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闕燚彬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為促進、規范、保障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國家教育部等六部門于2018年下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文件,明確了企業在實施職業教育過程中辦學主體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大部分企業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卻未能充分發揮其辦學的主體作用,而是處于配角地位。如何推動企業以辦學主體身份,積極扮演教學這一重要角色,全流程、全要素參與到職業教育教學工作,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共同培養有理想信念、能夠適應復雜職業環境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當前職業院校開展教學改革的關鍵。
為更好地推進柳州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柳州市政府啟動了《柳州市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行動計劃(2014-2020年)》。在柳州市政府的統籌協調下,作為“國際化行動計劃”的一部分,柳州職業技術學院(下稱柳職院)與中德合資的柳州市采埃孚機械有限公司(下稱柳州采埃孚)于2014年4月正式簽訂合作協議,以招生即招工的方式,共同開辦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雙元制班,通過引入德國先進職業標準和企業技術標準與管理標準,實施了雙元制本土化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本文將結合此案例,系統論述促進企業教學功能發揮的經驗與做法。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享譽全球。雙元中的“企業元”是指具有教育資質的企業或跨企業的培訓中心,主要負責學習者職業技能和實踐性知識的傳授,而“學校元”則指各州的職業學校,主要承擔學習者普通文化課及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1]。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具有四大特點:
(1)培訓主體雙元。企業嚴格按照聯邦政府頒布的《職業培訓條例》,并根據自身設備及產品特點設計學習任務,開展教學培訓,提升學員專業實踐技能,它在雙元教學體系中占主導地位;而職業學校則按照各州頒布的《框架教學計劃》開展理論教學,其在雙元中處于從屬地位。
(2)學員身份雙元。學習者具有學徒(享受企業的薪資待遇)和學生的雙重身份。
(3)教學師資雙元。企業培訓師和學校教師共同實施課程教學。
(4)教學地點雙元,學員每周3~4天在企業學習,1~2在學校學習,工學交替。
由于“雙元制”充分發揮了企業和學校各自的優勢作用,為德國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因而其在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成為德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保持強大競爭力的秘密武器,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
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決定了職教過程必須對接企業生產過程,教學內容方可與時俱進,緊跟技術前沿。多年來,我國的職業院校為強化與企業合作,進行了多種嘗試。
(1)校企合辦“訂單”班
本世初,一些企業生產規模快速擴大,急需一大批職業技能型人才,于是企業提出了與學校合作開辦“訂單”班。在此期間,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能力要求,設置了滿足其個性需求的訂單課程,開展訂單式教育,學生畢業后直接赴訂單企業就業。這種合作形式達到了校企雙贏,但被“訂單”的畢業生人數不多,無法達到規模效應。
(2)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2005年至2014年,我國的職教事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意識到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接觸企業,并與之展開了深度合作,出現了“校中廠”、“廠中校”的合作新模式,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企業開始大規模接收職校學生頂崗實習,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接近企業生產,取得了一定的學習效果。但在這一階段也存在一些問題:1)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合作的穩定性差;2)企業出于生產安全及產品質量考慮,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不敢讓他們上線操作,而是安排一些工件搬運、衛生清掃等低(無)技術含量的實習內容,造成學生頂崗實習名不符實。這些新問題仍有待破解。
(3)校企雙主體協同實施“雙元”教育
