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力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
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由于自身“穿越國界”和“直抵心靈”的力量,成為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能起到潛移默化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站在“十四五”藍圖下,適逢“兩個一百年”的偉大交匯時刻,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如何發揮自身作用,創新推動基層群眾文化中的音樂創作工作,現結合實際工作體會思考如下:
流水不腐,創新永遠是作品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創新的方向來自何方?從目前音樂創作情況來看,部分文化工作者以及從事音樂創作的民間藝術家,在思想上還沒有很好解決“為什么要創新”“向哪個方向發展”的問題,更多地體現在形式上的創新,對內容上、思想內涵上如何創新思考不足。如圍繞2020 年—2021 年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中國抗疫故事”“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等,各地區基層群眾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音樂文化活動,但縱觀這些活動都是對以往優秀紅色音樂作品的再演繹,鮮有通過與時代背景相結合的原創作品。這既與音樂作品本身的創作“門檻”較高不無關系,也與文化工作者對基層群眾的引領不足有關系,導致基層群眾中的音樂人才“時代敏銳感”不足,群眾音樂創作不能與時俱進、跟隨新時代腳步。
當前,各地區的群眾性音樂文化活動,在開展的形式上,還處于一種音樂愛好者們“熱情有余、能力不足”的矛盾狀態。廣大音樂活動的愛好者們渴望得到音樂專業人員的定期指導,以便提升的音樂創作專業水平和活動內涵。與此對應的,基層文化工作組織機構回應不足,思路還受限于“資金緊張,不可能花錢請人來教”的固定模式,解決問題的方式比較單一。另外當前部分基層群眾文化組織的各項文化活動中,與當地的各個企事業單位信息溝通不足,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及需要結合不足,在舉辦各類文化組織活動時,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起門來辦活動”的現象。
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同時它的生長土壤也來自于人民群眾。若要獲得優秀的音樂作品和創作效果,必須深深根植于人民群眾。當前部分基層文化工作者注重于解決“資金投入不足、設備設施不足”等客觀困難,而對如何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考慮不足,對基層群眾真正的文化需要調研不夠,對群眾音樂中的人才挖掘、培養不足,且出的招數有限。群眾音樂文化活動僅止步于定期舉辦一些活動,歸根結底,是思想上沒有很好地解決群眾音樂文化“為誰創作、依靠誰創作”的問題。
文化工作基層組織肩負著為本地區群眾文化服務的重要職責,這個服務不僅僅是舉辦一些具體的活動,還應包括文化資源優化整合。目前部分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組織和機構,雖然每年開展了一些群眾性音樂創作活動,但在開展的方式上,資源分散,沒有精準發力,沒有把一些具有民族或區域特色的音樂藝術宣傳出去、樹立起來、形成品牌效應。在開展方式上,沒有充分借助網絡等資源實現對當地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統籌安排,與文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探索不深。
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這個道理在文化創作和音樂創作中同樣適用。文化創作和音樂創作不能脫離時代孤立存在,也不能脫離時代發展背景孤立存在。任何一項文化活動的規劃及開展,其方向性、針對性及思想性建設應該放在第一位,這也是文化活動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也是生命活力所在。為此要以群眾中的音樂愛好者、音樂人才等為對象,通過線下+線下兩種方式,定期開展音樂專業知識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創新理論培訓,引導他們提高思想認識,增加大局意識和時代敏銳感,在保證活動方向性準確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廣大群眾加強原創作品創作,運用音樂語言,堅持主旋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等,充分體現出群眾音樂文化活動教育人、引導人的效果。
聲樂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且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基層群眾在學習和藝術創作過程中,相對于其他藝術,面臨更大的挑戰。為此,基層文化組織部門要充分發揮牽頭作用,積極為他們創造條件。如廣東越秀區文化館近年就比較注重對館里的音樂創作干部進行組織學習和培訓,先后邀請了楊湘粵、崔臻和、郭和初等知名作曲家和音樂人,為區內的歌曲創作者和音樂愛好者開展講座和理論授課,為基層群眾提供了專業的學習機會,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藝術殿堂大門”,在全區內形成學音樂、創作音樂的良好氛圍,提高了群眾的音樂創作知識素養。該文化館還創作了《匠心》《花開的意義》《中華頌》等創作歌曲,其中《匠心》獲得了廣州市民文化節的新時代原創音樂作品金獎,用歌曲表達了對廣州戲服手藝人的贊美歌頌。因此,這種工作模式有助于加強同事間的同心協作,同時也能更好地引領區內的群眾開展音樂創作活動。
