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峰
【摘? ?要】? 在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中積極滲透德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在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聯系學生實際、強化自身技能、把握滲透時機、運用多種方法等途徑,提高德育滲透的效果。
【關鍵詞】? 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德育滲透
道德教育是當今社會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課題。加強新時期農村小學生的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和道德管理的基本任務。道德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面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未成年人的意識形態和道德建設在面臨新挑戰的同時也在經受嚴峻的考驗。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不斷加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建設,確保其道德品質日臻完善。只有將道德教育滲透在每一門學科的具體教學中,才能實現學生品德的全面發展,才能逐步提高綜合實力。研究表明,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存在形式單一、內容脫離實際、時機不當等問題。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在關注學生心理發展的同時,使學生的道德判斷由他律轉向自律,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一、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中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1.德育滲透效果不佳
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在滲透德育時,容易忽略本學科優勢,缺少生動性。新時期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進行聽、說、讀、寫等基本訓練時,很少有教師會結合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日常行為教育等德育滲透。這種在教學中沒有主動滲透德育的問題普遍存在,教師教學時,滿腦子都是教學質量問題,很容易忽視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例如,在閱讀和寫作中,大部分教師不能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紅色革命精神、日常行為規范等的教育。即便有教師注重德育的滲透,也常常無法實現預期的德育目標。
2.德育滲透形式單一生硬
選擇合適的德育滲透方法可謂是有效德育的“敲門磚”,教師要在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核心要素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方法,這樣既可以防止將文化課變為德育課,又可以防止文化課教學對德育的忽視。
現如今,教師進行德育滲透的形式單一、生硬。據調查,29.4%的教師所采用的德育滲透方法仍舊是講授法,35.7%的教師所采用的方法是語言說服法,25.6%的教師所采用的方法是激勵法,僅有8%的教師會用到情感轉換法。這導致德育滲透單一、生硬,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教師設置的德育目標難以實現,德育滲透流于形式。
3.德育滲透內容脫離實際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時,內容的選擇存在隨意性。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有著明顯的優勢,文以載道,精選的文本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這些內容能夠啟發學生的心智,培育學生的品德。但是教師在滲透德育時會出現德育內容脫離實際的情況,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年齡特點和接受水平而設置德育目標,導致德育目標脫離學生生活,無法在生活中落實。雖然教案中設置了德育目標,名義上在加強德育滲透,實際是對德育滲透的“淡化”。目標層次的不完整會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出現主次不分的情況,從而導致德育的效果事倍功半。
德育內容脫離生活,德育目標寬泛不能實現,德育正在失去生活的根基。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出現的道德問題和現象并沒有在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中得到有效解決,小學生的道德判斷并未實現自律。德育只有緊密聯系生活,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4.德育滲透時機不恰當
德育講究的是“潤物細無聲”,在教學中實現德育目標更應該采用潛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和感染最能實現德育的最佳效果。新時期農村小學的教學內容精美、體裁多樣、形式豐富,德育滲透點會變得復雜,在哪個時機選擇德育滲透不能隨心所欲。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識字教學中有篇課文是“口、耳、目”的認識,翻閱教參可以發現本文并未涉及德育目標,而是單純的知識教學,但是如果深入研究文本就會發現,本課的小插圖中有兩個小女孩、一個小男孩以及花叢,他們正指著花朵交流。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指出“我們愛花不摘花”的德育目標,可謂是錦上添花,可以有效實現德育滲透的目標。
二、改善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中德育滲透現狀的有效策略
1.育德為先,重視德育滲透
新課改提倡的素質教育是如今教育界的熱門詞匯,其核心理念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國際間的競爭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經濟、軍事、教育水平、人口素質、科技等方面的實力強弱都影響著綜合國力的強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堅持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貫徹教育改革。 有道是“有德無才,做不了大事;有才無德,做不了好事”,說到底,綜合國力的起點是教育,教育的起點是德育,那么國際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為國民的德育水平,因此,抓住學生德育的關鍵階段,有目的地進行德育滲透顯得尤為重要。
