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醋
乍看起來,《導演請指教》是有成為爆款綜藝的潛質的。首先,在題材上算嘗新,目前很少有節目是把導演工作呈現給觀眾的;其次,這次設置的專業鑒影團唇槍舌劍,一點兒不給導演們留情面,盡管有人是拿很學術的一套說辭在指點,但也還算公允,好片子沒有捧多高,對差片子則絕不吝批評,一些前來參賽的導演甚至被說得哭到不成樣子;再加上金句王李誠儒再次坐鎮,節目要火的元素似乎齊活了。
然而播出三周以來,爭議蓋過了贊揚,各路評論說法各異但本質相同:噱頭不是唯一的砝碼,吵嚷、哭鬧幾句不一定能留住用戶的屏幕時間了。每周四個導演短片,水平參差不齊,直到關錦鵬的《胭脂扣》改編作,才讓觀眾有了一些“沒有白浪費時間”的安慰。畢竟,關錦鵬坐在導師席也是綽綽有余的。
這檔節目是導演競技真人秀,把導演拍片的過程全程記錄并展現出來,由四個制片人坐鎮,一步步選出所謂優秀導演。聽起來,的確是個有益的嘗試。經歷了這幾年的資本退潮以及疫情影響,影視行業的困窘有目共睹,很多從業者無工可開。把導演的工作流程拍出來,似乎是讓觀眾看到一部電影是如何誕生的一個機會?從籌備到選角到拍攝到最終成片,這個過程可能比一些導演的作品本身還要精彩。




然而,當12位導演集結并拍出了第一部IP改編的短片后,我們不難發現,導演這個身份,并沒有通過作品和節目被真正定義,這個舞臺反而成了當今影視行業亂象的反光鏡:演員隨意跨界、影二代拍片初體驗以及無休止的自我辯解……至于原本想重點展現的幕后導演工作,幾乎成了邊緣內容,無人在意,那些因天氣毀掉的片場、因等待鬧情緒的群演等等,都敵不過小鮮肉演員一出場的爆裂掌聲和喊叫。導演真的是重點嗎?似乎也不是,包貝爾《哪吒》的關注度似乎全都來自于演員朱志鑫。
節目的出發點應該是好的,是想給青年導演一些機會的,說不定還能發掘出黑馬。但導演們交出的最終作品水平實在與節目展現的拍片不易之間存在落差,這就是這個節目真正的矛盾所在:幕后工作之所以叫“幕后”工作,也許就是因為電影本身的評價體系就是唯結果論的,沒有人在意你是怎么拍出來的這個片子,作品,就是一個導演審美、技術、經驗和態度的總和。
大多數觀眾最難接受的其實還是導演們專業性的問題。盡管導演陣容里不乏科班出身并且小有名氣的人,但也有跨界新手。大眾的憤怒就有了歸因,所有人都痛恨以業余挑戰別人的專業、用愛好侵占別人的飯碗這種事。無論怎樣,導演在影視從業者心中都是一個嚴肅的職業,有專業門檻兒擺在那里,不是誰都能試試的。如今就是有太多人想試試,試的人多了,爛片也就多了。

也是通過這個節目,我明白了很多導演的心理。這是一個一直以來我都有點好奇的問題,為什么畢志飛拍出豆瓣2.2分的電影還能在互聯網上叫囂,為什么包貝爾都被罵成那樣了還敢導戲,為什么拍了爛片的導演還能自我感覺良好。看完節目發現,他們對于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都心知肚明——觀眾罵了什么、他們差在哪里、他們在對抗什么等等。當我們以為“這導演怕不是個傻子”的時候,其實這可能是他最聰明的表演。
第一期畢志飛和電影學院教授的爭論,以及對自己坐擁豆瓣最低分和瘋狂言論的反省,都能清楚看到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也知道這一切意味著什么。節目中也呈現了他的境遇,沒有演員和他合作,定下來的演員也對他處處挑剔,不服氣和蔑視溢出屏幕,但這就是他要為自己此前一切行為付出的代價,殘酷又恰切。我印象還比較深刻的是,包貝爾知道有一位影評人發了八期短視頻罵他,他都看過。所以每次當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爛片時,似乎都會想,導演知不知道這么爛?答案顯然是,他們知道。
我向來覺得,對于意在推動行業發展的人或事應該報以最大的包容和善意,也許節目的初衷真的是想給當下影視行業提提神吧。但不管怎樣,有人視導演為一生的事業,有人視導演為當下吃飯的工具,當目的各不相同,丑態盡顯,行業的參差只會更加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