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妮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稱“非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隨著各族人民世代相傳,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由于現代化的沖擊,非遺原來的社會環境與生存土壤已不復存在,正不斷走向消亡,對它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
福州伬藝自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福州省正積極地對福州伬藝展開保護與傳承工作,如開辟烏塔會館、八旗會館等作為伬藝展演場地,舉行各類賽事與公益演出,組織藝人創新作品,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等,均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尤其是“福州伬藝進校園”的活動,它提高了福州伬藝的影響力,讓更多的青少年認識到了它的魅力,但是,隨著伬藝進校園工作推進,發現其中出現了如伬藝傳承范圍不廣輻射不強、學生缺乏對伬藝的深入實踐等問題。況且,伬藝傳承人數量不多,并非所有學校的伬藝課程都能邀請到伬藝傳承人入校教學,學校應尋求一種方式,能夠緩解以上面臨的難題。
2021 年6 月7 日,文旅部在《“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表示鼓勵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力發展研學旅游。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在203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得到全面有效保護的目標,內容中提到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從國家的政策中,可以看出,可以借助研學旅行來進行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是“非物質”,它是以人為核心傳承非遺的技藝、經驗與精神的,它的傳承離不開人。福州伬藝在過去是采用“師徒”“家族”的傳承方式,傳承人數量極少,伬藝顯得格外“珍稀”。到了1960 年,伬藝依托福州曲藝團進行劇團傳承,總體來說,隨著傳承方式的更新,伬藝的影響力不斷擴大,80 年代到達黃金期。然而,隨著城市化的沖擊,不少伬藝觀眾搬遷,新的娛樂方式的涌現,年輕人對伬藝難以產生興趣,伬藝的受眾面日益萎縮。不僅如此,伬藝傳承人也青黃不接,傳承人鄭怡曾提到她2003 年進藝校學戲曲時,同一批師兄妹有22 個,如今只有三四個還在行內堅持,傳承人強淑如也提到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伬藝方面的演員不到十人,加上業余的也就十幾個。
福州伬藝的生存依賴民間的土壤,外來文化的沖擊讓伬藝傳統習俗不斷淡化,環境的變化讓伬藝的演出場地不斷消失,面臨此番尷尬境地,伬藝不得不走進校園,隨著各方的努力,伬藝迎來了它的“復蘇”。
福州市臺江區第四中心小學是福州非遺傳承示范校,該校讓福州伬藝進課堂,開設校本課程,編寫福州伬藝校本教材,讓學生們了解福州伬藝。不僅如此,還設立了福州伬藝的社團與組建表演團隊,并組織學生參與演出,在賽事上嶄露頭角。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在管理上也為福州伬藝在學校的傳承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些舉措為伬藝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它開始不斷的成長起來。除了臺四小以外,荊溪關口小學是國家“藝術扶貧”的對象學校,該校在校內開設了伬藝班,邀請福州藝術館的老師前來上課,讓伬藝的傳承在鄉村也開出了花。
1.伬藝傳承范圍不廣,輻射不強
目前,福州伬藝只在少數幾個非遺傳承示范校中進行了健康的傳承,多數學校仍未將對福州伬藝的保護與傳承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學校組織相關伬藝活動也只是無的放矢,導致了學生對福州伬藝缺乏認知,即使學生想要了解伬藝文化,也難以系統的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有部分學校雖然開設了伬藝班,但是名額有限,伬藝在全校中只處于少數人了解的狀態。
2.學生缺乏對伬藝的深入實踐
福州伬藝作為一門說唱藝術,在每一次表演與切磋中才能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傳承需要實踐,伬藝傳承要掌握福州方言,要了解曲目背景,要唱會音樂旋律,這一切都要建立實踐上。伬藝的學習并非一節課能夠完成,在課堂上,學生往往只是淺嘗輒止,并無過多的深入實踐。
研學旅行是指學生集體參加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體驗實踐活動,“研學”是指研究性學習,“旅行”指旅行體驗,研學旅行課程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走出校園,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學習,是“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結合。
