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瑞琪 詹育行 曾曉怡 王春燕 邱杭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
隨著社交媒體不斷發展,粉絲與偶像的距離也不斷拉近。2009 年7 月微博誕生,為粉絲聚集提供了平臺,至此微博逐漸成為國內第一社交平臺[1]。后續推出的熱搜榜更是逐漸演變為各個粉絲圈層以及營銷號爭搶、拉踩的戰地,致使粉絲圈層亂象層出不窮。盡管2018 年1 月7 日北京網信辦已發出要求微博整改的通知,但粉絲圈層亂象問題仍在不斷擴大。
在娛樂主義、偶像文化等思潮背景下,不僅要加強對青少年粉絲思想的正確引導和健康網絡生態環境的建設,更要共同維護娛樂行業以及社會國家的正常運行。
我國粉絲群體雛形可追溯到20 世紀80、90 年代,該群體主要以學生為主,其行動具有自發性、分散性,團體活動并不明顯;至2005 年,選秀節目開始興起,粉絲活動具有團體性、組織性,并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當時的粉絲群體大多限于線下活動;隨著當代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逐漸發展成熟,粉絲經濟高度發達,粉絲團體擁有較強的紀律性和行動能力。如今的粉絲團體借助網絡和各方資本成型于社交媒體平臺,形成一個新的社群圈層,具有多層次、多功能、大規模等結構特點,且團體內分工明確、行動力強,其主要以線上應援活動為主,輔之以各種線下活動,影響力頗為強大[2]。
在《“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一文中,中科院研究員孟威介紹到:粉絲圈層是一個獨立的新圈層,其有鮮明的等級分層,在內部管理上有著明確的分工,具有完整且規范的運行模式,如領導者“粉頭”,中層管理者和執行人員等。組織內部主要有數據站、反黑站、控評站等小組,各小組間定位清晰。此外,為保持粉絲圈層的純潔性,小組人員只限純粉,并具有一系列入圈的規定與要求,這些都構成了粉絲圈層的固定結構。
同時,粉絲圈層的運營還在一定程度上與經紀公司、媒體平臺相互影響。經紀公司就如市場“無形的手”操控著粉絲的行動,而粉絲圈層則因資本營銷的驅動,不斷貢獻自身的資源。如經紀公司會將資方的意圖通過粉絲后援會傳達給粉絲,引導其應援方向,從而提高明星號召力和購買力以獲取更大利益;而后援會則接收粉絲意見,使明星更貼近粉絲心中的形象,獲得更高的熱度。各方既相互合作、相互驅動,又相互影響。
微博作為目前國內最受歡迎的社交平臺之一,時刻承載著海量的信息交互。抓住微博平臺信息傳播的規律與機制,就等于掌握了輿情發展演變的命脈[3]。粉絲團體正是抓住此特質,在微博上對粉絲進行明確的分工,組織打榜控評、升降熱度、刷量數據等活動為偶像營造人氣。“粉頭”為團體領導,采取“暗號”形式在群聊為粉絲布置任務,以發布微博的方式來號召粉絲進行打投和宣傳,而后粉絲則在指定的網絡集合地完成任務由此進行微博的經營。
1.變化快
在近年的各種娛樂事件中,當偶像身陷輿論時,粉絲情緒便隨輿論的更迭而迅速變化。張哲瀚事件從曝光到作品下架僅花費兩天時間,其粉絲的情緒在極短時間內就從認為他無知變為脫粉回踩,這都是粉絲情緒隨偶像行為逐漸分化產生的結果,若粉絲情緒沒有得到正確引導,極有可能會走向極端。
2.感染力強、影響范圍廣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龐大且分工明確的粉絲團體會使粉絲情緒更加有組織地在各平臺內不斷傳播,其感染力是早期“飯”的成千上萬倍。因而導致粉絲團體亂象愈演愈烈,粉絲經濟在不理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不僅違背了經濟的正常發展,更是干擾了社會公共秩序的照常運行。
3.個人情緒的操控
粉圈生態與大粉的引導密不可分。當偶像身陷輿論時,大粉的個人主觀情緒極容易帶動其他粉絲。以227 事件為例,其“粉頭”認為同人文侮辱且惡意抹黑了其偶像,于是粉絲在大粉的號召下盲目舉報,最終造成網友報復性抵制的局面,給偶像的事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4.共通性及差異性
從以上諸多特點得出,粉絲情緒的高漲程度與偶像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粉絲往往容易沉浸在自我感動和自我滿足之中。然而隨著網絡信息時代及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各階段下的粉絲圈層已呈現出明顯差異,這不僅是粉絲團體活動亂象愈演愈烈的主要因素,更是致使娛樂行業呈下滑式發展的關鍵因素。
知乎曾有人這樣介紹過粉絲圈層的“機會成本”。所謂粉絲圈層的機會成本,是指粉絲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成本后,在追星過程中獲得的自我滿足和自我感動,而粉絲情緒正是由兩者所構成。粉絲在偶像完美人設的基礎上,以自身的投入來進行自我麻痹,當偶像的完美人設受到攻擊時,會迅速維護偶像,甚至不惜歪曲事實對偶像行為加以粉飾。
就近期頂流“吳某”的事件來看,在事件曝光甚至是吳某被刑拘后,仍有粉絲在為其辯護,發表大量過激言論甚至辱罵社會,破壞公序良俗。這些狂熱粉絲就是通過情感的投射和共鳴更加堅定了自我感動和自我滿足。
雖如今粉絲圈層亂象頻出,但也不應否認粉絲情緒有積極的一面。粉絲在追星過程中也時常產生積極情緒,如良性競爭意識、團隊意識,都能促進粉絲現實生活的健康成長。同時,優質偶像也時刻影響著粉絲自身的情緒及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粉絲的生活。盡管如此,粉絲的行為活動也時常伴隨著巨大爭議,其危害也必然會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粉絲圈層亂象需各方一起破冰。于文藝工作者而言,粉絲情緒的放大能影響其個人形象及商業價值。當粉絲負面情緒放大時,不僅會導致文藝工作者喪失商業價值,更讓才不配位的文藝工作者有機可乘,優質文藝工作者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
