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黎沖森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1 年國內商用車銷量有望達到460 萬輛,同比下降10%。
盡管2020 年受疫情影響,但商用車市場的整體表現還是相當搶眼。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會”)的統計數據,1~11 月,汽車銷量同比下降2.9%,而商用車銷量為467.6萬輛,同比增長20.5%,其中客車銷量同比下降6.1%,貨車銷量同比增長23.7%。顯然,貨車增長尤其明顯。
在2020 年12 月11 日由中汽協會主辦的2021 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上,中汽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預判,2020 年商用車銷量有望突破500 萬輛大關,創歷史新高,原因是得益于“新基建”和老舊車淘汰政策所帶來的需求紅利,以及“限超”等有力措施。
那么,2021 年國內商用車市場的表現又將如何?在此峰會上,業界多方作出了其預判(參見表1)。中汽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在會上發布的《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預測報告》預判,2020年商用車銷量為510 萬輛,同比增長18%,而2021年商用車銷量為460萬輛,同比下降10%。其他機構的預測數據不盡相同,但至于誰的預測會更接近事實,有待市場去回答。

表1:部分機構對2021年及中長期商用車市場的預測
面對全球環境的變化,中國正著手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逐步向以消費為主導的模式轉變。這勢必對商用車需求結構帶來相應的變化。那么,2021 年和未來若干年,哪些因素對商用車市場的影響比較大?
“GDP 是影響商用車市場需求的關鍵指標之一。GDP 增速與商用車銷量增速走勢基本一致。”東風汽車集團戰略規劃部戰略發展研究中心業務主任王帆認為,2021 年上半年經濟預計可能迎來調整,下半年隨著經濟結構逐漸優化,中國經濟逐漸恢復至疫情前增長水平。受此影響,商用車市場仍具發展潛力。
政策因素對商用車市場的影響非常大。2020 年商用車銷量大幅增長受到“國三”淘汰、按軸收費、治理不合規車輛等政策影響,導致車輛集中采購、置換。比如,自2016 年GB1589 標準實施后,治超治限成為影響運輸市場的核心政策之一,促使市場超載運力大幅釋放,增加新車需求。從中長期看,法規治超是常態化機制,上牌治超+源頭治超+路面治超,進一步促進不合規車輛退出市場,拉動新增需求。王帆認為,預計未來政策走向將以促進產品升級、技術升級、排放升級、模式升級為主。比如,運輸結構升級,未來在“公轉鐵”和多式聯運發展的影響下,公路貨運周轉量占比將呈現繼續下降的態勢。
基建也是一大重要影響因素。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基礎設施建設將持續推進,尤其新基建成為投資新重點。對于影響商用車市場的相關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接受《汽車縱橫》采訪時說,一是投資,二是更新,因為存量調整比增量調整重要。不過,也有人認為,新基建有利于提升物流運輸效率,但對商用車需求來說并不一定非常有利,需求量不見得有想象的那么高,因為新基建強化技術創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

表2:2017-2020年商用車銷量增長變化情況
但從另一角度看,新技術發展將對商用車催生新的應用場景,為商用車市場增添發展新動能。王帆認為,這種新技術趨勢主要體現在智能網聯和新能源兩大方面。智能網聯技術促進商用車應用潛力進一步釋放,無論卡車還是客車,由原來低速封閉或半封閉區域逐漸向開放場景拓展;新能源技術在商用車領域的應用則以不同用途下的細分場景滲透為主,無論卡車還是客車,可以根據場景需要選擇純電動、燃料電池或插電式混合動力等不同形式。
在多元因素的影響下,未來商用車發展將出現諸多新趨勢。商用車市場細分程度越來越高,而不同細分市場對車輛的不同需求使得“場景定制化”成為必然趨勢。
