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琛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融媒體中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新媒體及其他相關因素所促成的媒介在資源、業務、傳播、手段等方面開始融合,并形成了媒體融合的傳播生態。在媒體融合背景下,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正在面臨著諸多挑戰,而應對挑戰,抓住媒體融合的機遇,為民眾提供優質的新聞內容,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則是新聞編輯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媒體融合是現代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例如傳統的電視、廣播等媒體形式與新媒體平臺相融合,形成多渠道宣傳,讓原本長篇大論的新聞內容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高了新聞傳播效果。相較于傳統媒體形式,媒體融合讓新聞傳播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例如新聞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受眾獲得信息的渠道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新聞傳播主體更加多元,普通民眾與專業新聞編輯的界限逐漸模糊;傳播內容海量、無序、繁雜且同質化泛濫,真偽難辨;傳播過程呈現互動狀態,打破了傳統受眾市場信息受眾和信息傳播者之間的界限;傳播速度即時化,無時差、無間斷的新聞傳播更加普遍。
面對媒體融合形成的新的傳播環境,新聞編輯不僅需要從海量信息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還需要通過策劃和報道為民眾提供積極的輿論導向,在信息泛濫環境下搶占話語權。但是,從目前新聞編輯整體素養來看,其在應對媒體融合環境中存在四方面的問題:
第一,政治素養不高,職業道德有待提升。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是黨和政府宣傳政策、引導社會輿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發展,新聞編輯隊伍也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專業、非專業人士加入到新聞工作中來。但是,這些新聞編輯的政治素養參差不齊,對于新聞內容缺乏敏銳的政治判斷力,無法將新聞內容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聯系起來,從而弱化了政治宣傳的功能,無法將黨和國家的政策普及給民眾、滲透到基層。此外,在信息泛濫的背景下,一些新聞編輯社會責任感不足,缺乏基本的職業操守,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博取眼球,惡意炒作,煽動民眾情緒,甚至有償采編新聞,嚴重違背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
第二,被流量裹挾,片面追求熱度而忽視新聞質量。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各級各類媒體之間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民眾對新聞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因此,如何獲得第一手新聞資料,并迅速完整編輯、報道,則成為吸引民眾眼球,吸引民眾關注的關鍵。然而,正是在這種新聞供需環境下,流量成為衡量新聞傳播度的重要指標。一則新聞一旦獲得了巨大的點擊量,就會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而平臺自然會因此受益。一些新聞編輯為提高新聞傳播效果,將“流量”奉為圭臬,片面追求新聞報道的速度和新聞內容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則走向了歧途。例如一些新聞編輯在獲得新聞資源后,迅速組稿、編排、剪輯,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對新聞進行深度解讀,讓新聞內容淺薄、單一,甚至存在報道片面或報道不實的問題;還有一些編輯成為了“標題黨”,用夸張、獵奇的標題吸引民眾關注等。這樣的新聞編輯會導致垃圾新聞泛濫,并影響媒體的公信力,進而導致新聞質量的整體滑坡。
第三,對信息缺乏合理取舍,難以做好新聞把關工作。新聞編輯是新聞內容的重要“把關人”,他們需要在工作中對海量的信息進行判斷、取舍,并根據專業的態度、觀點和學識對新聞內容以及新聞傳播方式等進行選擇,把好新聞的質量關,確保為民眾傳遞真實可信而充滿正能量的新聞內容。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民眾在新聞編輯與傳播中獲得了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權和互動權。這雖然讓民眾獲得一定的新聞自由,但是,隨之而來的新聞傳播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泥沙俱下的問題也十分突出。新聞編輯在面對海量的信息內容,嘈雜混亂的輿論環境對把關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無所適從,從而影響了新聞質量。
第四,媒體素養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數字化技術與新興媒體技術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同時也彌補了傳統媒體形式的不足,形成了更加多元的傳播形態,而作為新聞編輯自然也要隨之轉型,適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然而,一些新聞編輯在面對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媒介,在強調碎片化內容的傳播環境中所提供的新聞內容生硬、僵化,缺乏新意,即便是在良好的媒體環境中也難以獲得足夠的關注,難以形成傳播效力。
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是國家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作為新聞編輯,必須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保持高度鮮明的政治立場,才能敏感地捕捉新聞內容,實現對新聞的深度挖掘,傳播正能量。
