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是基于物聯網絡環境下的校園圖書館的新定位,提出新時代環境下校園智能圖書館的硬件建設、軟件應用以及服務層面的關鍵要素,為提升師生“活力”閱讀能力提供技術加持和保障。
關鍵詞:物聯網;校園智能圖書館;智能應用
一、 引言
“活力”閱讀是一種主動式、浸入式的閱讀過程。當前新技術得到迅猛發展的環境下,學校圖書館作為師生創造新知識、提升新能力的推動者,只有跟上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步伐,才能在提升師生圖書服務功能、優化硬件環境、實施數據驅動、構建智防體系等方面進行新的定位和功能設計,全面轉型升級,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校園智能圖書館,讓師生“活力”閱讀成為可能。
二、 物聯網條件下的圖書館的新定位
通過前期的調研發現,目前關于校園智能圖書館的相關文獻與研究絕大部分都與物聯網、互聯網2.0及數字化等一些新技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得益于當今科技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代表了校園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方向。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刻認識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義,促進其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當前情形下,隨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不斷運用,智能化在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筆者認為,校園智能圖書館應該是在物聯網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它有著物聯網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對目前絕大多數傳統校園圖書館的迭代升級,學校師生與校園圖書借閱設備之間的有效聯通則是校園智能圖書館的核心基礎,提供高效的圖書資源服務則是建設校園智能圖書館的精髓。
在前期參加的一些學術討論中,一直有人對校園智能圖書館的界定存在爭議,那么究竟怎樣的圖書館才能稱之為“智能圖書館”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校園智能圖書館的顯性特征和隱性特征兩個方面進行認識和定位。
1. 校園智能圖書館的顯性特征是物和人的聯通,就是在物聯網的條件下提供隨時隨地、跨越空間的圖書借閱服務,打通傳統的師生在校園圖書館中閱讀的時空壁壘。
2. 其隱性特征是在提供傳統圖書借閱、信息服務、知識傳播前提下,為校園師生提供可靠有效的智能化服務,滿足校園師生日益增長與不斷變化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活化師生的閱讀興趣和層次。
由此可見,基于物聯網條件下的校園智能圖書館是未來校園圖書館借閱水平優化、互聯技術更新、應用水平提升的一場變革,是促進校園師生“活力”閱讀的催化劑。
三、 構建物聯設備,保障“活力”生成
校園智能圖書館設備構建是指中小學校園智能圖書館環境中各種硬件的配置和建設,是校園智能圖書館的基礎與核心需求,保證學校每間教室、教師辦公室與校園智能圖書館甚至朗讀亭之間互連互通,并實現對外溝通交流,是切實提升校園師生閱讀“活力”的必要保證。
(一)校園智能圖書館環境空間建設
1. 校園智能圖書館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集中閱讀區域,還應包括智能班級圖書角、智能圖書漂流站、智能朗讀亭等學生能隨時隨地無障礙閱讀的相關服務設備。
2. 校園智能圖書館控制中心環境要求:校園智能圖書館中有專門的區域用于安置智能控制服務器、路由器等館情控制和分析系統設備。
3. 校園智能圖書館中智能物聯網能夠控制門禁系統、健康照明系統(部分學校已經實施)、溫濕度傳感器、消防傳感器、語音喚醒以及交流系統等,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校園圖書館的智能“生態化”系統。
(二)校園智能圖書館裝備技術參數
校園智能圖書館中裝備技術參數的制定是校園智能圖書館是否“智能”的關鍵所在。目前,有些學校已經經過提升,步入所謂“信息化2.0”時代以及部分智能化的“智慧圖書館”時代。這些“信息化2.0”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體系都是以傳統圖書館為基礎的技術改良,筆者認為在裝備技術標準或者技術參數上與智能圖書館有著本質的區別與技術代差。“信息化2.0”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基于“信息化2.0”技術,主要利用無線射頻、藍牙、4G網絡等,而校園智能圖書館則主要依靠現有的物聯網技術,基于設備和技術方面的全面提升,智能化圖書館比“信息化2.0”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具有更高精準度、更具人性化、更智能化交互的圖書服務。
(三)數據傳送技術標準
在5G信息傳遞的有力支撐下,目前,已經能夠提供校園智能圖書館中視頻數據實時傳輸、高無感信息響應等方面的需求,以往不能做到的技術行為已經成為可能。所以在規劃和設計校園智能圖書館的布線系統時考慮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校園智能圖書館所需的帶寬空間,做到適當冗余,為將來的升級提供空間。同時,校園智能圖書館數據傳輸布線不能等同于一般校園布線規劃,要充分考慮到校園智能圖書館當中海量視頻資源、語音資源等大容量信息的高清甚至超高清閱讀,適當考慮較強的兼容能力,根據學校實際科學設計有別于傳統網絡布線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四、 夯實物聯應用,注入閱讀“活力”
