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等雜志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宋娟 華東政法大學
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新聞報道體的文學樣式開始興起,這其中包括兩種名稱:新新聞報道和非虛構寫作。陸文岳在《新新聞報道與非虛構小說》中認為,新新聞報道和非虛構小說雖然名稱不同,其實大同小異,都是一種紀實體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新聞報道式的文學作品[1]。
一般認為,新新聞報道和非虛構小說都是在1965 年發端的,其標志是:1965 年沃爾夫發表了《糖果色橘片樣流線型寶貝》,卡波蒂發表了《殘殺》。沃爾夫的經歷說明了他從一個新派記者到一位非虛構小說家的轉變。卡波蒂也經常采寫新聞報道,他的新聞報道的特點就是富有藝術性,本質與沃爾夫們的新新聞報道是一樣的。通過對新新聞報道與非虛構小說的梳理發現,這兩者講的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1978 年12 月12 日發表于《巴爾的摩太陽晚報》上的《凱利太太的妖怪》,成為特稿的開山典范,獲得了普利策特稿寫作首屆獎,普利策獎評委會于1979 年開始增設“特稿寫作”獎項,從此,特稿作為一種新型的新聞文體得到了認可[2]。《凱利太太的妖怪》一文目前在《剝洋蔥people》2017年9 月24 日的官方微信推送中可以查看具體文章,主要講述腦外科專家達克爾醫生為凱利太太做腦部動脈瘤切除手術,經過了6 個多小時的手術,凱利太太死亡,手術最終失敗。普利策獎一直被譽為新聞業的標桿,特稿從普利策特稿寫作獎中可以表述為:在原創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文學手法寫真實的故事,極具文學性和創造性。
從1979 年開始,特稿目前已經走過40 多年。而在中國,特稿的興起較晚。《中國青年報》于1995 年 1 月推出《冰點》特稿專欄,特稿在才國內開始逐漸發展起來。近年來,特稿寫作越來越受到我國一些主流報刊的重視。
2017 年,學者范以錦、匡駿指出,“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就是特稿。當今中國流行的新聞特稿,是西方“新新聞主義”新聞寫作主張的繼承和發展,是借鑒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手法應用于新聞領域的一種創新的文體[3]。
綜上,本文并不著重區分特稿和非虛構寫作,而把特稿作為非虛構在新聞界的主要形式進行討論。
特稿寫作相對于普通稿件的寫作而言要求更高,具體來看,特稿的采編周期更長、資金投入更多,因此優質的特稿作品的產出變得越來越困難。
《新京報》在2021 年7 月30 日頭版發布公告稱,從2021年8 月1 日起,《新京報》將由日報改為周五刊,上海報業集團的新聞晨報也在2021 年撤銷了特稿部。隨著紙媒特稿報道部門大幅度的裁減和淘汰,優秀的特稿記者逐漸聚集于擁有雄厚資本的時尚雜志來繼續輸出作品。
《人物》雜志創刊于20 世紀80 年代,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主打人物傳記類,創刊之初以刊載名人傳記為主,曾被譽為“當代史記”。《人物》在2012 年進行了全新的改版,改版之后也一直躋身國內雜志前列[4]。
《南方人物周刊》創刊于 2004 年,被譽為“中國版《時代》”,雜志以人物為報道對象,關注對于自身命運抗爭而彰顯人性魅力的人,甚至關注那些平凡的、弱小的、不被大眾所關注到的“小人物”們[5]。《南方人物周刊》面向的受眾是受過一定教育的知識型讀者。同時作為一份都市報,其發布的內容更多涉及社會民生問題。
張寒于2014 年在《新京報》成立人物對話工作室,并打造了微信公眾號《剝洋蔥people》,一個專做人物報道的平臺。《新京報》人物報道從此開始持續產出,《新京報》的人物報道均發布于此,進而轉發到其他新聞平臺。運營至今,《剝洋蔥people》已經成為《新京報》人物報道的代名詞。
本文選取了11 個雜志、報刊、非虛構寫作平臺,這些平臺分別是《人物》《剝洋蔥people》《極晝工作室》《南方人物周刊》《GQ 報道》《澎湃人物》《冰點周刊》《環球人物》《每日人物》《谷雨實驗室》《真實故事計劃》,除《谷雨實驗室》和《真實故事計劃》是非虛構寫作平臺,上面主要內容基本是UGC 創作,其他9 家媒體都是主要聚焦于持續輸出人物特稿。
由表1 可見,從11 個雜志、報刊、非虛構寫作平臺的周榜來看,《人物》的閱讀數和新榜指數都是最高的,《環球人物》具有國際化視野,《南方人物周刊》的總體閱讀量也位列前茅,在這些公眾號中,再按照排名從前、中、后選取3 家出來進行詳細分析,選取的三家分別是《人物》《南方人物周刊》《剝洋蔥people》。

表1
從表2 可以看到,《人物》近一年的人物特稿共285 篇。寫作比重最多的是小人物,占比50.5%,超過一半,小人物即一般普通大眾,也是與表格中的其他人物區分開來的,具體來看有高分考生、盲人推拿師、農民、民警、癌癥家屬、木匠、程序員、快遞員、工人等。占比其次的是娛樂明星,選取的明星大都與時下熱門的綜藝或者影視有關,如電影《我的姐姐》里的配角、選秀男團成員利路修、《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選手等,位列第三的是藝術家。這也凸顯了《人物》雜志的商業時尚氣息。

