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哈爾濱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6)
黑龍江省地處我國最北地帶,是東北亞交通樞紐,曾被稱為歐亞大陸橋的一顆明珠,是一條連接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交通要道。隨著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的發展,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最北端的省份,在國際經濟、文化活動、體育運動和旅游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也多次舉辦大型國際性活動,特別是省會哈爾濱已經成為大型國際性文化藝術交流的集散地。在這些大型國際性活動中,語言翻譯服務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要素,其服務的標準化及服務質量不僅關系著黑龍江省舉辦國際性活動的質量和效果,也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當前,黑龍江省大型國際性活動的語言翻譯服務組織分散,形式多樣,自成一體,并未具備全面、系統、完善的服務體系。語言翻譯服務機構常為臨時設置機構,服務單位和服務公司常常通過臨時招募的形式組織翻譯人員。這一現象不但造成語言翻譯服務缺乏一定專業性,且優良的服務經驗也難以傳承。本研究針對有意愿參加黑龍江省大型國際文化藝術活動的學生進行了網絡調查和走訪,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愿望,但是對于如何參與、對于自己的英語語言水平是否勝任以及參與過程中的各種流程都很茫然。
大部分學生對于書本知識掌握的比較好,但是口譯和筆譯的實踐能力“急需提高”,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的水平難以勝任專業性要求太高的崗位。分析表明,志愿者中具有較高語言能力水平的學生很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提升母語的語言服務能力。本研究認為英漢翻譯離不開母語即漢語語言的服務能力。我們認為,任何一種翻譯活動都不能夠脫離母語而順利進行,英語翻譯活動更是如此。第一,英漢翻譯本身就是將英語語言轉化為漢語語言,或將漢語語言轉化為英語語言的一種活動;第二,英漢翻譯活動一定會涉及到母語的學習。基于以上特點,英語翻譯志愿者服務必須注重漢語能力的學習和提升。漢語能力好是學好英語的前提,學生之間需要借助漢語來實現對英語的理解和認知。英漢翻譯教學本身就具有復雜性特點,它不僅是一門語言教學課程,而且也是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由于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在語言表述和運用上存在明顯差異,正是基于這種文化沖突的背景,我們提出英語翻譯教學要更加注重學生母語能力的培養。一旦脫離母語,很多英語內容是很難解釋的”[1]。其次,提升志愿者的漢語語言素養。許多學生高中時期只注重數理化的學習,對語文的學習不夠重視,因此造成漢語語言表達能力較弱,難以適應英漢翻譯教學的要求。在高校英漢翻譯教學中,有一部分翻譯專業的學生具備良好的漢語語言能力,但實際情況是,多數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是很難適應英語翻譯教學內容的。基于學生的這種實際情況,學校也需要加強對學生漢語語言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漢語語言素養,在開展翻譯教學活動的同時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本研究發現在當前的翻譯教學活動中,很多省內地方院校并沒有獨立安排漢語語言能力的培訓課程,這是制約學生漢語語言能力提升的關鍵點。學生如果不具備良好的漢語語言能力,在面對交流對象的時候就很難熟練完成翻譯任務,而教學過程中又很難單獨設計學生漢語語言能力提升的課程,對學生開展有專門性的訓練。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需要將翻譯課程和翻譯培訓融入到英語翻譯教學中,同時漢語語言素養是否提升也會在翻譯教學中得以體現。
“口譯和筆譯作為翻譯中比較復雜的語言交際過程,其中口譯過程的參與主體人員同時兼任聽者和翻譯者兩個角色,既是言語的接受者也是語言的源發者”[2]。本研究認為口語譯員在聆聽過程中,需要依據譯者個體情況做出語境判斷,有效地理解源語會話者的真實目的,“再通過思維推理和選擇可能存在的語境假設,通過創建最佳聯系來獲取較好的語境效果”[3]。口語譯員需要選擇恰當的英語表達方式,將會話者的意圖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參會人員。我們從相關理論和英語口譯的集中論述可以看出,“英語口譯是一個過程特殊且涉及源語會話者、口語譯員和翻譯語言的聽者三方主體因素的語言交際過程”[4]。而對于筆譯來說,大部分學生平時學習漢語基礎課程的知識相對牢固,但是翻譯課程中卻存在學習障礙。首先是對于漢語的語句表達理解困難。因為理解是進行準確翻譯的第一步,理解不準確,就無法談及表達。其次是詞匯、語句表達不準確。在翻譯過程中語言表達是基本技能,如果不能準確表達,就會造成交流和理解的嚴重失誤。再次,就是語言表達不完美。因為在翻譯中,“表達能力是翻譯的核心,表達得體、恰當,才能體現出翻譯的宗旨。語言美是翻譯的標準之一,精美的表達會使譯文錦上添花,產生不可比擬的語言效果[5]”。
翻譯活動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包括譯者主體、翻譯策略、文化背景、源語和目的語的語言能力等[6]。翻譯活動的復雜性使其一直備受關注。針對如何提升黑龍江志愿者在大型國際文化藝術活動中的翻譯服務能力,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針對前文提出的問題,本研究認為黑龍江省國際文化藝術活動的志愿者翻譯服務尚未得到譯界關注,因此需要進行系統、深入的探討。應將21世紀翻譯活動置于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進行考察分析,打破傳統的翻譯探討和研究的單一性,從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學習范圍延伸至社會發展的需求范圍。其次,對翻譯理論進行實踐性的更新并開發新的翻譯理論范式,為翻譯研究尋找新的方向。
針對學生志愿者,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化、禮儀等方面的專業培訓是黑龍江省大型文化藝術活動需要開展研究的重中之重。首先我們要確立語言服務整體框架,對翻譯人員的選擇,要根據要求制定合理的人員選擇標準,招募翻譯水平過硬的譯員、翻譯公司等。在培訓過程中譯者應注意語言服務的主題、特點以及語言服務的基本內容。例如:培訓志愿者對各種語言文字及國際會議材料的翻譯速度,新聞發布會現場口譯準確程度等。其次,建立譯員口譯和筆譯志愿者數據庫以及培訓制度。對學生翻譯志愿者進行多方面培訓,使其能充分掌握有關知識。第三,建立譯稿終審制度。為翻譯需求部門提供參考資料和詞匯,語言服務向需求部門詢問翻譯質量,并在可能的情況下,要求需求部門對翻譯文稿進行審核。整體架構中還應包括制定可執行的翻譯流程,建立反饋制度,建立高效的國際會議的會場及活動場館的語言服務團隊等。除此之外,還應該在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來控制翻譯質量方面下功夫,使得翻譯服務質量得到提升。
大型國際文化藝術活動是一個比較龐大的活動體系,除了需要提高志愿者翻譯服務能力的同時,也要在禮儀、應變能力、簡單的醫療、運用現代操作手段、媒體等方面對培訓志愿者進行培訓。針對綜合性的大型國際活動,使志愿者了解整個活動流程,為我省大型國際性文化藝術活動提供更好的服務。
本研究依托黑龍江省大型文化藝術活動的志愿者翻譯服務活動開展,旨在通過如何解決提升志愿者翻譯服務能力的問題,來促進黑龍江省地方高校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和教學理念的提升。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本研究還能從一個新的跨學科角度進行分析,從翻譯理論的創新角度出發,對當今翻譯實踐活動的新形態進行思考和討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語言服務的參考模式,為進一步完善相關研究,促進成熟理論研究提出了寶貴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