從行政立法、行政程序、行政救濟等方面研究如何加強民營經濟行政法治保障。
二、民營經濟發展阻滯因素分析
從營商環境視角分析,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法治環境方面問題較為突出。
(一)民營企業法治環境不佳
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市場準入仍有隱性壁壘,民營企業在基礎設施、新興服務業等領域仍存在“限進”難題,不平等待遇問題時有發生。[1]二是簡政放權方面,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等現象屢有發生,少數部門仍存在審批程序煩瑣、時間過長的現象,使民營企業發展積極性受挫。三是在政策操作層面,在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大政方針時,地方實施措施沒有做實做細。四是在公正平等方面,民營企業平等待遇缺乏有效保障,服務支持措施針對性不強;地方財政支持效率不高,中小企業獲得財政扶持難;行政監管和執法欠規范,基層部門和企業迎檢負擔較重;行政事業收費比例高,加重了企業負擔。
(二)民營企業競爭環境堪憂
所有市場主體在經營中都應當獲得公平競爭的權利,但是國有企業憑借其與政府的關系顯性或隱性地獲得政策和資源傾斜,民營企業則相應地處于劣勢地位。缺乏最根本的公平競爭,再多的政策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要繼續推行國企分類改革,對于競爭性領域,全面放開市場準入;打破政府對國企的隱性擔保。要積極貫徹“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原則,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加強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增強企業家信心。[2]
(三)誠信政府建設不到位
政府在招商時承諾的優惠政策,有的履行一部分,“新官不理舊賬”問題依然存在。有的則以會議紀要形式承諾優惠,事后因規劃調整、政策變動等原因致使行政協議無法執行或項目無故終止,損害民營企業正當財產權益。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內生性動力源泉,抓好國內國際雙循環,都有賴于企業家精神的有效發揮,而激發廣大企業家創新、創業精神則依賴于政府誠信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三、民營經濟行政法治保障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行政保護法律制度
司法實踐中,一些行政機關在對民營企業做出承諾時本身存在過錯,如未按照法律規定簽訂協議的情形。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范疇,其解釋權在行政機關。有些行政機關往往利用廣泛的解釋權,擅自解除與其關系不好企業的行政協議,將機會給予其他企業,侵害民營企業的財產權益。這些問題要得到解決,就需要在誠信條款的設置上更翔實、更周全,避免有關部門利用優勢地位鉆法律漏洞,損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通過建立政府誠信評價指標體系,提升誠信條款的可執行性是改善營商環境極為重要的支撐點。規定“建立政府失信責任追溯和承擔機制,將誠信機制納入依法治省、營商環境評價、開放型經濟工作考評等內容”。具體可考慮構建誠信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細化對政府各部門的要求,提升誠信條款可執行性。[3]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明確利益平衡原則要義,規定雙方的舉證責任。在政府及有關部門主張對行政相對人造成不利后果的決定時,例如涉及撤銷或撤回授益具體行政行為時,行政主體即負有舉證義務,給變動的法律秩序提供合法性依據。而行政相對人認為可主張信賴利益例外保護時,亦有相應的舉證義務。
(二)健全行政程序制度
行政管理部門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由于依法行政意識不強,錯誤執法和不當執法情形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按照行政程序法的規定健全行政執法程序,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提升行政執法效能,將權力關進籠子里,防止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濫用行政職權。[4]
當前,社會治理的本質是共治,是國家權力社會化的過程。政府要破除根深蒂固的“權力管控”思維,利用共治改造全能政府。通過立法賦予公民、社會組織知情權、參與權,界分政府、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邊界,明確政府權力清單,構建多維治理主體合作共治的運行機制。利用共治重塑掌舵型政府、智慧政府。要強化“合作共治”意識、民主協商意識,充分提倡共治理念。[5]
(三)改善行政救濟制度
行政救濟必須能夠對違法行政行為予以排除,化解行政爭議。在實踐調查中發現,有些政府部門鉆制度空子,規避法律監督,逃避法律責任,如對民營企業的廠房等建筑物拆除或扣押相應設備物資,故意不做出正式行政決定,派第三方悄悄強行拆除、扣押等。
針對這些問題一是采取多部門聯合多元融入形式,通過召開行政爭議實質化解聽證會,充分了解民營企業實際困難,就行政處罰決定等與行政部門積極溝通,努力促成化解方案,達到案結事了的積極效果。二是探索建立和完善長效協調機制。既要維護法律權威,又要兼顧社會效果,高度重視審前行政和解、審中行政調解,始終在社會改革大背景下立足大局,兼顧公平與效率,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力爭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袁莉.營商法治環境評價內容與標準——基于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10):98-103.
[2]公丕祥.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法治邏輯[J].法學,2016(07):17-30.
[3]閆海,王洋.論法治化營商環境視閾下的競爭中立原則[J].商業研究,2019(10):128-135.
[4]婁成武,張國勇.基于市場主體主觀感知的營商環境評估框架構建——兼評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模式[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06):60-68.
[5]楊鵬程.在國家能力與法治之間構建政商關系新生態——以民營企業為例[J].理論導刊,2017(03):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