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穎, 劉倫倫, 劉妍兵, ARTURO Dell' Acqua Bellavitis
(1.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2.米蘭理工大學 設計學院,意大利 米蘭 20158)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與污染,氣溫不斷上升,全球生態問題日益嚴重,此時追求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的普遍共識。紡織服裝產業從原材料種植到成衣銷售的整個產業鏈中,存在極大的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快時尚”的興起,加速了服裝流行和廢棄的速度。研究表明,具有大規模經濟和最小成本的“快時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強調新奇和創新的短暫時尚概念,本質上是與可持續性相違背的[1]。因此,推動可持續服裝設計是設計界的新風向,越來越多的服裝從業者已經開始向可持續發展戰略方向邁進,從設計策略的角度探討時裝業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包括對再利用和升級回收的考慮、自我生產或創造再生材料等[2]。除了材料、替代能源等常見可持續性問題,消費者和服裝之間的情感價值在可持續設計中也很重要。
如今,可持續性服裝設計除了滿足消費者基本穿用的物質需求,還要滿足其追求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精神需求,更要注意消費者與服裝的情感體驗。文中基于人類基本需求發展理論[3],探尋實現可持續服裝設計的方法,提升服裝的情感價值,為可持續服裝引入一種全新的設計方式,解決服裝設計中引起的環境問題,引導消費者綠色消費行為。
情感化設計是現代產品設計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唐納德·A·諾曼(NORMAN D A)在《情感化設計》一書中首次提出情感化設計的概念[4]。情感化設計是一種將人類情感轉化為產品設計的方法,使產品成為美學與使用體驗的結合[5],即情感化設計的核心需求就是突出人類的情感因素,從而影響人們對產品的選擇和判斷。
現代人對服裝的需求早已從過去滿足基礎保暖功能的物質需求,轉向追求美觀時尚、展示個性和尋求綠色環保等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而情感化設計能夠吸引消費者產生情感因素,提升服裝的情感價值,從而達到延長服裝使用壽命的目的。情感化設計已成為可持續服裝設計的重要手段,因此,設計師在進行可持續服裝情感化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消費者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情感需求,同時又要注意減少對環境和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1986年,智利經濟學家MAX-NEEF M提出的人類基本需求發展理論(H-SD理論)[3],被用作分析人類行為和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框架,該理論能夠深入了解阻礙實現人類基本需求的關鍵問題。H-SD理論認為人類的基本需求是普遍的,并且隨著人類進化而緩慢變化。根據不同的生活場景可以對人類基本需求進行分類,發現這些需求隨著時間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會發生變化,在需求實現中沒有固定的優先順序,他們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如服裝既可以滿足人們保暖、防護等基本的生理需求,還能滿足人們對身份和個性展示等相關情感需求。服裝既是個人滿足因素,同時又是社會滿足因素,當時尚設計師為了人類基本需求而對服裝進行改造和創新并賦予產品附加情感價值時,也讓服裝的可持續使用成為可能。
以人類需求發展理論視角,對服裝消費者的情感進行研究,挖掘服裝設計中綜合情感因素和可持續設計之間的聯系,提出滿足人類情感需求的服裝設計方法,將當前不可持續的時尚消費模式轉變為可持續的綠色消費模式,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1.2.2可持續性服裝情感化設計的現實意義 當前的服裝消費市場,低廉的價格以及低質量的服裝成為時尚潮流,使消費者產生沖動消費、過度消費等消費行為,導致資源浪費,且對環境造成一定傷害。要想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可以在服裝設計中加入情感化設計,與消費者產生共鳴,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實現可持續消費[6]。
情感是人類生活的核心,會影響人們大多數的行為、動機和思維過程[7]。通過對服裝的設計、消費及穿著過程中的情感分析,探究服裝設計中可影響消費者情感的元素,尋找穿著者與服裝在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消費者產生積極的情緒,提升消費滿意度,達到延長服裝使用壽命的目的;其次,在服裝設計中,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情感化元素,引導消費者的行為意識,如環保元素的應用,可以加強消費者環保意識。
人是情感動物,其行為受到情感驅動,離開情感需求的動機是不存在的。在時代發展過程中,人們購買服裝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基本實用需求,而是要滿足社交、權利、成就等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生態需求也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人類的情感需求相較于生理需求而言,逐漸成為支配當前消費者服裝消費行為的主要因素,因此,需在服裝中融入情感化設計元素,引導消費者的可持續消費行為,提高服裝穿著率。
1.2.3可持續服裝設計中人類基本需求設計理念的體現 可持續服裝設計中的人類基本需求分類見表1[3]。MAX-NEEF M[3]經過大量實踐將人們的情感進行量化,幫助設計師查詢和確定服裝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同時結合時尚潮流信息,高效準確地理清現有可持續服裝設計中所隱含的基本設計“邏輯”。
