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內容主編)
事實上,除了極少數的成癮性消費,購物本身是人們不斷做出自主選擇的過程,這個“做出選擇”的過程,就能夠提升人們內心對于生活的掌控感。換句話說,購物賦予了人們許多自主選擇的機會,而通過做出這些選擇,我們也隨之獲得了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
除此之外,購物會讓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想象擁有了這些物品之后的生活的樣子,幫助人們適應生活的轉變。例如,一些準爸爸媽媽提前買好嬰兒的奶瓶、衣服等,能夠幫助他們想象寶寶出生之后的家庭生活的樣子,減輕內心的焦慮感。
當然,想要“零售療法”起效,我們還需要掌握一些購買的藝術。
首當其沖的就是,多逛街,少網購。一項消費者購買體驗研究表明:去實體店購物的心理體驗優于網購,線下店鋪的立體感和真實感會讓你更有逛街的氣氛,也更加投入其中。研究者甚至發現,僅僅是佩戴VR眼睛觀看店鋪,都可以讓心理狀態更積極愉悅,所以,當你下次想買東西時,請盡量走出家門哦!
同時,與其購買實物,不如購買體驗。所謂購買體驗,指的是不購買實物的消費體驗,比如到餐館吃飯,參加健身培訓,享受飛機頭等艙的服務等。有研究者讓消費者回憶人生中讓自己感到幸福開心的一項體驗性消費和一項物質性消費,并評價這兩者哪樣讓自己更開心,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都表示體驗性消費更開心。這可能是由于體驗性消費和自我概念聯系更緊密,人們更多地用人生經歷定義自己,而非自己的物品,人們常會炫耀自己旅居尼泊爾圣地的經歷,卻很少直接秀自己的“凱迪拉克”。

最后,別小看生活中的“小確幸”。很多次小額的“買買買”比一次性的大額消費帶來的快樂更多。花了大錢買了一件限量版包包,時間久了也不會一背就快樂,但隔三差五買點小東西會持續提供正向情緒。所以,我們要學會用“小錢”激勵自己,讓幸福聚沙成塔,成為習慣。
現在,這些小技巧你掌握了嗎?理解購物的底層心理邏輯,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代社會中獲得幸福與充實的前提,祝愿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消費時代帶來的福利,而不是被時代所消費。
TIPS
小買怡情、大買傷身:警惕購物上癮
購物成癮也被稱為“強迫性購物癥”,是一種心理疾病,會造成明顯的心理、財政、家庭問題。強迫性購物癥是一種逃避機制。患者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會陷入自卑和各種心理不適感中,他們希望用購買行為幫助他們擺脫這種感受。
還有一些強迫性購物癥患者,在通過消費抵抗內心的抑郁感。一項法國的調查顯示,抑郁癥與強迫性購物的共病率非常高,抑郁癥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強迫性購物行為。然而,這同樣是一種逃避,從長期來看并沒有真正起到作用,反而會陷入更深的購物成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