2015年至今,隨著國外先進職教理念的引入,我國職業院校國際化辦學步伐明顯加快。在充分吸收和借鑒德國“雙元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一些職業院校提出了“政府引導,行業參與、校企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2],并通過政府部門的牽線搭橋、校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一整套合作機制,確保企業全程參與“雙元制”課程體系的構建及課程開發,學校教師與企業培訓師共同實施課程教學,最終實現“雙元”課程教學之目的。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企業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其最大的優勢是身處技術前沿,但它也有短板和顧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企業培訓師教學能力及課改能力不足,承擔職業教學工作有困難;2)產品開發和生產任務重,時間緊,企業技術人員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職業教育工作中;3)部分企業認為承擔職業教學任務,需要配套投資學生生產實踐學習的教學場地和設備,經濟效益差。
采取何種措施才能消除企業的這些短板和顧慮,促使企業充分發揮教學的主體作用,與學校共同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當前“雙元制”職教模式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職業院校實施“雙元制”課程教學改革,企業參與是標配。由于國情不同,我們的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角色,既不能象德國企業那樣占主導地位,也不能象以往那樣僅作為承擔學生就業頂崗實習的配角[3]。為此,柳職院與柳州采埃孚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制定了一整套強化企業方教學角色的解決方案,實現了校企雙元、優勢互補、同頻共振,有效推進了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實踐工作。
校企雙方組建了管理高層協調組、中層領導組和基層運行組,形成了各層級有效對接的工作機制。
管理高層協調組就是由學校領導與公司總經理構建的工作組,主要承擔項目頂層設計和進度監督,解決合作雙方存在的設備、資金、人員管理等方向性問題;中層領導組主要由學校系部領導與公司勞資科長組建的工作組,其職責就是細化項目頂層設計,制訂詳細工作方案,負責組織人員培訓、雙元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開發及實訓基地建設,教學管理等工作,監控項目運行情況,確保項目按節點運行,及時向管理高層協調組匯報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基層運行組主要由學校專業負責人與企業車間主任領銜,并包括學校專業教師和車間技術人員和培訓師,具體落實中層領導組制訂的工作方案,實施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開發及實訓基地建設等工作,開展課程的教學與考核。
縱觀以往的校企合作,盡管校企雙方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但這些協議都是宏觀層面的,缺少中觀、微觀層面的工作指導和工作原則,因而可操作性不強。為穩步推進“雙元制”課程開發的各項工作,柳職院與柳州采埃孚達成了以下工作原則。
(1)項目運行的原則。
采用雙元制教育模式培養人才,對校企雙方都是全新的工作,課程開發工作量大,任務艱巨,必須如企業搞項目研發一樣。因此,堅持將課程開發任務打包成工作項目,明確目標、結果文件,做好時間規劃,按時間節點開展項目檢查和驗收,項目驗收通過后,由學校通過項目經費給予雙方師資適當的工作補貼,從而確保項目進度達到預期。
(2)主要人員相對穩定的原則。
即要求合作雙方關鍵人員不隨意更換,保持相對穩定,如此才能有利于項目順利推進。
(3)倡導合作的原則。
按照雙元制教育模式培養人才,校企雙方都要承擔課程開發和教學等工作,學校教師生產經驗不足,企業培訓師教育經驗有限,任何當“甩手掌柜”的行為,都不利于課程的開發。課程開發需要企業培訓師將企業先進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引入課堂,課程教學才能與企業生產對接;同樣,企業培訓師只有在學校教師的幫助下,才能快速進入課改角色,提高教學能力。因此,倡導學校教師與企業培訓師充分合作,全程參與,才能按時按質完成相關工作任務。
(4)先學后做的原則。
為確保雙元制課程開發與教學等工作科學有效,必須堅持先學后做的原則,由學校聯系,校企各自派出教師或培訓師,通過外培內訓,在學習雙元制教育理念和課程開發方法后,再轉入具體的開發工作。
2015年以來,柳職院與柳州采埃孚“以走出去“方式,先后選派近60人赴德國、上海、蘇州考察或培訓;以”請進來”的方式聘請了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機械系奧特教授、德國工匠約瑟夫及AHK上海代表處的國內專家,到校展示了雙元制教學組織、AHK考試組織等培訓活動。通過這些考察、培訓及學習活動,先后有5人獲得了AHK培訓師證,8人獲得AHK考官證,校企雙方對雙元制教育模式、課程開發方法、課程教學組織、基于德國職業標準的AHK認證考試等均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2016年,柳職院與柳州采埃孚共同召開工作分析會,深入分析了本地區汽配企業對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確立了專業培養目標,學生基本理論與專業技能對接德國AHK職業能力標準,學生生產實踐對接柳州采埃孚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并兼顧企業用人需求與學生可持續發展需求,構建了“新手——技術專家”二階段專業課程體系模型(見圖1),并根據學校、企業兩種教學場地特點,將課程歸納分類為基礎提升型學習領域課程和生產實踐型學習領域課程,前者由學校組織教學實施,后者在企業完成教學。