首先,新聞編輯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保持對政治新聞的敏銳性,主動承擔起政治責任,做好政治宣傳。例如在2019年的“兩會”期間,新聞編輯應通過進入會議現場,對新聞事件中出現的最新黨的方針、政策、路線進行報道,并梳理時間線,展現各方面方針、政策的發展和變化,通過對比提高民眾對政治新聞的理解能力。
其次,新聞編輯應提升組織覺悟和黨性修養,將宣傳先進思想、弘揚優秀文化作為己任,堅定新聞理想,在工作中堅守職業道德,強化社會責任。新聞編輯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約束自身行為,堅持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用“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精神品質踐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最后,新聞編輯應提升輿情分析與處理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應把握社會主流價值觀,把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新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占據輿論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發出主流的聲音。
在媒體融合環境下,人人都能夠通過媒體發聲,人人都能夠成為新聞編輯,這樣的新聞傳播形式必然會造成信息的泛濫,同時也會讓民眾對優質的新聞內容產生更加強烈的需求。基于此,作為新聞編輯應根據媒體融合的模式,調整編輯思路,為不同媒體形式下的新聞傳播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內容。
首先,新聞編輯應加強專業學習,提升新聞編輯素養的同時,還應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人文素養和法律素養。在海量信息傳播中,新聞中的文化價值、人文情懷被稀釋,一些新聞甚至為了博眼球打起了法律的擦邊球。針對這些現象,新聞工作者應保持自己的專業性,整合信息資源,為民眾提供有深度、有溫度、有底線的新聞內容。
其次,新聞編輯應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編輯獲取新聞資源的渠道也更加多元,每天面對的信息量也十分巨大。針對此,新聞編輯應把握主流價值觀,對信息進行篩選、甄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民眾提供優質新聞。
最后,新聞編輯應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針對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平臺調整新聞編輯內容與編輯形式,滿足全方位的新聞傳播需要,提高新聞傳播效果。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廣泛,受眾參與新聞評論、新聞傳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因此,尊重受眾的自主選擇、滿足受眾自主接受的心理習慣,也成為許多新聞編輯在工作中的準則。
首先,新聞編輯應提高受眾意識,深刻認識到受眾對于提升新聞傳播效果,構建輿論環境中的作用,并利用媒體融合渠道,在信息傳遞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建立信息往返流動的橋梁,通過雙方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形成輿論導向。例如新聞編輯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特點,設計互動轉發分享、熱點追蹤、熱評熱議等,針對受眾的反饋及時進行引導,以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
其次,新聞編輯在與受眾互動交流的基礎上,調動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參與積極性,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提升受眾的信息素養,提高受眾辨別新聞的能力,讓受眾能夠主動打破垃圾新聞的負面影響,參與到優質新聞的傳播中來。
媒體融合環境下,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成為新聞編輯提升信息素養的重要內容。新聞編輯在工作中,首先,要不斷更新新聞專業知識。新聞工作者應閱讀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認清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掌握媒介融合的發展規律,了解新聞傳播的新變化,掌握互聯網、自媒體、人工智能等與媒介融合相關的理念和技術。其次,提高創作能力,提升運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報道新聞信息的能力,確保新聞內容圖文并茂,新聞傳播及時迅速。再次,積極學習新技術手段。目前在新聞采訪中4G/5G現場直播、視頻采訪等新媒體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這不僅簡化了新聞編輯過程,也提高了新聞傳播質量。因此,新聞編輯應加強學習,嘗試運用智能化的通信手段、語言工具、數據處理工具等先進技術手段進行采訪,提升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能力。最后,提高內容營銷能力。新聞編輯要熟練掌握媒體融合環境下信息內容的生產與制作方法,靈活運用多媒體的功能進行營銷,提高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媒體要想獲得民眾的關注,發揮引導輿論的作用,就需要在新聞編輯上下功夫。作為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新聞編輯,在實際工作中面臨著諸多挑戰,針對此,應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提高政治素養,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應結合新聞傳播方式轉變思維,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提升其吸引力;加強與民眾的互動交流,做到聯系民眾、服務民眾;積極學習新媒體傳播技術,提升信息素養,以更好地應對媒體融合下的新聞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