資本往往只看重偶像塑造的完美人設所帶來的既得利益,迫使娛樂圈不斷降低行業標準,讓流量成為娛樂產業甚至互聯網經濟的“通用貨幣”,最終致使娛樂圈根基被劣跡藝人敗壞。粉絲情緒裹挾著資本市場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數據注水”已成行業公開的秘密,甚至衍生出制造數據的灰色產業鏈,這不僅破壞了國家構建的商業誠信體系,還大幅增加了社會交易成本,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粉絲團體是一個以群體傳播為動力的組織,其負面情緒甚至會導致網絡暴力的產生。隨著頂流“吳某”被刑拘,一些荒謬的聲音不斷泛起,這不僅致使粉絲圈層加速淪為“怪圈”,更是挑戰了法律的底線和社會的公序良俗。不僅如此,社會熱議話題時常在娛樂至死中跑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話題討論質量。其嚴重擾亂了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秩序,對社會秩序和文明環境同樣有害無益。
據《2020 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20 年,我國未成年人網民的數據就已經達到了1.83 億人,未成年粉絲應援比例達8%;同時,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6 月,互聯網的普及率為71.6%,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 億。2021 年國家網信辦落實“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要求從嚴從重清理危害未成年身心健康、影響未成年健康成長的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
由于青少年三觀尚未形成,對社會的認知仍不夠全面,因此極其容易被網絡戾氣裹挾從而喪失理智影響現實生活,甚至無視法律道德,違背公序良俗。此外,青少年過多地參與粉絲活動會導致其思維固化、偏執的性格,影響其三觀的正確形成,在粉絲情緒帶動下青少年的氪金行為也給他們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近年來娛樂行業的丑聞層出不窮,其惡劣影響已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粉絲團體生態的形成不僅與粉絲群體本身相關,更與平臺、資本、明星以及其團隊相關聯。因此,針對粉絲圈層的整治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協作,更需要國家和相關政府機構的引導和監管。
首先要求文藝工作人員提高自身道德品質和職業操守,要明確娛樂行業門檻和行業準則,將職業操守列為文藝工作者的評判標準。文藝工作者要做好榜樣作用,自覺正確引導粉絲,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追星風氣。其次要求各娛樂公司以及工作室形成新的公司規范,充分落實責任承擔制度,做到粉絲行為偶像買單,娛樂公司需自發監督文藝工作者和粉絲,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
一方面,學校和家長應做到尊重青少年的興趣,注重青少年的監管和正向引導。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指出,青少年正處于認同與角色發生混淆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常處于繁忙的學習工作中,極大可能會獲得一些消極的同一性[4]。因此多數青少年選擇追星,是認為其能夠幫助他釋放學習中的壓力,學校和家長應充分協助孩子將追星的積極作用最大化。
另一方面,青少年應尊重差異和成效,拒絕盲目跟風。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刻作為行動的指南,用正確的方式追星,為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國家政府部門應從制度、文化和教育三個方面入手。在制度層面,加強整治力度出臺相關管理政策,設置實名制追星體系;在法律上守好行業最底線,對劣跡藝人重拳出擊;在文化層面,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肅清粉絲圈層乃至整個社會之臭惡風氣;在教育方面,應先從鼓勵、引導的角度來推動網絡社群健康發展,著重教育代替懲罰,完善人文教育體系,從源頭上規范粉絲圈層。
近年來,多平臺社交媒體以及粉絲經濟的不斷發展,各方的過度干擾,導致粉絲團體逐漸異化。但曾幾何時,粉絲文化也在促進青少年培養向善的集體情感和實現自我表達、自我價值等方面展現出積極的一面。
因此,無論是對行業的規范還是法律對其的嚴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粉絲文化發展能重新走向正軌,而積極向上、健康等褒義詞都能變為粉絲團體的關聯詞,使得娛樂圈成為中國文藝事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