對于商用車產品的未來發展,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原董事長李大開2020 年12 月初公開表示,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傳統燃油商用車性能提升加快,推動商用車升級換代。升級換代主要的方向是自動化、輕量化、節能化、舒適性、安全環保等。ADAS 等傳統車技術也將在商用車上進一步應用。在制動系統方面,目前90%以上的傳統商用車仍然使用鼓式制動器,而鼓式制動器在國外早已淘汰,在“十四五”期間要加快盤式制動器的發展。另外,目前我國商用車90%以上是手動變速器,未來AMT、AT 將在貨車、客車等商用車上加快發展速度。
二是整車載重加大,功率加大。目前排量以11L、13L 為主,“十四五”期間將過渡到15L、16L。
三是純電動中重卡發展將加速,尤其在固定場景條件下。在電動化方面,與乘用車稍有不同,目前乘用車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補貼,而商用車更多的是依靠效益拉動,尤其在一些固定場景,電動化的效益明顯高于燃油車。
四是混合動力中重型卡車將快速發展。混合動力在未來10 年或20 年將占據主流,占比將達50%以上。雖然混合動力中重型卡車是一個過渡產品,但由于它的過渡時間很長,所以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五是智能化、無人化駕駛進入固定場景的應用。目前一些特殊用途車輛已進入實際使用狀態。盡管無人駕駛在公共道路上的應用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但它在固定場景的使用將逐漸推開。因此,企業要研究智能化、無人化駕駛相關技術,以搶占市場制高點。
另外,從用戶角度而言,王帆認為,與乘用車市場類似,新生代用戶占比在增長,80 后、90 后、00 后成為運輸市場主力軍,這個用戶群體占比接近70%。他們更關注車輛個性化需求,與老一輩用戶對車輛的需求相差比較大。
這些產品需求的變化,均為商用車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商用車產品出現新的發展趨勢的同時,商用車市場也呈現出新的競爭態勢。王帆將之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商用車行業進入精細化競爭為主的淘汰賽時代,行業將加快整合。因此,企業需在更高層面、更多維度展開競爭。行業內品牌集中度將不斷提高,最后將只剩下個位數的品牌。未來將從規模速度型市場轉變為質量內涵型市場,領先企業最終將勝出,弱小企業跟不上行業發展腳步而逐漸掉隊。
根據王帆的總結,國內商用車行業競爭態勢演變路徑為:1995~2005年,屬規模速度型市場,行業門檻低,大量企業進入;2006~2010 年,依然屬規模速度型市場,但企業開始賽跑并分化,優秀者逐漸勝出;2010年~至今,進入質量內涵型市場,企業淘汰賽開打,并伴隨著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商業模式變革和執法加嚴,商用車行業加快整合,企業優勝劣汰。比如歐洲,1981年有18 個重卡品牌,到2011 年只剩下7 個主要品牌。
其次,外資商用車品牌加速在華高端市場布局。比如,2020 年3~12 月,韓國現代汽車全資控股四川現代并更名為現代商用車,比亞迪和日野將在華共同開發純電動商用車,斯堪尼亞將在華獨資投產重卡,戴姆勒與北汽福田將在華生產銷售梅賽德斯-奔馳重型卡車等。
再次,國內競爭國際化,中外品牌同臺競爭加劇。從需求端角度看,國內市場高端化趨勢持續,用戶更關注品質、TCO 和一攬子解決方案;從供給端角度看,進口品牌通過“減配不減質”的方法逐漸進行價格下移,進口重卡單車價格進入60 萬元~80 萬元區間,與國產品牌價差縮小,而且進口品牌在快遞、冷鏈、危化等領域的口碑已建立起來;從市場潛力而言,中國是現在和未來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市場,成為全球主流商用車企業的重要戰略市場;從政策層面而言,2020 年1 月1 日起,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開放的產業政策將促進外資品牌加大中國市場的投入。這些因素疊加,推動著外企品牌加速在華高端市場布局。
最后,未來整車制造銷售的利潤將向出行服務、維保、二手車等后市場轉移。汽車后市場增長空間巨大,預計2025 年汽車后市場價值占比約55%。因此,車企圍繞“產品+服務”進行業務轉型至關重要。
各種市場影響因素、產品新的發展趨向和市場新的競爭態勢共同勾畫出2021 年商用車市場的新圖景。若企業能把準市場脈搏,則有機會在新的一年再獲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