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
(鹽城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
設計類專業具有實踐性強、創意要求高等特征,而設計類專業綜合課程的學習是學生適應社會專業需求的中間環節,傳統的設計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我們有必要從整體教學模式入手進行有效改革。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要適應當前產業集群化的發展現狀,必須面向市場需求,從人才的可持續培養目標出發,整合資源,協同創新,構建基于市場與社會的應用平臺[1]。
“協同”一詞早在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中就已出現,《漢書·律歷志上》:“咸得其實,靡不協同。”這里的“協同”主要指協調一致。而人們現在常說的協同理論或者協同學則產生于20世紀70 年代初,由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創立,協同學是研究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規律的新興綜合性學科。哈肯定義協同為“協同學是一門橫斷學科,它研究系統中子系統之間是怎樣合作以產生宏觀的空間結構、時間結構或功能結構的。它既處理確定論過程又處理隨機過程”[2]。協同系統是指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能以自組織方式形成宏觀的空間、時間或功能有序結構的開放系統[3]。如將某主體視為一個系統,其系統與系統外部之間、要素與系統之間,以及內部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通過它們之間的協同作用和有序架構對系統進行新的構建,從而產生1+1>2 的整體效應。這種使組織整體效益大于各個獨立組成部分總和的效應即為協同效應[4]。
協同教學起源于美國,是一種較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把哈肯的協同理論應用于現代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師授課形式,結合多維度共同教學的方式而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教學以協同論的基本原理為其方法論基礎,從改革教師結構、課程內容等方面入手,對教師的優化組合和課程內容的有效傳達具有深刻意義。[5]”而本論文研究的設計類綜合課程的“多維協同”教學模式則是立足于協同理論,把設計類綜合課程納入實踐教學環節,將學生前期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并協同實踐做實訓項目,通過一系列的“跨專業跨領域協同”“校企協同”“線上線下協同”等多維立體教學方式,遞進式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跨領域學習能力及協同精神。
厘清目前設計類綜合課程的教學現狀,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學的主體對象——學生的實際需求,分析出現象背后的本質。盡管設計專業經過了二三十年的發展,理應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設計人才,但現狀是每年畢業數以萬計的設計專業大學生的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卻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作為實踐性較強的設計專業并未和企業進行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面。而設計類綜合課程作為聯系社會的重要橋梁,其教學效果并未達到既定的目標。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在文創發展的大背景下,在設計專業中開設文創產品設計方面的課程,結合當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將新媒介與文創設計進行跨界合作,旨在兩者跨界合作的新機遇中提升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發展空間[6]。但是,縱觀現有高校已開設與文創設計相關的實訓課程,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設計類綜合課程應該是學生接觸社會進行項目實踐的主要途徑,這就需要把社會和企業需求的實際項目帶入課堂,進行有針對性的真題真做。然而,縱觀當前高校的設計類綜合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動手能力差是普遍現象,課程作業大多還停留在虛擬課堂階段,由授課教師虛擬課題讓學生進行設計。比如在“文創產品設計”課程中,授課教師缺乏跟當地文旅部門的聯系,并不能把社會需求變成真題讓學生進行設計,授課方式傳統、評價體系單一,這不利于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和企業對于設計方案的真正需求,也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真正提高。
設計學科相比于其他學科,應用性更強,實踐能力要求更高。而設計類綜合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文創產品設計”這門課程往往還是通過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講授進行,阻礙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自主理解和主動學習,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文創設計在于通過創意把文化和產品相結合,必須通過實地考察和調研才能更好地體驗各地的文化,因此,傳統的課堂講授和教室內的冥思苦想很難創作出具有特色的文創產品。
課程評價是衡量一門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多維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對課程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以“文創產品設計”為代表的設計類綜合課程更多的是以學生最后的作業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并不能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進行客觀的、多角度的評價。設計類綜合課程的評價標準應該多元化,學生的前期調研、同學之間的合作、設計方案的闡釋和討論等各方面都應成為課程評價的組成部分。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引起熱潮并快速發展,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高等院校設計教育如何適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需要,培養符合文化創意產業需求的人才,是當前設計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是鹽城師范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綜合必修課程。該課程共3 個學分,64 課時,其中理論講授16 課時,設計實踐48 課時。課程設置在大三下學期開設,經過前面兩年半的專業知識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必要的設計理論知識和一定的綜合設計能力。該課程設置的目的是深入研究鹽城本土區域乃至江蘇地區文化資源,從中挖掘設計元素,設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文創產品設計”課程采用這種“多維一體”協同教學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科技創新成果與企業聯接共享,讓學生處于真實的項目課題環境中,得到實際鍛煉。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和教師,在藝術設計類和文理類專業合作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綜合實訓項目。
