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蓉
一、初識——解惑與收獲
剛畢業的新教師往往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沒有多少了解,我同樣如此,直到工作了一個月后,我才第一次細細了解了《指南》,對它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1.我的困惑
還記得那是周三上午的一節集體教學活動課,教學的主題是認識“祖國的標志”。前一晚,我按照備課內容認真準備了PPT,但整個活動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我很困惑,其實不僅僅是這次,在組織其他活動時我也發現,孩子們經常不在狀態,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對活動感興趣,保持活動的積極性,并在活動中主動思考,獲得成長呢?
2.我的反思
打開《指南》,陌生又熟悉的字句映入眼簾。我快速瀏覽了前面的內容,很快就將目光聚焦到了“社會領域”那一章,讀著讀著,感覺自己像是無目的行駛的車輛找到了方向標,也讓我的困惑找到了答案。
1.《指南》里提出了3-6歲各年齡段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目標,幫助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這讓我明白了在組織幼兒活動前要先分析學情,即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學情分析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這項能力能使幼兒園教師有效地開展教學;也只有科學有效的學情分析才能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目標,從而獲得成功而高效的教與學。有效的教學活動不僅是教教案、教教材,而且在于為幼兒學而教,只有充分分析學情,集體教學活動才有指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教師在解決集體教學活動的問題時才能有對策、有方法。
2.《指南》里還提到“要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對于3-6歲的兒童而言,好動、喜歡游戲是他們的天性,在游戲中他們可以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而反觀我組織的本次活動,幾乎都是我在播放PPT,孩子們觀看、聽我講解,在一個個“不太能理解”的問題之后,孩子們經常是長時間的沉默,積極性很低,學習的主動性無從體現。可見,這樣的教學方式不是他們喜歡的,也不能吸引他們主動參與。
3.我的行動
調整一:學會分析學情,不打無準備之仗
在組織孩子們活動前,我會去翻一翻《指南》,了解一下所教年齡段孩子的大概發展水平怎樣,可以達到怎樣的發展目標;利用和孩子們閑聊時間來了解孩子們的已有經驗,并以此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與內容。在組織活動時,根據孩子們的表現判斷教學目標、內容是否合適,活動后則反思總結,為下一次的活動做準備。
如在組織美術活動《青花·韻》前,查閱《指南》,了解大班幼兒藝術領域的發展目標,“能積極參與藝術活動,有自己比較喜歡的活動形式;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通過平時和孩子們的交流,了解到雖然青花圖案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但似乎離孩子們很遠。雖然孩子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奶奶的衣服上、家里的餐具上會有青花圖案,但是孩子們對其了解還只停留在看過、有印象的層面,并沒有參與過繪制青花圖案。在此基礎上,我制訂了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目標,在活動中通過看舞蹈表演、說說自己在哪里見過青花圖案的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打開了幼兒的話匣子,讓幼兒有話可說,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在繪制青花圖案時,我運用毛筆、清水、顏料、宣紙、馬克筆等多種材料讓幼兒大膽表現,創作屬于自己的青花圖案。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參與度都非常高,在表現、創作時自由、自主,最后呈現出來的青花圖案也各有特點,別具美感。
調整二:尊重幼兒學習特點,不揠苗助長
3-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游戲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方式,在游戲中他們自由、自主,能獲得經驗、能力等各方面的成長。此后,在組織活動前,我常常都會思考,這樣的活動有趣嗎?好玩嗎?讓孩子們通過體驗獲得社會性的發展,在操作中鍛煉思維,在大膽表述中提高表達能力,在探索中發現科學的神奇,在欣賞與創造中提高審美。
例如,在一次社會領域活動《我要上小學了》中,我了解到孩子們對于小學生活特別向往,于是便以問題導入:你們知道小學的哥哥姐姐們每天在學校里做什么事情嗎?和我們在幼兒園一樣嗎?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手,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接下來,我讓孩子們欣賞小學生一日生活的視頻,讓孩子們了解小學生在學校的一日活動流程。簡單的回憶之后,我組織了競賽游戲“找不同”,將孩子們分成三組,我出示圖片,請孩子們指出我出示的對比圖中(小學和幼兒園同一時間段活動的圖片)的不同地方,哪一組找出來的不同點最多即獲勝。最后的環節是整理小書包,看誰整理得又快又整齊。游戲結束后,我對孩子們整理時認真的態度給予了肯定。孩子們在兩個小游戲中既了解到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地方,又獲得了整理書包的成就感,對小學的生活更加向往,也更加有信心自己能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學生。
二、再憶——指引與收獲
