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旸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網絡社會迅猛崛起的今天,大數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模式,而人們也隨著數據智慧的開啟激發出更多不同于傳統的新型需求。特別是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在大數據新形勢下,他們產生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興需求,研究這些需求能夠為指導大學生健康生活、更快更好地融入大數據時代做好準備。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線上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共發放問卷共400份(含網絡問卷),經過整理與錄入,共有374份有效樣本數據。數據采集時間為2020年2月。調查對象分別來自于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以及安徽醫科大學的在校學生。其中,男生有86人,女生有288人,2019級(大學一年級)65人,2018級(大學二年級)32人,2017級(大學三年級)56人,2016級(大學四年級)154,在讀研究生67人,學生所在專業包括文科291人、理科26人、工科46人、醫科5人、農學2人以及藝術4人。此外,還對10名安徽師范大學在校本科生進行訪談,彌補調查問卷的缺陷,進行深入探討。
1.手機APP使用時長
高校學生手機APP的使用時間較長。30.48%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APP的時間在6小時以上,30.21%的學生為4-6小時,24.60%的學生為2~4小時,只有14.71%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APP的時間在2小時以下。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安徽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APP的時間都在4個小時以上,時間都比較長,高校學生大量的時間都被手機APP占據,手機APP成為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且性別之間存在差異,女同學每天使用手機APP的時間略高于男同學;各個年級之間也有差異,年級越低每天使用手機APP的時間越長,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只用時間最長,反之,研究生的使用時間最短。
2.手機APP使用頻率
綜合考慮手機APP的多種類型,手機APP被本文分為六類,分別是社交通訊、學習教育、游戲娛樂、生活實用、影音娛樂和新聞閱讀等。結合問卷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安徽部分高校學生手機APP的使用情況為:微信的訪問次數最高,QQ第二,微博第三;同時,網易云音樂、嗶哩嗶哩、淘寶、支付寶、抖音等APP的訪問次數也較高,但有道詞典、今日頭條、微信閱讀、開心消消樂、哈啰出行、美團和keep等APP的訪問次數較低,說明大學生每日手機APP的使用主要在社交上,大學生對社交有著猛烈的需求。
由問卷調查數據還可以得出,如果按照APP類型的使用頻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序的話,依次為社交通訊、影音娛樂、學習教育、生活實用、游戲娛樂、新聞閱讀,社交通訊類APP排名第一。且在性別、專業以及年級之間略有差異:游戲娛樂類APP在男生中使用頻率較高,而學習教育類APP在女生中較受歡迎;對于大一和研究生的學生來說,學習教育類APP的使用頻率高于其他年級的高校學生。
綜上,可以得出安徽高校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社交通訊類APP,如:微信、QQ等;在性別、年級、專業等方面有差異;大學生手機APP的使用類型多樣且貼近生活。
本文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馬克思的需求理論作為本文的理論指導,辯證看待兩種理論,有選擇性地將二者應用于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分析上。
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人的基本需求,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在生理方面的屬性。因此,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為滿足人的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的需求,在人們的傳統概念中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根據問卷數據顯示,生活實用類APP中,美團等美食外賣類APP成為當代大學生經常使用的APP類型之一。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外賣APP聚集了周邊的多家美食餐廳,匯集了多種美食,大學生通過網上預約訂餐,就近取餐等便捷方式,隨時都能品嘗到自己想吃的食物,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對食物的需求。此外,在生活實用類APP中,淘寶、支付寶等金融消費類APP也十分受大學生的歡迎。在淘寶等購物APP中,大學生們能夠足不出戶篩選本身喜歡的產品,省去逛街購物的苦惱,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對衣服的基本需求。同時,也有不少學生經常使用出行類APP,高德地圖、攜程旅行等APP可以幫助大學生智能規劃出行路線,攜程、飛豬等APP可以提供酒店、民宿等訂購服務……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出行需求。