鹽城師范學院在2018 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專門制定了部分實踐課程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方案,“文創產品設計”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一門校企協同課程,旨在加強與企業合作,整合企業與高校資源,實施以企業設計師為主,高校教師參與共同完成相關協同課程教學環節。
“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大綱的撰寫是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師團隊和鹽城具有影響的文創設計公司、傳媒設計公司資深設計師以及鹽城文旅部門的相關人員共同研討、共同參與下完成的。對鹽城本地區的文創產品現狀進行深入剖析,對鹽城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教學和創作實踐,形成以項目驅動引導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方面,設計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文創產品設計的成功案例分享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需求和評價;同時可以把實際項目帶入課堂,結合具體項目同學生一起分析設計需求,進行頭腦風暴,設計的構思和創意,作品的講評與修改,最終完成與評價等一系列創意全過程。通過項目實踐讓學生更好地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相結合,把虛擬創意和社會需求相結合。校企協同教學模式能更好地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有助于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
通過“文創產品設計”這門課程校企協同教學模式的實踐,不難發現,不管是學校實踐人才的培養還是設計企業的發展都有了較好的成效,真正實現了雙贏。企業設計師把社會需求和實踐技能帶給了學生,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平臺;而學生思維比較活躍,為企業項目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意源泉。
跨專業跨領域協同教學模式主要是指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教師從多維度就同一課題進行教學研究,發揮本專業的特長,有利于問題研究的深入。對于眾多綜合類課程和實踐類課程來說,跨專業跨領域協同教學已越來越成為常態的教學方式,可以達到資源整合和互補。
“文創產品設計”不同于一般的設計專業課程,這門課程覆蓋面廣、交叉性強,文創產品具有文化性、地域性、創意性等特點[7],因此,對教師團隊的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國內很多“文創產品”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在大眾視野,但大部分文創產品還處于早期階段,趨同性比較嚴重,缺乏地域文化內涵和設計創意。因此,在這門課程的教學團隊組建中,我們注重跨專業跨領域教師的加入,邀請研究地域文化的教師為學生系統深入地分析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特征,提煉各地文化的關鍵詞,收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邀請社會學專業教師從人類社會學的角度為學生講解地域特征和社會關系;邀請旅游專業的教師和當地文旅部門的專家為學生講解當地的旅游現狀、旅游特色以及旅游產品的開發和利用情況。在學生充分理解地域文化和文創產品的現狀后,設計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把文字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進行圖形創意,設計出具有文化特征、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
互聯網教育和機器學習時代已經來臨,教育技術和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不斷豐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和飛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慕課、在線開放課程、SPOC 課程等一大批基于互聯網平臺的課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對現代教育的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線上線下協同教學模式主要是利用在線平臺的優勢與線下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深度融合,體現優勢互補。互聯網作為一個平臺為實現知識從教育者向學習者的傳遞提供新的手段[8]。
審視今天,我們對文創產品的情感認知以及圍繞它的用戶體驗正在發生急劇變化。文創產品在移動端活躍的互聯網新時代成了與衣食住行一樣的常備消費品[9]。而把“互聯網+”理念和平臺融入“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課程理論教學環節,每次課前安排學生通過在線平臺課程學習相關章節的內容,使學生能提前了解基本概念和相關知識,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較好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課堂教學環節主要結合學生課前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分組討論,啟發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批判能力,教師對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解惑,使學生能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教學環節,課前安排學生通過網絡收集優秀文創產品設計作品,并通過課程微信群或QQ 群進行分享和分析,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適當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10]。
協同教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從美國華盛頓大學夏普林教授當初提出的,由兩名或多名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協同分擔一定的教學任務開展教學,到向多維度的協同發展,極大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更體現了人本主義關懷。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時代,傳統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如何開展創新教育已成為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11]。多維協同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協同維度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專業和課程需要從不同的維度去研究和實踐,文章通過對“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研究和實踐,立足于以學生的能力提升和未來發展為中心,通過“跨專業跨領域協同”“校企協同”“線上線下協同”等多維立體教學方式的運用,實踐證明,多維協同教學模式通過整合多方面優質資源,在課程教學中起到較好的協同效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學習興趣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增強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在設計類綜合課程教學改革中,構建多維協同教學模式,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