表2 《人物》《南方人物周刊》《剝洋蔥people》三家媒體2020.07.01-2021.07.01 人物特稿數據
從《南方人物周刊》近一年的人物特稿中研究發現,占比最多的是小人物,占比30.4%,其次是藝術家,占比16.1%,緊跟其后的是文人學者14.4%。總體來看,《南方人物周刊》選題的娛樂性相對《人物》雜志來說顯得更低,《南方人物周刊》的小人物雖然是選題對象里寫得最多,但是沒有超過總數的一半,約三分之一。而其他不同人物的占比也更加均勻,可見《南方人物周刊》對選題主體的把控也更加分散和多元。另外,特約撰稿也是《南方人物周刊》的特色之一,不少報道顯示是發自舊金山、洛杉磯、巴黎等世界各地。
《剝洋蔥people》近一年以來人物特稿占比最多的是小人物,68.6%,《剝洋蔥people》的小人物占比是選取的三家里面最高的,其次是其他,這里的其他與前面兩者不同,《人物》的其他多是一些新型的職業人群,如婚姻咨詢師、游戲主播頭牌、酒王等,也有少量具體案件的新聞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的其他包括動物園園長、中國維和部隊和公益團隊等不同職業的人,也有一些具體案件的當事人,而這里的其他很多都是涉黑、刑事案件的兇手、當事人等,35 篇中具體案件當事人的人物稿件有24 篇,超過三分之二,位列第三的是政治人物,這里也突出了新京報作為黨報的特性,反腐倡廉。
諸新民在《報道小人物,視野社會化——從一篇報道看都市類報紙的新聞特色》中提及了報道小人物的必要性:從網絡信息海量化、及時化等特點來看,目前傳統紙媒無法企及,因此只能通過報道的“深度”來彌補不足。這深度就在于發掘新聞人物背后的故事,發掘普通人普通事背后的深層社會變化[7]。
新華社對外部記者胡文嘉在《小人物在對外報道中的力量——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普通人》中寫到了報道小人物的重要性,疫情防控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本身也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8]。
王建華在《“小人物”報道的策略和意義》中提到了“小人物”報道的意義。“小人物”指的是普通大眾,在歷史中銘記的都是名人居多,小人物通常沒有高貴的出身和強大的背景,像草一樣平凡,到處都是。然而正是通過窺見這些小人物的人生,才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現實的映照[9]。
《人物》雜志對小人物的報道頗多,這也正體現了其對底層人物的關注,如《生產iPhone12 的00 后》中那些自嘲為“提桶者”的普通打工人的狀態、《外賣騎手,困住系統里》中處于算法規則下爭分奪秒的騎手、《葬花詞、打膠機與情書》中那些平淡生活中的閃光等,這些報道的相同之處在于,通過記者展現出來的翔實調查,將社會現實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述出來,恰恰反映了社會具體的運行狀態。
由表3 可見,《人物》285 篇,其中男性特稿145 篇,女性人物特稿87 篇,群體53 篇。描寫男性人物特稿約是女性人物特稿的1.67 倍;《南方人物周刊》355 篇,其中男性人物特稿是女性的2.21 倍;《剝洋蔥people》330 篇,男性人物特稿是女性的2.24 倍。需要指出的是,《人物》的女性人物特稿是三家媒體中發布數量最多的,群體稿件是《剝洋蔥people》發布最多,這也顯示了《剝洋蔥people》對群體性畫像更加青睞,而《人物》對于女性選題更為敏感,其實早在2018 年,《人物》就在年度人物中全部選擇了女性面孔。

表3 三家媒體近1 年的人物特稿男性、女性數量,2020.07.01-2021.07.01 數據
這些媒體的選題有不少相同之處,很多人物是媒體相同報道的對象。如歌手阿朵、五條人等,選取的都是在那個時間段熱門的人物。而男性比女性多的報道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在職業上,例如世界首富、維和部隊、護航隊、物理學家等。雖然近幾年來,女性話題經常出現在大眾視野,但是從表格來看,仍有不少媒體給予女性話語權的報道不達一半。
結合以上三家媒體情況來看,目前人物特稿著墨最多的首先是小人物,這類人物都是普通大眾,他們代表著底層社會的大多數人,與大眾的密切性更高,反映了社會底層的形態。其次是藝術家、文人學者、娛樂明星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最后是一些新聞事件、刑事案件的人物,不同的媒體由于自身定位不同在選題上有所差異。
《南方人物周刊》相比《人物》來說,更加追逐于熱點,但《人物》的特稿深度更深,例如《人物》原創的《外賣騎手,困住系統里》成了一篇影響行業的力作,文章參考文獻有30 多篇,十分嚴謹。《人物》發布的《互聯網大廠的廁所難題》的報道,讓“如廁自由”進入人們的視線并引發了熱烈討論。通過對人物特稿的閱讀,發現媒體給予了更多關注給社會普通人,展現他們的生存狀態與想法,映照當今的社會現實。《剝洋蔥people》的人物報道就更類似于深度報道,在文學性上較前兩者稍有欠缺。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優秀的人物特稿既能呈現個體的命運,又能讓人從中窺見時代的潮流。人物特稿往往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來呈現轉型時期國家、社會如何發展,改革中的問題如何解決。不過正如前文分析的一樣,媒體更加聚焦于小人物,這樣的寫作邏輯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即不是從社會這個層面去闡釋社會的劇烈變動及其相關的人,而是著力解剖形成社會個體的人和單獨的事,從而挖掘當中的豐富信息,以透視整個社會,關照人的命運、人生和人的發展,給人以思索,在人物故事中以一種溫和的力量去實現影響社會的目標,這樣的力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