隨著《指南》精神的落實與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在對《指南》越來越熟悉的同時,也學到了一些新詞匯,如“深度觀察”“六個支架”“班本課程”等,它們指引著我前行的道路,讓我知道如何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了解他們,發現他們的美好,也讓我懂得了該如何把握教育契機,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
1.突然的驚喜
六月時節,經常有“不速之客”到訪教室,而這些“不速之客”卻意外地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一天午飯后,由于下雨,無法去室外散步,孩子們便只好在教室里走走、消消食。就在這時,一只扇動著翅膀的飛蟲從窗戶溜進了教室,還不時地嗡嗡叫著。這可一下子炸了鍋,孩子們激動地叫起來:“啊!有蟲子進來了!”“在哪里?我來抓它!”“快走,快走,不要待在我們教室里!”孩子們開始揮動手臂,還有人去拿了泥工板朝著蟲子扇風,試圖趕走這位“不速之客”。蟲子在教室上空亂飛,最終從窗戶逃了出去。蟲子飛走后,孩子們對它的興趣熱度依舊不減,坐到小椅子上還在熱烈地討論著,“那只蚊子真討厭啊,我要是再高一點兒就能打死它了!”“那不是蚊子,是蒼蠅,嗡嗡的!”“蚊子也會嗡嗡叫啊!”……
蒼蠅和蚊子都是孩子們身邊常見的,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幾乎隨處可見。從孩子們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們雖然經常見到,但對兩者的區別還缺乏了解。我腦海中一閃而現《指南》里科學領域的內容: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尊重幼兒興趣,利用自然機會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好的探索契機,于是我問孩子們:“你們剛剛看到的那只蟲子是什么啊?”孩子們有的大聲說:“是蒼蠅!”有的則回答:“是蚊子!”隨著兩種不同答案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孩子們分成了兩派,音量也越來越大,甚至有些原本沒有發表意見的孩子也開始加入不同的陣營跟著大聲嚷嚷起來。這時佳佳說道:“老師,它飛得太快了,我看到它是黑乎乎的,還會嗡嗡地叫,但不知道到底是蚊子還是蒼蠅。”很多孩子聽到佳佳說的話都安靜了下來,贊同地點著頭。果果說:“老師,蒼蠅和蚊子長得差不多,就一個大一個小唄。”我立刻用電腦找出了蒼蠅和蚊子的高清圖片,播放給孩子們看。孩子們看完之后都驚呼,原來放大了之后看,蒼蠅跟蚊子長得其實不一樣,不僅僅是一個大一個小的區別呀!
2.探索“大不同”
看完圖片后,航航說:“我們可以把蒼蠅和蚊子不同的地方記下來,這樣以后就不會弄錯了。”孩子們都覺得這個方法挺好,但是佳佳說:“那它們喜歡吃的東西也不一樣啊!”航航說:“那就全記下來唄。”我順勢問道:“那你們知道蚊子和蒼蠅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嗎?”佳佳說:“我知道蚊子喜歡吸人血,蒼蠅喜歡停在吃的東西上面,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其他孩子也搖搖頭,我說:“那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能把蒼蠅和蚊子不一樣的地方都找出來嗎?”孩子們立刻搶著說,回家問爸爸媽媽、自己到書上去找、上網查……我說:“那今天回家后你們就用自己想出來的辦法找出蒼蠅和蚊子不一樣的地方吧,咱們明天早晨來分享自己的發現。”
第二天一早,孩子們帶著自己的發現進行了交流,有的說蒼蠅和蚊子喜歡的食物不一樣,有的說蒼蠅和蚊子小時候長得不一樣,有的說它們身上都有好多細菌,都是害蟲……交流之后,孩子們用筆在準備好的記錄表上將自己查到的與聽同伴說的記錄了下來。
3.駐地大揭秘
記錄完之后,孩子們還在議論紛紛,“蚊子和蒼蠅都好討厭,蚊子總喜歡叮人,蒼蠅會偷偷地吃我們的食物,真惡心!”“天氣熱了,到處都是蚊子和蒼蠅。”“上次我在小樹屋玩的時候,被叮了幾個包,癢死了!”……為了讓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知道哪些地方蚊子和蒼蠅多,盡量少去,孩子們對幼兒園進行了大搜查,最后發現,潮濕的地方、黑乎乎的地方蚊子最多,而蒼蠅則到處都會有,但它們更多的是停在食物上面。那么,怎樣才能讓小朋友們知道哪些地方蒼蠅和蚊子多,盡量避免去那些地方呢?航航立刻想到了一個主意:把這些地方畫在我們的記錄表上!哪些地方蚊子多,就把那些地方畫在蚊子邊上,哪些地方會有蒼蠅,就畫在蒼蠅邊上,再把記錄表送給其他班的小朋友。豆豆說:“我們可以把蒼蠅和蚊子的樣子掛在有蒼蠅和蚊子的地方,這樣大家看到就不會去了。”豆豆的想法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同,于是孩子們開始畫蚊子和蒼蠅的標記,并剪下來掛在不同地方。
4.驅“蟲”大作戰
但掛完標志后,孩子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有很多地方蒼蠅和蚊子多,但小朋友們必須要去活動的地方;而雖然有的地方,如教室里,蒼蠅和蚊子少,但一直叮人、飛來飛去,也還是很討厭。交流時,大家都覺得可以提醒小朋友們做好防蟲措施。于是大家便嘰嘰喳喳地說起了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么幫自己防蟲的,帶驅蚊手環、不帶吃的在身上,點心和飯菜要及時吃完,防止蒼蠅來叮……這次交流完,航航還是很執著地覺得這些小提示可以畫在記錄表上,這樣大家不僅能知道蒼蠅和蚊子的不同,還知道該怎么驅趕。航航的建議得到了多數孩子的支持,于是,新的整理、創作又開始了……
三、我的收獲
細細品讀《指南》,再想一想工作中的一些情景,可以發現學齡前兒童的成長其實是不著痕跡的,可能是一次體驗中的頓悟,也可能是一次交流中的感受,而《指南》則明確告訴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應是滲透在與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中的,我們應學會從與孩子們相處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教育契機,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搭建“支架”,支持孩子們的成長。我想“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所表達的也是此意吧,我們要從細微處出發,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和能夠面對未來的勇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