歸根結底,校園智能圖書館建設的“初心”是其具體應用。筆者認為,校園智能圖書館的具體應用可分為圖書資源整合、不同師生之間的借閱互知和各類圖書借閱終端的有效聚合三個階段。校園智能圖書館應用平臺的構建要充分考慮到整體的差異性、開放性、融通性、集成性等特點。
在物聯網條件下的校園智能圖書館應用過程中需要我們關注師生的實際閱讀需求,畢竟圖書閱讀已經從傳統紙質借閱邁向了電子借閱與紙質借閱并存的新形態,因而通過融合各種圖書資源以及網絡平臺,使師生能夠跨越空間、時間的限制,從而隨時隨地使用圖書館的資源,適配師生不斷提升的閱讀需要。
(一)應用主導原則
物聯網技術、圖書資源和借閱服務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關系。歸根到底,閱讀圖書的目的是為了拓展自己的知識,從而在實際生活中去應用,在物聯網條件下讓圖書資源得到充分使用。在校園門口的小廣場中,學校設置了一臺人臉識別借還書智能閱讀柜,可以為師生上、放學時提供借閱服務,每天人頭攢動的借閱隊伍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物聯網只是圖書館智能借閱服務體系的手段和方法,校園智能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唯技術論是有失偏頗的,而資源及其整合也只是校園智能書館信息體系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最終的追求價值。沒有資源,校園智能圖書館就會成為“無米之炊”,而失去應用則是失去了“靈魂”,應用是校園智能圖書館體系中的最終目標和存在價值,是師生閱讀“活力”的精髓所在。
(二)圖書資源集成原則
圖書資源集成是校園智能圖書館借閱服務的核心需求,校園智能化圖書館需要在校園借閱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基礎上有效整合校園整體的圖書資源。這里講的圖書資源包括傳統紙質圖書、音視頻圖書以及各類以網絡為載體的資源。校園智能圖書館中所談及的圖書資源集成是指在各個圖書資源提供商、各級各類圖書信息資源之間建立起跨系統應用集成、跨設備資源共享、跨網絡轉換互通、跨載體深度融合、跨校際速遞的圖書借閱模式。目前,校園中的圖書信息類型越來越豐富,將其有效集成已經刻不容緩,并且意義也十分重大。
(三)以人為本原則
智能化的閱讀推薦和在線互動交流是傳統圖書館無法做到的,而恰恰閱讀推薦和在線互動交流是閱讀“活力”的推進劑。經過調查,目前從學生角度出發需求如下:友好的借閱界面;統一的身份認證;個性化的模塊搭建;動態化的閱讀(新書)推薦;多樣化的閱讀形式。從圖書管理員角度出發的需求如下:自動化的架位標識構造;直觀的文獻定位導航;自助式圖書借還;實時化的巡架整架;簡化的文獻數據采集。目前,學校能夠通過圖書館后臺的管理系統,實現圖書管理員、圖書資源和在校師生之間的信息互聯,用一塊81英寸的實時顯示投影大屏即時顯示借閱的人數、借閱書目的數量以及階段性借閱相互之間的多維對比,依靠物聯網技術為師生注入閱讀的“活力”。
五、 依托物聯服務,提升閱讀“活力”
眾所周知,智能化的優勢在于能夠快速、智能、精準地理解和把握以及解決事物的能力,在以往傳統的圖書借閱過程中,校園圖書館充其量達到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豐富的館藏資源、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優質的人工服務,進而吸引更多的師生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提升師生閱讀的廣度,未必能夠觸及師生閱讀的深度,“活力”度不足。
放眼當下,我們需要認識到,校園圖書館要能夠幫助師生在使用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也就是說,圖書館要提供有智能化的知識服務,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撐下,根據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進行圖書借閱推薦,根據師生個體的借閱經歷推薦相關閱讀,從而極大地迎合師生的閱讀心理,提供優質的閱讀服務。2020年10月,筆者所在學校成為基于物聯網條件下的校園智能圖書館試點學校,人臉識別自助式借閱、圖書智能閱讀推薦等物聯網特征明顯的新方式將圖書借閱量同比增長150%。智能化圖書館便捷的閱讀服務帶來了顯著的借閱量,而高閱讀量是實現“活力”閱讀的有效保障和前提。
六、 關注物聯管理規范,促進閱讀“活力”可持續
有效的管理帶來的是高效和便捷,是切實提高校園師生閱讀能力和“活力”的關鍵要素,也是智能圖書正常運作的重要保障。與傳統圖書館在管理上有著本質區別,而這一點是許多學校的管理者最容易忽視但卻是最應該重視的。筆者認為,務必要從如下六個方面進行重新界定:1. 學校圖書館管理組織機構的建立,充分保障“活力”閱讀的可持續性;2. 建立新型的校園智能圖書館管理模式制度化,較之于傳統圖書館,完善、配套的新型管理模式才能確保效能的提升;3. 無縫對接的各類系統接口,保障各終端的有效整合;4. 超前的科學規劃,以新思維運用新科技,從而注入新理念;5. 切實可行的設備使用規范,必要的提示讓師生易于使用;6. 全面的信息安全防控機制,確保師生信息安全。
七、 結語
綜上所述,系統闡述了校園智能圖書館有機構成的四個方面:設備方面、應用方面、服務方面和規范方面,其中設備方面是前提,應用方面是基礎,規范方面是保障,而最能彰顯智能圖書館核心價值的則是服務層面。以上四個方面互為依存,從而共同構建起校園智能圖書館的參天大樹。毋庸置疑,校園智能圖書館是未來校園圖書館發展的高層級階段,雖然目前還處在“幼兒”發展期,但是其帶來的提升閱讀“活力”的效能不容小覷。故此,借助物聯網技術促進師生閱讀的“活力”成為一個極有意義的議題,也是值得我們深刻研究和長足實踐的。
參考文獻:
[1]吳希,甘棱.邁向智能化圖書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6).
[2]王正林.基于智能技術的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J].圖書館學刊,2017(9).
[3]薛耀鋒,蘇小兵,賀斌,等.智慧實驗:教育信息化的新陣地[J].電化教育研究,2014(4).
作者簡介:
丁華鋒,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青秀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