人也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要求人在維持個體存在的同時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
1.社交需求
與外界進行互動的最直接需求就是社交,社交類APP的使用次數最高,由此可以看出社交需求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主要需求。在進入大學之后,大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渴望廣闊的社會交往、渴望盡早融入社會。根據問卷數據可以看出;微信、QQ、微博是當代大學生的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微信、QQ主要用于與家人、老師、朋友及時交流,維系情感;微博主要用于獲取資訊,就某一話題參與討論,通過發微博和評論點贊與全國各地網友進行互動,交往范圍廣闊……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可以讓大學生充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逐漸從書本融入社會。
2.安全需求
大學生外界的互動并非都是有益的,當他們受到外界的刺激時也會產生相應的需求,本文主要關注的是大學生在受到外界社交的不良影響——電信詐騙而產生的安全需求。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手段方便了大學生的生活,但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此手段生產有木馬病毒的手機APP,由于大學生安全意識和識別能力有限,容易泄露隱私,個人隱私一旦被竊取,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進行非法交易、惡意詆毀、敲詐勒索等。根據問卷數據顯示,有63.37%的大學生“因個人信息泄露收到詐騙短信”。沒有隱私的大學生就像一個透明人一樣,把自己的信息充分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毫無安全感可言,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生活安全,甚至發生自殺的悲劇。因此,安全需求是當代大學生的一項重要需求。
3.享樂需求
當代大學生的壓力和負擔主要來自于學業、就業等方面,他們必須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發泄、緩解情緒的出口,才能更好地進行生活。根據問卷以及訪談可知,大學生選擇社交類APP、影音娛樂類APP以及游戲娛樂類APP充當釋放情緒的出口,來滿足自己的享樂需求。
大學生能夠在社交類APP上把自己的煩惱與家人、朋友、老師訴說,尋求安慰和支持。根據調查顯示,96%的大學生使用影音娛樂類APP進行放松心情,緩解壓力。網易云音樂等音樂類APP是大學生最喜歡的APP之一,聽者可以隨著音符跳躍的節奏逐漸放松下來。此外,騰訊視頻等視頻類APP深受學生喜愛,電視劇、綜藝、電影以獨特的魅力帶給學生直觀地視聽沖擊,對大學生放松心情有很大作用。同時,也有91%的大學生通過玩手機游戲進行休閑娛樂。當學生進入游戲,成為游戲的闖關者時,注意力被有趣的游戲吸引,從而短暫忘記生活的煩惱,轉移情緒,享受快樂。
4.自我實現需求
大學生很大一部分的自我實現感是從別人的尊重中得到的。因此,以尊重為前提的自我實現需求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需求之一。
有的大學生在現實中可能處處受挫,感受不到自我價值,但在游戲中可以扮演自己想要成為的角色,獲得勝利,感受到了成功的價值,從而增加他們在生活中的自信。調查發現,16%的大學生選擇玩游戲的需求是為了自我實現。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通過求知、學習,努力讀書證明自己、自我實現。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學習教育類APP在大學生每日使用頻率中排名較靠前,71%的大學生使用學習教育類APP來擴大知識面。
自我實現需求對當代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們通過一系列行為在獲得自我滿足的同時也獲得了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滿足了自身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存在的內心需求。
對于大一和研究生的學生來說,學習教育類APP的使用高于其他年級,大四學生則在影音娛樂類APP上花的時間比較多。
對于學習教育類APP來說,大一學生和研究生的使用頻率較高。大一學生生剛剛結束了高考,長期形成的學習習慣和狀態依舊有所保持,比如很多大一學生下載英語學習、翻譯類APP進行學習。而高年級學生專業學習較為繁忙或是已經失去了更多學習課外知識的激情與興趣,在學習教育類APP上使用的時間較少。對研究生來說,他們更加懂得知識的重要性,論文寫作也離不開課外知識的積累,經常上手機知網、慕課平臺主動搜集學習……相比于比本科生來說,他們會更多使用學習教育類APP。而大四學生正處于升學、就業的關鍵期,每天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需要影音娛樂類APP來舒緩心理壓力,排解不快。
總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主要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與安全需求、社交和尊重需求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需求、求知需求、享樂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其他等,在這些需求中所呈現出具有時代特點的內容是幫助大學生在飛速發展的數據環境中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