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妞, 王 軍*,2, 張春媛
(1. 大連工業大學 服裝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2. 大連工業大學 服裝設計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遼寧 大連 116034)
人體的體型復雜,而下裝紙樣結構設計的方法較多,若要達到下裝合體性與舒適性要求,人體下身體型分類及數學回歸模型的建立是重要基礎。近年來,已經有文獻對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群進行人體數據分析,研究人體下身體型特征、分類及識別的方法[1-2],其中對女性下身體型特征研究開展最早的是華東地區。
目前國內外對體型的分類主要采用數據分析的方法,使用SPSS軟件從不同角度對體型進行聚類,根據研究目的選擇分類指標,包括特殊指標、主成分等。當針對特殊體型或特殊部位時,采用特殊指標進行分類,如張秀等[3]以身高、襠底高、身高與襠底高的比值作為分類指標,將女性下身分為4類;夏巖等[4]以臀凸角為聚類指標,將臀型分為4類;黃燦藝[5]以下身長寬比和腰臀比為聚類指標,將下身分為4類;張雨[6]以腹凸傾斜角為腰臀部初次分類的指標,再運用K-means聚類法,將武漢地區女性腰臀部細分為6類;CHOI Y L等[7]運用體側角將人體側身形態分成4類。圍度差可以反映人體體型的變化,是下身分類最常用的指標。黃英等[8]、葛秋菊[9]均以腰臀差作為體型分類標準,將華東地區女性下身體型分為4 類;陳明艷等[10]以臀腰的圍度差、寬度差、厚度差為依據,將女性下身分為5類。此外,王軍等[11]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5大主成分變量指標,將女性下身分為3類;程朋朋等[12]測量福州大學學生的體型數據,并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7個特征因子用于分析樣本體型,研究結果將女子體型分為3類,男子體型分為4類;SONG H K等[13]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將女性臀部分為3類,將女性腰臀部分為9類。
VITUS三維人體掃描儀,德國Human Solution 公司制造。
文中研究對象為677名大連工業大學青年女性,年齡為18~25歲。文中主要參考人體體型特征、人體運動特點、褲裝結構3部分,對人體下身進行研究。女性下身主要分為腰臀部和腿部兩個部分,襠部是連接兩者的重要部位。根據人體及服裝結構規律選定人體測量項目,測量項目應盡可能反映下身體型特征,以有效描述人體腰、腹、臀的曲面特點。結合女性下裝結構要求,除測量女性下身的周襠長、直襠長、腰圍、臀圍、腰高等基礎部位外,還需要測量腰、腹、臀的寬度和厚度,同時大腿根部、膝部、腳踝也是下身研究的重點部位。實驗選取24項人體下身數據分析東北女青年下身體型特征,具體測量變量見表1。

表1 下身體型變量
一般在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為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取95%置信水平,最小樣本容量為[14]
(1)
式中:N為最小樣本容量;σ為標準差;Δ為最大允許誤差;α為5%,對應的可靠性系數zα/2為1.96。
表2為成年人體部位尺寸的最大允許誤差和標準差[15]。由表2可知,最小樣本容量為173,而實際測量對象人數為677,滿足樣本要求。

表2 成年人體部位尺寸的允許誤差和標準差
進行人體數據分析時,要求樣本服從正態分布。文中采用Q-Q概率圖對東北女青年下身體型數據進行正態檢驗,以臀圍為例,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臀圍變量與正態期望值形成的點大致落在一條斜線上,因此可認為臀圍數據服從正態分布。經驗證其他指標也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
由于測量過程中存在偶然誤差和系統誤差,通過SPSS軟件的箱式圖排查東北女青年下身體型數據中的異常值。以臀圍為例,所得箱式圖如圖2所示。圖2中,各異常值可以直觀呈現。
對于數據異常的樣本,需要查看、分析原始三維掃描的數據,綜合判斷數據的有效性,剔除異常值。通過對數據的預處理,綜合分析后排除50個異常的東北女青年下身體型數據,最終確定627個有效樣本,樣本有效率為92.6%。
2.3.1下身體型變量統計分析 對東北地區青年女性下身腰臀部及腿部變量進行統計,得到各測量項目的極小值、極大值、均值、標準差,結果見表3。表3顯示了東北地區女青年下身數據的離散程度和變異范圍,總體上反映了東北地區女性下身體型情況。
2.3.2下身體型特征比較 將18~25歲東北地區女青年(樣本1)與國標女子標準體(樣本2)的下身體型數據平均值進行比較,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東北地區女青年在圍度上與標準體有明顯差異,腰圍比標準體小,身高略高,整體較標準體更為高挑。