表1以人類基本需求為立足點,將其劃分為生存、保護、情感、理解、參與、休閑、創造、身份和自由9種需求類別,并將不同需求類別羅列了4個滿足因素,包括品質、事物、行動及環境。消費者對于服裝的基本需求包括保暖、防護和遮體等,一件可持續服裝的設計首先要通過色彩、材質、款式等吸引顧客,使其產生心理上的愉悅,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功能性,并且體現某種特殊意義,如回憶、個性、品味或環保意識等,滿足消費者不同的情感需求。9種基本需求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影響,服裝設計師必須同時考慮所有的情感,為消費者營造出令人愉悅且多樣化的體驗。

表1 可持續服裝設計中的人類基本需求
材料的情感化指通過特殊的材料加工工藝,以及不同的面料質感、顏色、肌理和圖案影響消費者的情感體驗[8]。如在家居環境中,服裝面料應以輕松柔軟的觸感為主,這種體驗象征著安全感;在正式工作場合,服裝面料不僅要考慮功能性和耐用性,還要滿足一定的社會接受度。
《關于人權新概念的決議》(1977)對“生存權”作出了新的闡釋,指出生活保障權必然是生存權的應有之義。也就是說,人不僅要有生存下去的權利,而且有獲得必要的生存條件和改善生存條件的權利[2]。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保障成人能力的提升,就是要通過提供免費的、公共的教育服務,使弱勢群體擁有擺脫當前生存困境的條件,自主自覺地參加教育項目,從而提高自我的生存能力,改善不利的生活狀態。
此外,現代設計師還可以利用面料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痕跡或變化,讓消費者獲得特殊的情感體驗。如在服裝設計中使用天然材質或植物染色來增加大自然的情調;面料在穿著過程中出現的形態或色澤的變化還可以反映穿著者的經歷,使服裝變得更加個性化。研究表明,消費者在高質量羊毛和皮革制品穿用的過程中,以一種令人愉悅的審美方式體驗其留下來的磨損和印記,這些印記能夠增加一些對主人而言獨一無二的個性和回憶[9],即使是過時的服裝,也會給人一種個性化的感覺,有效延長服裝的使用壽命。
設計師喬納森·查普曼將時裝產品存在、進化和改進解釋為適應性設計,他認為:“可持續服裝僅僅觸發消費者購買欲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持續、重復的互動,延長服裝使用壽命的根本方法是實現對服裝的持續情感依戀。”[10]消費者的需求和審美偏好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因此,服裝必須具有足夠的適應性以適應消費者審美或身體的變化。如在服裝的腰部使用松緊帶或繩結來適應消費者腰圍的變化,或使用褶皺面料、折疊結構等設計來適應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身高變化。此外,還可以通過使用輔助材料、更改材料特性、重新組合設計等方法增強服裝的適應性。
參與式設計是基于表1需求分類的服裝創新設計方法,強調由設計師和使用者共同參與設計。參與式服裝設計有效地在穿著者和服裝之間建立起溝通與互動關系,使服裝獲得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統一,加強了穿著者與服裝的情感聯系,同時也提升了服裝的附加值[11]。參與式服裝設計的互動關系如圖1所示。
就消費者而言,參與式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實現自我需求的過程。穿著者通過“由我創造”的設計方法,以服裝為載體表達個人喜好和情感需求,以此體現自我形象和品位。參與式設計不僅能滿足穿著者追求與眾不同的心理需求,創造積極的消費體驗,同時還可以使消費者對服裝的設計理念或制作工藝有更深入了解,在服裝破損或流行性減弱時,可親自動手改造,從而延長服裝的生命周期。
服裝模塊化設計以延長服裝壽命和加深服裝滿意度為目的,允許服裝快速拆卸或重新組裝[13],給消費者更多穿用方式的選擇。模塊化設計分為單元式和構件式兩種,其中單元式是將面料分解為大小形狀相同或相異的布塊,通過部件拼插或輔料連接等方式將布塊組建成一件衣服。該設計理念通過開發具有柔性核心的可拆卸或可移動面料,使穿著者可以根據自身穿衣風格自由搭配,這種一衣多穿式的結構設計,不僅提高了服裝使用率,同時也減少了資源浪費,符合生態環保理念。構件式則是將服裝分成不同的零部件,穿著者根據喜好、場合和習慣進行再組合。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將服裝分成若干部件,各個部件獨立存在且分開裁制,人們可根據場景將各部件重組,改變服裝的外在形態及功能,使服裝煥然一新,這就是早期的構件式模塊化服裝設計。
除此之外,服裝模塊化設計還可以減少衣物的洗滌,將衣物容易弄臟的部分從衣服的主體上拆卸下來單獨洗滌,減少洗衣次數。有數據顯示,正常情況下大部分的衣物只有7.5%會被嚴重污染[13],模塊化設計有利于改變人們低效的洗衣習慣。
服裝具有象征意義,消費者常常用服裝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身份。在個人意識不斷增強的時代,消費者對服裝有了更高的追求,定制設計服務通常都是“量身定制”,比大批量生產的服裝更能滿足穿著者的體型和個性需求。個性化定制服裝加強了服裝與穿著者之間的聯系,提高了穿著者對服裝產品的滿意度和情感依戀,從而提高服裝的使用率。
人類基本需求發展理論將人類需求劃分為9大類,一旦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將繼續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產品開發和生產模式必須根據消費者的個性需求進行改變。隨著人們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的不斷提升,服裝定制已成為展示自身形象、區別他人的一種標志,成為時尚潮流的一部分。
服裝定制與消費者體驗模式如圖3所示。圖3將人類基本需求、漢考克的人機工程學需求層次理論[15]與制造業轉型模式進行比較后,發現個性化服裝定制定位明顯。設計師通過了解消費者需求,采取差異化設計策略,設計出滿足消費者期望的服裝,不僅具有功能性,還能體現消費者的品位、偏好和個性,使定制服裝設計具有獨特價值和高端市場定位。此外,定制設計是在接到訂單后才進行生產制作,這就意味著不需要準備大量的成品庫存,實現按需生產,最大程度避免資源浪費。
時尚產業是污染較嚴重的產業之一,一些有環保意識的服裝設計師開始改變設計和制作方向,渴望尋求更具有可持續性的設計方法來適應新的生態要求。文中基于人類基本需求發展理論的情感化設計方法,通過分析消費者對服裝的情感需求,從材料的情感表現、適應性設計、參與式設計、模塊化設計和定制設計等方面實現服裝產品的可持續性設計,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同時達到延長服裝生命周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