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泉 張家賓 大眾報業集團山東法制報社
近些年,隨著國家普法進程的大力推進,媒體法制新聞欄目也由起步階段、發展階段、進入了興盛期,被受眾喜愛,并在媒體新聞節目當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媒體通過對社會形形色色法制新聞、法制事件的宣傳報道,讓簡單的事情上升到法律成面,通俗易懂,受眾極易接受。媒體法制欄目在推進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方面的貢獻不可小覷。
如圖1 所示。

圖1
20 世紀80 年代,隨著國家5 個普法五年計劃政策的實施,全國各地法制報、法制刊物如雨后春筍般的遍地開花。法制新聞進入迅速發展階段。近年來,依法治國已成為國策,民眾法律意識、法律需求增強,綜合類報刊、電視臺、電臺等新聞媒體的法制新聞也迅速發展起來,法制新聞、法制欄目已經在各自媒體所有版面、欄目當中占有相當分量的比重。報道中所涉及的各類法制新聞面,也變得更加寬廣,所報道的新聞內容不單單局限于傳統政法系統的資訊、相關領導的活動、一些案件訴訟等題材,選題涉及法律制度、法律實施、法律監督、紀律監察、社會公平公正、公民權義等題材,法制新聞報道領域已經寬泛涉及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
隨著全國各地法制專業報的誕生,加之全國各綜合媒體法制欄目、法制版的設立,相應的法制新聞的數量劇增。此外,大量的法制信息還貫穿與社會新聞當中,是受眾通過社會新聞看到背后所涉及的法律內容,法制新聞與社會新聞結合報道已經成為一種很重要也很受民歡迎的一種報道形式,這也無形當中增加了法制新聞報道的數量。
首先,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渴求學習更多法律知識的心里凸顯,恰巧法制新聞在娛樂受眾的同時,又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所以法制新聞報道越來越受人們歡迎。例如央視的《今日說法》《法治在線》,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重慶衛視的《拍案說法》,濟南電視臺的《有話好好說》等法制節目,都有著相當高的收視率,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現今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電視欄目。其次,一些媒體的法制新聞大多報道一些案件,都略帶圖片及故事情節,這既能吸引讀者及觀眾的眼球,又能抓住讀者及觀眾的好奇、獵奇心理,所以讀者及觀眾也想看、愿意看。最后,近些年的一些法制欄目,不管是綜合新聞欄目,還是專門法制欄目,對社會反響大的新聞事件,在對新聞事件報道后,基本都有邀請一些在該領域中權威度比較高的專家來點評,通過點評,從事件分析,將水平上升到國家法治層面,一些比較難懂的道理,通過專家分析,不僅讓受眾了解了法律知識,還引發起大家心理上的共鳴,讓法律知識深入人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部分讀者還有觀眾喜歡觀看法制新聞報道的原因之一。
法制新聞是新聞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這就要求廣大法制新聞工作者既要有專業的新聞學識又要恰當準確的掌握法律知識,在采編法制新聞的時候,能很好的將新聞學要素與精準的法言法語實現完美結合。這也是對法制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制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主義主要體現在他們對自己工作的基本信念和態度上。
隨著社會各界對法制信息需求的激增及法制新聞受眾不斷成長,法制新聞工作者也意識到提高自身新聞綜合素養的迫切性及法律專業素養的急需性,也正是因此,始終讓我國法制新聞擁有很高的社會公信力。此外,法制新聞工作者在新聞信息來源的掌控上,始終堅持權威部門提供的權威信息源上,注重對新聞事實的準確性和信息解讀的權威性和專業性,盡可能的確保信息源的可信度,法制新聞工作者始終把確保新聞報道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作為第一要務。同時,法制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增強還體現在對法制新聞的深度報道和組合式深度報道的數量的增加上。受眾對法律知識的渴求,也迫使法制新聞工作者不斷提高自身法律知識,這也是寫好法制新聞案件深度報道與新聞案件評論的必備知識。近年來,由于法制新聞工作者專業素養越來越高,法制新聞質量表現的越來越高。真正達到了法制新聞報道的目的,既宣傳了國家法律知識,又弘揚了國家法律精神。法制節目從選題報道都能很好的做到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國家倫理要求、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也正因此,之前法制新聞報道容易出現的各種問題已經很少發生,新聞報道質量越來越高。
隨著國家法治進程的推進,媒體轉企改制、各媒體內部考核機制的轉變,媒體工作人員的經濟壓力劇增,中國法治新聞節目越來越多,法制新聞報道雖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部分法制新聞在報道過程中相應的也出現不少問題,報道后,在社會上由此也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影響。
由于當前的法制新聞節目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所以媒體單位也不斷制作了更多的法制新聞欄目,但很多欄目的質量卻有待提高,節目水平也相差很大。一方面,法制新聞節目在選題上,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社會倫理;另一方面,節目在采編、采寫上,需要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保證報道內容和信息的真實性,把握好輿論的正確導向。目前,一部分法制新聞在輿論方向引導上是正確的,但是引導方式、方法還有提高的余地。例如,一些法制節目、法制欄目專版出現同質化現象,創新能力不足,一些環節往往是流于形式,導致部分法制新聞質量不高。
雖然法制新聞的生產能力已經很強,但是報道內容所涉及的方面還比較窄,報道中所涉及的政法系統新聞偏多,關于民生、社會相關的題材較少。此外,在法制新聞案件報道上,刑事案件報道較多,而關于民生的民商事案件報道較少,不利于受眾法律知識的學習及法律意識的提高,與法制新聞報道的初衷不一致。
法制新聞在對案件報道時,往往出現過度描寫故事情節的問題。法制新聞工作者要把握好采寫分寸,不要為了追求收視率吸引受眾眼球過度報道案件細節;也不要頻頻使用夸張的標題,要通過案件盡量多的挖掘涉及的法律常識,真正達到使受眾通過案件掌握法律知識的目的。
法制新聞報道在采寫過程中不要為了過分追求可讀性、收視率,制造噱頭,肆意渲染案件、離奇情節,對案件本身的報道只是讓受眾了解事件的原委,通過案件描述讓受眾感受到案件帶來的現實借鑒意義的傳播,在全社會形成遵紀守法的民眾意識,這才是法制新聞報道創建和諧社會責任與義務。法制新聞工作者大部分來自借調或是轉行或是剛畢業來的大學生,專業素養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時刻提醒法制工作者制作法制新聞的重要目的在于普法,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法制新聞報道的質量,增強新聞的實用性與服務性,滿足讀者法律知識的需求。法制新聞制作的過程中不管是版面設置還是節目環節要敢于創新,盡量避免同質化現象的發生,增強專業性,實用性進一步調整法制新聞報道的結構,重民商事、行政,形成多元化報道格局。建立健全新聞法律制度,規范新聞從業者采、寫、報道流程,從制度上杜絕法制新聞報道過程中負面現象的發生。
法制新聞報道對于推動國家法治建設,提高民眾法律意識與法治觀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管新聞傳播途徑如何變化,法制新聞報道始終還得以宣傳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為己任,嚴格按照國家法律要求、社會價值觀、社會倫理要求、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要求進行選題報道,通過法制新聞反映相應的法律信息,受眾通過法制新聞無形當中能學到法律知識,領會法治精神,進而達到引導、約束受眾的社會行為,為構建文明、法治、和諧社會關系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