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神志病科主任醫師)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乖巧,但孩子們依舊常常會做出些讓大人難堪的事。作為家長,除了去怪責孩子,還應該想想孩子到底在想些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作為家長該怎么辦呢?
作為家長,你應當知道,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的背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對小伙伴的安全感沒建立好
由于孩子和別的小伙伴之間還沒有建立好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度,所以一旦有小朋友來到自己身邊,他(她)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后主動進攻。
解決辦法: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這樣關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通過好好的引導,孩子應該就不會打人了,每次出去,或許都會去敲人家的門,想見見小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候小朋友想做自己的事情,被打擾或者不被家長允許時,就會用打人、咬人的方式來解決,他們就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包括大人也一樣,在脾氣暴躁的時候也會動用武力解決。
解決辦法:訓練孩子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去和別人表達思想。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么做,你可以直接對別人說‘我不喜歡……’”家長還要告訴孩子,“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母親拼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說??稍竭@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里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傊?,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讓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了解他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然后,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這樣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孩子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 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薄鞍パ?,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當然啦。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薄澳愣嘈腋Q剑 薄斶@個孩子正在說這些謊話時,被媽媽當場揭穿。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媽媽告訴他“撒謊就是當小偷的開始!”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究竟有什么必然聯系,對孩子來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系。有時候小孩子的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要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些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占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目而獨占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他把這個愿望和空想聯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征。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愿望謊話、無知謊話、游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象、愿望、游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于真正的謊言,更不至于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后的心理,采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里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后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
TIPS
如何培養孩子的文明行為
3~4歲
★長輩講話時能認真聽,并能聽從長輩的要求;
★身邊的人生病不開心時表示問候;
★在提醒下能不打擾別人;
★知道不經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借別人的東西需歸還;
★愛護玩具和其他物品。
4~5歲
★知道說謊是不對的;
★會使用禮貌的方式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想法;
★能注意到別人的情緒并有關心、體貼的表現;
★知道父母的職業,能體會到父母所付出的辛勞。
5~6歲
★能有禮貌地與人交往;
★做錯事敢于承認,不說謊;
★能關注別人的情緒和需要,并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尊重為大家提供服務的人,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接納、尊重與自己生活方式或習慣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