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學,宋一婷,周文鑄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200093)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載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天然載體,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與功能。習總書記曾提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引導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不僅可以為高校基層黨員“理想信念的確立、人格的完善、優良道德品質的培養提供精神滋養”[2],而且有助于基層黨員成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踐行者,是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具有著重要的價值。
紅色文化是與中國共產黨共生共長的一種文化形式,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蘊含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過程中凝聚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包括近代中國開放以來“歷代仁人志士自強不息、救國拯民、反對內外強權壓迫過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3]。
紅色文化是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時期逐漸形成的主流思想意識形態以及物質載體,包含了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兩個方面。在精神層面上,紅色文化所體現的指導思想是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團結意識、公民意識和自豪感、愛好和平以及社會責任感等,其具有極強的感召力與歷史穿透力,對后代有著深遠的影響。無論是精神內涵還是物質內涵,這些紅色文化見證了中國人民為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信念。
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深度融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在共同奮斗中沉淀下來的精華。紅色文化具有獨特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性的本質,決定了其能夠在高校基層黨建中起思想引領的作用。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大學生黨員樹立理想和信念,進一步端正入黨動機,提高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另一方面,紅色文化的融入對于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紅色文化中的革命遺址遺跡是激勵人民克服艱難險阻的精神力量,是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基層黨員可以通過參觀這些景點,感受革命先烈的奮斗歷程,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同時,紅色影視、藝術作品也可以為基層黨建工作提供豐富鮮活的素材,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動性、感染性和實效性。而紅色精神文化中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通過對這些寶貴的精神文化的學習,可以使基層黨員接受思想的洗禮,凈化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當前社會正處于文化多元化背景中,大學生會因外部紛繁復雜信息的影響而失去目標感,從而產生一些錯誤的價值判斷。紅色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彰顯著黨和人民的偉大歷史功績。通過紅色文化中的優良傳統、革命精神和英雄模范人物滲透,潛移默化地將黨的先進理念、優秀文化傳遞給當代青年大學生黨員。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在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時保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態度,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正確處理國家、社會、他人與個人的關系,從而提升基層黨員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將紅色文化融入基層黨建工作需要提升學生對于紅色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注重價值引領,培養學生能夠將紅色文化的學習與自身的發展、民族的偉大復興深度對接,交互轉化。紅色文化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精神涵養,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黨性覺悟,幫助學生在面對將來人生的發展過程的各種困難時,能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可以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紅色文化學習研討,對照黨的初心和使命,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家堅韌、無畏的崇高精神,感悟信仰的力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大學生堅定正確政治立場及方向,在接受紅色文化教育中感悟初心和使命,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覺悟。
習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4],紅色文化教育也是如此。新時期紅色文化在基層黨建工作中的傳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重視紅色文化理論教育。紅色文化是一種為中華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愛國主義文化,一種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集體主義文化。在入黨積極分子培訓、黨員理論學習、黨員組織生活等活動中,將紅色文化細化為具體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案以及黨課教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視頻、音頻、圖像、文字等形式,解讀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使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黨員感受到紅色文化背后所蘊藏的價值所在。
其次,創新實踐途徑,堅持實踐育人,依托“三會一課”,以主題教育為抓手,采取體驗式、浸潤式、案例式等模式,指導黨員開展相關紅色文化調研活動,組織紅色文化景點參觀、紅色故事講座、紅色戲劇演出、紅色歌曲演繹、老黨員訪談等,在參觀學習中將革命歷程、紅色故事貫穿其中,“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領域拓展育人工作視野,構建立體、多元、開放、共享的育人環境”[5]。
最后,結合高校基層黨員多為95后、00后大學生的特點,依托互聯網平臺,例如紅色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導入新穎的紅色文化元素,結合時政熱點,增強與學生黨員的互動與交流,調動大學生黨員的學習積極性,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幫助基層學生黨員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要結合黨的相關理論知識,挖掘其背后的邏輯性。在精神內涵方面,例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不畏艱險、追求理想,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動體現。這些精神內涵可以融入紅色黨建工作的品牌建設中,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以黨建帶團建,充分闡釋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使學生浸潤在紅色文化的氛圍中。
在物質內涵方面,主要是紅色革命遺址、文藝作品、制度文化等,這些物質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中,而應該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以采取實地調研、參觀學習、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基層黨員進行直接的感知和觸摸、聆聽,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紅色文化的廣度、深度、厚度和溫度。同時,也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紅色文化以及校本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人文景觀的設計中,讓校園建筑會“說話”,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代入感,在潛移默化中浸潤學生黨員的精神涵養。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精華,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將紅色文化融入基層黨建,引導基層黨員將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轉化為行為自覺,增強基層黨員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自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