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永光
2020 年,在全球汽車市場低迷、產銷呈兩位數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國汽車產業呈現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展現出了汽車產業發展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未來5 年,中國汽車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市場總規模有望達到3000 萬輛。
2020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的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我國經濟運行也遇到了空前挑戰,供需兩端均遭受到較大沖擊。2020 年2月3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受到影響的程度取決于疫情防控的進展和成效。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黨中央和國務院及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舉措,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2020 年,我國成為全球惟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也是汽車產業惟一保持總體穩定發展的國家。汽車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對我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0 年,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對全球汽車產業造成了重創,中國汽車產業也不例外。目前,全球的汽車生產網絡主要由三大板塊構成,以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為核心的北美產業鏈,以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為核心的歐盟產業鏈,以及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為核心的東亞產業鏈。受疫情的影響,每條產業鏈上的國家都面臨著巨大挑戰。
2020 年,對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而言,可以說是跌宕起伏而又不乏驚喜的一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國內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為穩定全球供應鏈貢獻出了“中國力量”。汽車全產業鏈上下協同努力,汽車行業快速復工、復產和復市,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對沖了疫情對汽車產業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 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市場按下了“暫停鍵”,到第二季度逐步復蘇,第三季度逆勢爬坡,第四季度全面恢復,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基本實現與去年持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全年汽車產銷將超過2500萬輛,同比降幅收窄至2%以內,明顯超出年初預期。
乘用車市場保持了強大的韌性,全年銷量預計超過2000 萬輛。針對疫情影響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等諸多不利影響,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及促進汽車消費政策,比如增加小客車指標、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和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等,再加上各地相繼推出的多種形式的促銷活動,較好地釋放了汽車市場需求,為促進汽車市場回暖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字顯示,2020 年1 ~11 月,我國乘用車銷量為1779.3 萬輛,同比下降7.6%。在乘用車主要品種中,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和交叉型乘用車銷量略有下降,其他兩類乘用車品種依然呈較快下降,多功能乘用車(MPV)降幅更為明顯。2020 年,在艱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乘用車市場總體表現可圈可點。
2020 年商用車市場的強勁表現給了我們很大驚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字顯示,2020 年1 ~11 月,我國商用車銷量為467.6 萬輛,同比增長20.5%,預計全年銷量有望突破500 萬輛,創歷史新高,對我國汽車市場的總量提供了有力支撐。具體分析,拉動商用車市場強勁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公路運輸的需求增長,其次是國三淘汰車的影響,第三是“治超”的車輛單車運力下降,帶動了需求的增長,第四是地方發債刺激基建。其中,國三淘汰政策是商用車市場大幅增長的重要動力。按照藍天保衛戰要求,2020 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100 萬輛以上。此外,“治超”加嚴也持續促進了商用車市場釋放增量。中重型貨車方面,隨著按軸收費政策的實施,將導致高速運輸的8×4及6×2 載貨車超載難以上高速,單車運力下滑,帶來了購車運力補充。輕型貨車方面,“大噸小標”治理之后,重載型藍牌輕卡需求大幅下滑,而替代的標載車型運力下降約54%,運力補充帶動城市物流輕型貨車需求增長。
另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出色表現也超出人們的預期。新能源汽車從第二季度開始逐步回升,至第四季度全面發力,新能源車市場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預計全年銷量有望超過130 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字顯示,2020 年1 ~11 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10.9 萬輛,同比增長3.9%。分車型看,純電動汽車銷量為89.4 萬輛,同比增長4.4%;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21.4 萬輛,同比增長1.8%;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為948 輛,同比下降29.1%。
值得指出的是,2020 年在全球汽車市場低迷、產銷呈兩位數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國汽車產業呈現出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實屬不易。

2020 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點,收官“十三五”,謀劃“十四五”。在談到“十四五”期間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汽車行業將經歷一輪轉型升級的爬坡過坎期。經過本輪升級的中國汽車產業將更加具備國際競爭能力,中國汽車市場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期。

對此,付炳鋒強調指出,“十四五”是國家“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新一輪技術革命為產業轉型提供了廣闊空間和無限機遇,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產業轉型難度,同時也倒逼汽車產業加快轉型速度。汽車產業必須抓住未來5 年的戰略機遇期,在危機中育新機,建設發揮引領作用的汽車強大市場,創造汽車產業發展新機遇;在變局中開新局,加快形成健康的國內產業大循環,開拓汽車產業全球化新局面,引領汽車產業邁向新征程。
付炳鋒分析指出,首先,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正加速推進汽車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新技術的跨界融合、以大數據為主要載體的“軟件驅動汽車”正快速提升產品的迭代速度;汽車正逐步從交通工具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其次,中國汽車市場總體來看潛力依然巨大,一方面,一二三線城市由于人口的凈增長,汽車剛性需求仍然很大;另一方面,在低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這方面的消費需求還有待挖掘。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拉動汽車市場消費升級。殘酷的市場競爭淘汰了一批競爭力不強的弱勢企業,但消費升級也帶來了新機遇,一汽、吉利、長安和長城等自主品牌車企近兩年迅速崛起,蔚來、小鵬和理想等造車新勢力也逐步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市場競爭的加劇正促進車企加速轉型,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在2020 年12 月11 日的“2021 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上,付炳鋒在致辭中指出:“逆全球化,新興經濟體崛起遇阻;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重塑;經濟換擋,高增長時期隱性矛盾凸顯等外部環境的變化給汽車產業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他認為,這在短時間內很難有大的改變,需要全行業積極應對和逐步適應。中國汽車產業在固鏈、補鏈、強鏈等方面正在苦下功夫,壓力正在變為動力,假以時日,短板終將變為機遇和長板。他表示,未來五年我國汽車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 萬輛。“總體而言,我們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充滿樂觀,同時,也要警惕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付炳鋒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
對于2021 年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認為,動力和壓力并存。
崔東樹分析指出:“2020 年汽車產能受到了一定影響,2021 年受約束的產能的釋放應該進一步推動車市增長。因此,2021 年汽車銷量在疫情之后仍有一個慣性上沖的過程。”同時,他還認為,2021 年海外汽車市場的需求將逐步恢復,這也將拉動中國汽車出口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對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有所貢獻。他還預測新能源汽車領域將會出現一個新的變化,就是2021 年合資企業的新能源汽車將逐步進入發力期。2021年,合資企業為了滿足“雙積分”政策的要求,必須憑借著新產品重新在國內市場占據合理的份額,并實現轉型。
崔東樹認為,汽車消費持續走強的動力仍在延續,從歷次促進汽車消費的措施的實施效果來看,車市增速在進入增長期后的兩年之內都保持一個相對較強的增長態勢。因此,對于2021 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態勢,崔東樹持樂觀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