赫爾巴特說過“道德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因而,道德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會學生做人。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學生的德育問題是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新時期農村小學德育課程既包含了人文性,也體現了工具性,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優勢,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學校應當把學生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育人德為先,將德育融合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將德育融入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社會活動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一般來講,小學階段除了開設專門的思想品德課,還應該將德育滲透到各門學科教學中,這是時代所趨。
細讀劉敬萍老師的訪談記錄可知,她是一個非常注重學生德育的教師,她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相應的德育內容。例如,《開國大典》這篇課文蘊含的德育素材是民族精神教育。教學時,劉老師緊緊抓住與開國大典有關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展開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提煉文章內容,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將“說話”這看似簡單的語言文字練習,變成對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同時給學生莊嚴、隆重、激動人心的感情基調。這樣既滿足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教學,也注重對學生道德的培養,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
2.鉆研教材,聯系學生實際
農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沒有深入探究課文內容,沒有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由于學校公開課較少,教師不會在每篇課文教學中都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案,各任課教師都偏向參照教學參考書備課、授課,所以,各科教師的授課方式千篇一律,沒有創新點,也就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馬麗芬在《新時期農村小學德育生活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也曾指出,由于新時期農村小學的德育目標過高、德育內容嚴重脫離學生生活以及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德育實效欠佳。
就目前教學中德育滲透問題而言,教師應當嘗試如下方法:首先,以課標為綱,以課本為本,充分鉆研教材。新課標倡導“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口號,教師要將其落實到日常教學過程中,拋開教輔材料,潛心會文,這是教育工作的基礎,教師要通過反復誦讀、深入研究,形成自己對教材獨到的見解。教師還要通過自己豐富的經歷和廣闊的閱讀拓展教材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其次,德育滲透目標要逐步生活化,改變以往“寬”“大”“遠”的德育目標,使德育目標貼合學生生活。德育內容以及德育方式生活化,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將德育目標與學生群體以及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生活、社會生活等密切聯系在一起。教師要采取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學生感興趣的德育滲透方式,例如,情感陶冶法、榜樣示范法、體驗教育法、實踐教育法等。
3.把握時機,提高滲透效果
德育滲透在教學中并非是全方位的,不是每篇課文都必須進行德育滲透,也不是每一節課都必須有德育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巧用時機、掌握時機、創造時機來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各種時機中,心理時機是尤其重要,即教師要把握新時期農村小學生的喜好,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由此設計的德育內容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枯燥的語言文字學習中,好奇心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巧妙地設置問題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要創設最好的滲透環境,即抓住學生最好的心理時機來滲透德育。德育滲透離不開學科知識教學,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時不能牽強附會,也不能只重視學生的知識教育而忽視學生的德育。為了達到最佳實施效果,教師應利用合適的德育滲透時機,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促進新時期農村小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適時的德育滲透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語言學科的魅力,使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學生充分理解了作品的思想感情,找到可以與作者共情的地方,這是對文學作品的徹悟,也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升華。本文對德育滲透的現狀進行了研究,并針對德育滲透效果不佳、德育滲透內容脫離實際、德育滲透形式單一生硬、德育滲透時機不恰當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育德為先,重視德育滲透;二是鉆研教材,聯系學生實際;三是強化技能,運用多種方法;四是把握時機,提高滲透效果。真誠地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建議能夠對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有所啟發,切實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性,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智力和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劉小軍.職業倦怠與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困境及對策[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6):118-119.
[2]郭秋霜.農村邊遠小學班主任工作引發的點滴體會[J].求知導刊,2020(19):81-82.
[3]鄒玲.小學班主任管理與德育教學的有效結合[J].求知導刊,2019(49):95-96.
[4]王婧薇.做好小學班主任工作的若干思考[J].教師教育論壇,2020,33(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