之后,合作雙方在借鑒德國行動導向的課程開發方法,按照“工作任務——能力要求——能力矩陣表——學習內容——課程標準”的工作流程,完成了兩類學習領域課程課標的制訂;同時,由企業提供學習載體,通過“學生工作頁——教師工作頁——教學課件——基于超星平臺的課程網絡學習資源”的開發流程,完成了各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
圖1 機制專業本土化“雙元”課程體系模型
“協同教學”是指一門課程,由兩位教師授課,是校企為開展生產實踐型學習領域課程教學而開創的一種教學新模式。根據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雙元制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生前往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時,需要在企業完成《機床保養》、《零件機械加工工藝方案開發實踐》等多門生產實踐型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考慮到企業培訓師生產任務重等因素,無法連續完成這些課程的教學,學校安排一名專業教師既當班主任管理學生,又當授課教師,與培訓師搭檔,互相取長補短、同頻共振、共同完成上述課程教學。有效解決了企業培訓師在承擔雙元制生產實踐型學習領域課程教學時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為適應雙元教學需要,柳職院與柳州采埃孚相互共享設備。作為學校方,柳職院除新建用于基本專業技能訓練的普通加工、數控加工實訓車間之外,還與該公司合作,興建了一條裝載機減速器支架的數控流水線,形成“校中廠”。作為企業方,柳州采埃孚除開放生產車間、接納學生進行專業頂崗實習外,還提供閑置的加工中心、數控插齒機等設備,建成用于學生頂崗前的“加工訓練島”。同時,為減少企業教育經費支出,采取企業出場地、學校出設備的方式,雙方在企業車間共建了工藝開發計算機房、培訓教室,形成“廠中校”。這樣,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就能完成《零件機械加工工藝方案開發實踐》、《機床保養》等生產實踐型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解決了以往學生頂崗實習無專業課教學的缺陷。
通過這種獨特的校企合作方式,促使“雙元制”實訓教學場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有效滿足了專業學生學工交替的學習要求。
實踐證明,采用上述解決方案,破解了企業與學校合作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合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活力得到了有效釋放,實現了校企雙主體辦學的預期目標,取得了校企合作的良好教學效益。幾年來,我校與柳州采埃孚展開深入合作,共同完成了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雙元制班人才培養方案及各學習領域課程課標的制定,完成了相關課程的開發,雙元制課程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1)柳職院2015級、2017級機械設計與制造雙元制班學生參加AHK職業能力認證考試,一次通過率超過70%,用人單位對簽約的雙元制班畢業生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2)柳職院的《先進標準引領,多元深度融合,打造國際工匠》案例,入選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2017年會50個優秀典型案例。
(3)柳州采埃孚與柳職院共同實施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雙元制教學改革案例,榮獲德國采埃孚集團股份公司2016年采埃孚(ZF)卓越大賽亞太區第一名。
從柳州采埃孚全方位積極參與雙元制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給了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長期以來,柳州采埃孚非常重視員工培訓能力的提升。此次該公司與柳職院共同實施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雙元制本土化教學改革,其主要考量是通過合作,進一步提升其培訓師隊伍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優化其培訓體系。因此,企業的這種內生動力是有效推進校企合作的關鍵。
柳職院與柳州采埃孚合作實施雙元制教學改革項目,是在柳州市積極推進職教國際化這一大背景下實施的,得到了柳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的牽線搭橋作用不容忽視。
為順利推進校企合作,合作雙方建立了三級對接工作機制,完善了的合作制度,各級工作組為了共同的目標各司其職,努力解決校企合作中的各種問題,是成功開展校企合作的前提。
自實施雙元制教學改革項目以來,柳職院教師與柳州采埃孚培訓師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企業開發生產實踐型課程和實施課程教學時,柳職院教師主動對該公司課程開發人員和培訓師開展培訓,使其更新職教觀念,掌握課程開發和教學方法,同時學校教師積極參與生產實踐型學習領域課程具體開發工作和教學實踐活動,這不僅確保了開發進度和教學質量,還極大地增強了培訓師的信心。此外,學校教師在開發基礎提升型學習領域課程時,企業培訓師也積極參與其中,提供了大量教學素材。因此,學校教師與企業培訓師相互支援,對方有工作困難時及時伸出援手,堅決不做“甩手掌拒”,是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