表3 東北地區青年女性下身指標統計

表4 樣本下身均值與國標下身均值對比
對東北女青年下身體型特征的24項指標進行KMO值的適當性度量和Bartlett's球形檢驗,結果見表5。由表5可以看出,測量實驗中女青年下身體型指標KMO值為0.897,Bartlett's球形檢驗值為0.000,說明這24項體型特征指標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表5 KMO和Bartlett's檢驗
為探索影響東北地區女青年下身體型的主要因子,運用SPSS軟件對實驗樣本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見表6。由表6可以看出,前3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6.545%,特征值大于1,因此影響東北地區女青年下身體型的主要因子有3個。

表6 方差總解釋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見表7。由表7可以看出,主成分因子1在圍度、寬度、厚度變量上有較大載荷,可定義為橫向因子;主成分因子2在高度上載荷系數較大,可以定義為高度因子;主成分因子3在襠部變量上有較大載荷,定義為襠部因子。

表7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綜上,影響東北地區女青年下身體型特征的3大因子為:橫向因子、高度因子和襠部因子。
采用K-means聚類法對東北地區女青年下身體型進行分類。K-means聚類法用于對大量數據進行聚類分析的情形,可以有效處理多變量、小計算量、大樣本的數據而不占用太多內存空間和計算時間,其速度往往明顯快于層次聚類法,但對變量的多元正態性、方差齊性等條件要求較高[16]。通過對測量數據的分析,從3大因子中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下身體型特征參數,提取身高、周襠長、腰圍3個變量,運用K-means聚類法對實驗樣本進行聚類分析,發現東北地區女青年下身體型可分為3類,各類體型樣本占比分別為16.1%,35.3%,48.6%,樣本聚類分布情況見表8。聚類后各體型類別的特征變量平均值見表9。

表8 聚類分類情況

表9 最終聚類中心
數據標準化處理可以消除變量間的量綱關系和變量自身變異的影響,統一數據單位,使數據具有可比性。SPSS默認的數據標準化方法是Z-score法,這種方法基于原始數據的均值和標準差進行標準化,即每一變量值與其平均值之差除以該變量的標準差[17]。運用SPSS標準化方法對各類體型的分類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結果見表10。

表10 各類體型特征變量標準化
根據表10各類體型特征變量標準化結果繪制雷達圖,用于分析東北地區女青年下身體型聚類類別的差異,具體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聚類1腰圍和周襠長最大,身高比較適中,其下身體型特征為中等身高胖體;聚類2身高最高,腰圍和周襠長適中,其體型特征為高挑標準型體;聚類3身高、腰圍和周襠長均小,其下身體型特征為瘦小體。
利用方差分析法驗證K-means聚類中將下身體型分為3類是否合理,結果見表11。表11中,Sig.值均為0.000,可以看出所有變量在組間與組內均有明顯差異,驗證聚類數為3具有合理性。

表11 方差分析
根據各項特征指標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以身高h與腰圍w作為自變量,對腰圍高、會陰高、臀圍等12項與褲裝相關的特征指標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建立各類體型的數學模型,以研究人體下身變量與身高、腰圍之間的函數關系,具體結果見表12。

表12 各類體型數學回歸模型
由表12可以看出,在圍度指標中,第1類體型的數學回歸模型均為二元一次函數,說明圍度受身高和腰圍的影響;第2和第3類體型中,大腿圍、膝圍和踝圍的h系數比較小或者為0,說明主要受腰圍的影響。在高度指標中,3類體型的w系數較小或為0,說明主要受身高的影響,腰圍影響較小或不受影響。在臀厚指標中,3類體型的數學回歸模型均為一元一次函數,說明臀厚主要受腰圍的影響。在周襠長指標中,第1類和第3類體型的數學回歸模型均為二元一次方程,說明襠部指標受身高與腰圍的共同影響。
1) 通過對下身體型特征指標描述統計的對比與分析,發現在下身體型特征方面,東北地區女青年與國標女子標準體有明顯差異,整體呈現圍度偏小、身高偏高的特點。
2) 運用SPSS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到3個影響下身體型特征的主成分因子,分別為橫向因子、高度因子和襠部因子。依據3大因子選取腰圍、身高、周襠長3個變量為分類指標,運用K-means聚類法對下身體型進行分類,將東北女青年下身體型分為中等身高胖體、高挑標準體、瘦小體3類,各類體型占實驗樣本的比例分別為 16.1%,35.3%,48.6%;3種體型的腰部特征差異較明顯。
3) 根據各項特征指標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選擇身高與腰圍為自變量,對12項與褲裝相關的特征指標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得到各類體型的數學回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