在研學旅行之中,學生可以走進伬藝的現實存在環境,如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福州曲藝館、烏塔會館等,實地考察與探究福州伬藝的文化,現場體驗伬藝表演的魅力,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拉近了伬藝與學生的距離,學生不再是被動處在學校等待教師授課,而是主動的進行對伬藝文化的探究,這樣一來,伬藝的傳承范圍更廣,輻射更強了。
傳承人的數量和精力有限,難以在所有的學校進行伬藝的教學。在研學旅行中,各校的學生都能與傳承人近距離接觸,聆聽傳承人對伬藝的介紹,觀摩傳承人的表演,跟著傳承人學唱伬藝,提高了伬藝的傳承效率。
研學旅行實施的主體是學校,要想順利的組織實施研學旅行活動,學校要在課程計劃、課程實施與課程保障的三方面要做好工作。在課程計劃上,學校要將研學旅行與福州伬藝進行有機融合,做到“學”與“游”平衡,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了解福州伬藝的文化,還能獲得良好的旅游體驗。在課程實施中,學校要完成一系列的安排,比如要合理安排好學生的學習場地與活動空間,落實好課程實施方案,配置好活動人員,處理好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在課程保障上,要在師資、資源、經費、安全上做好工作。
課程是研學旅行教育活動的核心,好的課程設計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研學旅行課程不同于一般學校課程,一般的學校課程的教育活動局限在校內,而研學旅行將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是一門校外課程,它能與校內課程形成互補,達到育人的作用。
1.生本化的課程設計
生本化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進行研學旅行的生本化課程設計中,老師要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學習特點與需求,采取合適的方式方法來系統的安排整個教學過程,在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都應是管理的主體,老師只負責研學旅行活動的設計、實施、指導、評價,而非機械的傳達知識。
福州伬藝研學旅行過程活動生本化,在研學旅行前期準備階段,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討論福州伬藝的歷史、藝術特征、樂器、藝人、表演等各個方面,學生自主提出要解決的問題,老師要在此階段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在研學旅行進行階段,學生自行參觀福州伬藝研學基地、觀看伬藝表演、體驗伬藝唱腔、觀摩傳承人的伬藝講座,在這一系列實踐中解決問題,老師負責組織實踐,答疑解惑。在研學旅行后階段,學生進行學習成果與心得匯報,學生之間進行評價,老師最后進行總體評價與總結。
2.實踐性為主的課程設計原則
研學旅行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它的本質是實踐,這就決定了它的教學方式不再是傳授式的教學,而是在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體驗式教學方式。老師在課堂的設計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他們體驗和感受伬藝的文化,并發展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
在福州伬藝的課程設計中,老師讓學生感受福州方言的發音特征,隨傳承人學習伬藝唱腔,了解伬藝的故事,以此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最后學生能在戲臺上進行表演實踐。
3.本校特色的研學教材的開發編訂
研學教材能幫助學生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學生首先在校內學習相關知識以后,提出問題;其次帶著問題進行研學旅行,進行深度研學;最后學生帶著研學成果重新學習和反思書上的知識。通過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整合,學生能夠更快的掌握與理解知識。
對福州伬藝研學教材的開發,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學校要確定好它是一本什么性質的書,是一本科普書,或是一本指導書,再根據學校本身特色與福州伬藝的特色設計教材。在設計的過程中,要適當的聽取學生的意見,考慮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一本與他成長相關的教材。第二,不同的學段,福州伬藝的教材要有所變化。低年級的研學教材以體驗為主,多一些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愛上旅行,高年級的研學教材以體驗與實踐為主,多一些探究類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福州伬藝的歷史文化。通過教材的引導與啟發,喚起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感。
福州伬藝的傳承任重道遠,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伬藝傳承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研學旅行與福州伬藝的有機融合,能夠進一步弘揚和傳承福州伬藝,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僅要依靠學校的力量,還要借助傳承基地和群眾的力量,創新伬藝傳承的方式方法,讓福州伬藝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