另外,針對師資隊伍不足的問題,可以牽線搭橋,鼓勵當地及周邊城市音樂專業院校師生參與群眾文化志愿教師活動,定期向本地區招募群眾音樂文化活動志愿教師(如退休教育工作者等),這部分人群本身也渴望能夠有平臺發揮專長,實現社會價值抱負。通過以上措施有效解決活動教師不足的問題,同時也真正實現群眾參與、群眾互幫互教,深化了群眾活動的內涵。另外各級基層政府應將群眾音樂文化活動作為一項精神文明工程,明確牽頭領導和專業分管部門,定期開展調研,為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補充必要的活動場地設備設施。
民間藝術家華彥鈞飽經滄桑,創作了傳世之曲《二泉映月》;“西部歌王”王洛賓一生就生活在民間,挖掘并創作了《在哪遙遠的地方》等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例子給我們以啟示:民間既有“高人”,也有“神曲”,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用心挖掘。基層文化工作者要提高工作站位,認識到文化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終要回歸生活,認識到藝術家出自人民,回歸人民。同時要完善制度措施,明確文化工作人員定期深入群眾調研的工作要求,主動了解廣大人民群眾音樂文化訴求,進而做好服務和組織工作。文化部門要以“如何傾聽和溝通”為主題,對各級文化工作人員開展專項培訓,增強他們與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的效果。要在廣大群眾中深入發掘優秀民間藝人和作品,發掘民間音樂人的價值,使創作出的音樂作品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要利用節假日等定期舉辦歌詠比賽等,引領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活動中,逐漸提升活動的號召力。要引領廣大專兼職創作人員,堅持音樂形式與內容的原創性,積極推出具有時代生命力的作品,豐富群眾音樂文化種類,提升音樂文化的品位。
要用好“線上+線下”方式,加強對本地區資源的整合和引領。特別是要注重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加強信息化手段運用和建設,提高群眾文化工作的組織效率。如可以定期開展“我心中最優秀的本地音樂作品”等網絡不記名投票活動,貼近基層傾聽廣大人民群眾對音樂文化的需要,明確群眾文化工作發力方向。要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性音樂資源開發,注重在創作過程中將群眾的日常生活與當地風土人情密切結合,以引起群眾的心靈共鳴。
要注重打造精品文化,提升原創水平,在開展活動時可以邀請當地知名的音樂人為音樂創作提供現場專業指導,及時指出存在不足,起到以賽促學的作用。
要豐富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開展形式,定期舉辦類似“群音會”等創作和比賽活動,注重活動的互動性與群眾的參與度。在活動中,可以安排詞曲作者結合實際生活分享自身創作感受,與現場觀眾互動,用身邊的藝術家吸引群眾參與積極性。也可以與各企事業單位聯合舉辦“民間采風”原創歌曲征集大賽,通過培訓、收集歌曲與評比的全過程引領,激發人民群眾對于原創音樂的積極性。
要拓寬思維,積極尋找群眾音樂文化與當地產業的契合點,更好地發揮好文化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在這方面,要積極借鑒學習流行音樂好的做法:如2021 年隨著一首網絡“神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意外走紅,并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坐著火車去可可托海”成為新疆可可托海當地旅游業的一張靚麗名片,大幅拉升了旅游產業,成為一件音樂文化與區域產業相融入的“教科書”式經典案例。“可可托海現象”背后蘊含的文化傳遞規律值得人們思考,其中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音樂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將藝術緊緊和“地域標志”結合起來,此類經典案例對我們群眾文化啟發深遠,文化只有與人民群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相契合,才能獲得更深刻廣泛的生命力,起到更好的宣傳作用。
文化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文化的“軟實力”作用不可替代,基層文化工作者大有可為、音樂創作大有可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應致力于淳化民風民俗,引領文化風尚,不斷提升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引領廣大群眾的審美能力不斷提升,讓廣大群眾創作的音樂作品“火起來”,把對幸福生活的贊美和向往“唱出來”,推動社會精神文化建設的蓬勃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