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宇
摘要:現代社會背景下,現代化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日新月異,尤其是生物科學技術領域,此種背景下也帶動了農業生產領域、醫學發展領域及現代產業轉型的發展,使得人類已經逐漸邁入到生物技術產業競爭新時代。
關鍵詞:現代技術;生物科學;相互促進
現代技術與生物科學的相互促進在不同領域的實踐,能促使各行業都進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能促使我國各領域都得到更好的發展。為此,深入分析與研究現代技術與生物科學相互促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產業轉型方面的應用
從目前我國的發展情況來看,生態環境質量如何必然會直接影響我國經濟建設的情況,將生物科學技術應用到現代產業轉型中,能在保證環境質量的同時,提升生產能力。
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社會主義發展最為關注的一方面,生態文明的建設出了需要做好投資工作外,還需要注重對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提高,這樣才能逐漸達成提升資源創造力的目的。就從目前的產業升級過程而言,各個產業部分已經開始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當然這也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往單一性較強的農業功能已經開始朝著多元化功能方向轉變,并且多元化程度處于不斷加深狀態。與此同時,現代農業和其他農業也正處于不斷融合的發展狀態,這必然會促進新的分工與業態誕生,這其中就有十分典型的代表,如旅游農業、航空育種農業等。
二、醫學領域的應用
現代技術與生物科學的結合,雖然能夠促進醫學領域的有效發展,但同時也會凸顯出一定的弊端。比如:建設項目方面,就會出現重復率過大的情況;科研方面,就會出現效率不高、研發力量薄弱的情況;生產企業方面,就會出現規模不大、醫學設備更新速度慢等情況。而通過大量的調查數據發現,現代技術與生物科學的有機結合,就能夠完美的解決此問題,非常有助于生物醫學產業的發展。
以往的醫療體系之中,基礎設施部署之時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即集中程度低,并且其使用與維護都是由醫療機構直接負責。此種背景下,如果醫療基礎設施的統籌管理工作開展的不順利,就難以達成醫療信息資源的共享目的,這必然會局限醫學的發展前景。而如果能夠靈活運用現代技術,就可以實現對醫院內部健康檔案、醫學資料等進行系統性的管理,對于醫院的順利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就以目前我國的醫學領域而言,已經充分應用了生物質譜以及醫學成像技術,此技術的合理應用,能使醫生更為準確、直觀的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解與掌握,此種背景下,能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十分快速與準確的分析,這勢必會提高醫生的診斷質量及效率。此外,此結合技術在藥物成分、藥性以及毒性等方面應用之時,能對其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對于那些毒性較大的藥物,運用有效的方法來處理,能夠極大程度的降低藥物的毒性,提高藥物的藥性,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三、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目前我國農作物之中使用的防病治蟲技術,不僅難以滿足保護環境的需求,也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而將現代技術與生物科學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催生出全新的防病治蟲技術,除了能滿足現階段的環保及經濟需求外,還能將農藥的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降低農藥的實際使用量。此種技術的運用,使得種植出來的農作物質量大幅度提升,并且能保證人們所食之物更加的安全。將生物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研制出了全新的生物化肥技術,此種技術應用到農業的生產化肥活動中,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產量,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還能夠緩解農作物、肥料及環境三者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增大肥料使用效率,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四、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轉基因技術主要通過提取本體和外體的優良基因進行重組融合,改變受體本身的一些缺陷。這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后,在三大領域得到了廣泛推廣,即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領域。例如針對西紅柿的特點,研制出了可以延長保鮮期的西紅柿品種,在口感上也沿襲了原有品種的優點,這種食品,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在動物領域,澳大利亞的轉基因技術已應用于養豬技術,培養出來的生豬生長周期變短,且不易生病,豬肉質量也得到提高。在微生物領域,醫學界則提取一些有用的基因,用于攻克危及人類生命的腫瘤癌癥等,如抗癌藥物靶向藥等。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轉基因技術的成熟,其應用已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生物科學和現代技術兩者處于相互促進的作用,現代技術能對生物科學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而生物科學的發展又能為現代技術的進步帶來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姚勇.現代生物技術在環境檢測中的應用[J].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7(17):67-68.
[2]耿一帆.現代技術與生物科學相互促進作用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 2017(16):252+254..
[3]吳成軍. 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高考命題研究[J]. 中國考試, 2016, 000(010):25-31.
[4]吳嬌媚.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生物命題研究[D]. 2009.
[5]葉金碧. 培養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方法與途徑[J]. 課程教育研究, 2017, 000(02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