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作為語文課程的中流砥柱,應以“語用”為核心目標,通過“巧妙創設語境,激活語用動機”“開展語文實踐,探尋語用奧秘”“搭建閱讀平臺,提升語用能力”等方面引領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升語用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巧妙創設語境;開展語文實踐;提升語用能力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新課標澄清了人們對語文本質的曲解、誤解和種種遮蔽,正本清源,點明了語文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根本目標,就是語用學習。語文實踐是提升語用能力的基礎,聽、說、讀、寫是其根本屬性。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大塊頭”,教師要以“語用”為核心目標,憑借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一、 巧妙創設語境,激活語用動機
語用,亦即語言文字的運用、使用。筆者認為,語用訓練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具體、真實的語境中正確、規范、個性地進行表達、交流的能力,最后把學習到的語言文字運用規律熟練運用到學習、生活、工作當中。語言的運用離不開具體、真實的語境。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創設交際語境,如聯系上下文語境、社會文化語境等,激活學生的語用動機,積極、主動參與語文實踐,學習語言運用。
以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開篇文《天地人》為例,本課圖文結合,以國畫為背景,形象、生動地揭示了“天、地、人”這三個事物:天,覆蓋著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地,承著這地面上的萬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天地間,以“人”為貴。與此同時,文本還呈現了“你、我、他”人稱代詞,承載著對“人”的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往。“天、地、人、你、我、他”這六個字,既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漢字,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識字時,教師可以采用象形感知、追溯字源等方法,創設語境,把生字的來歷、意義、道理簡單化、具體化、生動化,通過課件展示、圖片演示等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體驗真實生活中的“陰天、雨天、晴天”“草地、菜地、雪地”“男人、女人、老人”等,領略漢字的生動、有趣與美感。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創設具體、真實的交際情境,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引導學生借助生字卡,開展自我介紹或者詢問他人,比如,“我叫李小明。”“你的名字叫什么?”“他和你是同桌嗎?”……學生在交際、交流中不斷鞏固生字,如,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你、我、他”的含義,感受幾個人稱之間的親密關系。
以上教學,依據學生已經掌握的語言因素,聯結生活經驗、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具體、真實的語用情境,學生透過一個個漢字,感知生活與語言文字、客觀世界的聯系,感受、吮吸中華文明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精神財富,并積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知行合一,較好地實現了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
二、 開展語文實踐,探尋語用奧秘
聽、說、讀、寫是語文實踐的根本屬性,它們相輔相成,互為作用。聽、說、讀、寫中最主要的實踐活動就是讀和寫。讀,是語言文字運用的理解、感悟,理解、感悟作者怎樣運用語言表情達意;寫,是個性化運用語言,學會怎樣運用語言表情達意。閱讀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領悟語言文字運用規律,探尋語用奧秘,提升語文素養。
(一)“讀”占鰲頭,整體觀照
讀是語文實踐最常用、最直接的手段。一篇文章,尤其是精讀、“教讀”類課文,必須整體觀照文本,遵循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原則,引導學生沉潛文本,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
1. 初讀——整體感知文本
初讀文本,一般適用于第一課時,旨在整體感知文本,屬于感性直覺階段。它主要包括兩個階段:一是信息源的整體、全面把握;二是在知覺上的基本判斷。初讀時,要注重新舊知識聯系、整體感知及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鞏固等;引導學生采用默讀、朗讀、略讀、瀏覽等讀書方法,把文本讀正確、通暢,獲取文本原始信息后直接、本真的感受。
2. 品讀——回歸提升文本
品讀文本,主要用于第二課時教學,旨在通過文本局部、重點內容的品讀,理解、感悟字里行間包蘊的情感、內涵,獲得情感體驗,并訴諸朗讀,表達個人情感,將文本語言融入精神世界,積累沉淀。品讀時,應注重文本的整體回歸與提升,注重讀的拓展和寫的遷移等。
(二)透過文本個性探尋奧秘
入選統編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文本個性”,“文本個性”通過遣詞造句、語言風格、謀篇布局、立意選材等形式體現,這些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語言運用的方法、規則、范式,就是我們教學的價值。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文本個性”,優化語言實踐過程,探尋語用規律,學習語言表達形式,積累語用經驗。
1. 品評精妙傳神的遣詞造句
為了表達情感,作者往往通過凝練、精妙的語言,豐富、優美的修辭,細膩的描寫,傳遞著深邃的情意。古詩《游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透露出偉大而無私的母愛;《伯牙絕弦》一文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讓鐘子期、伯牙這一對知音形象躍然紙上;透過《雷雨》中的“壓”“垂”“嘩,嘩,嘩”“越……越……”“漸漸地,漸漸地”等,我們仿佛看到了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咀嚼、品評作者遣詞造句之精當、傳神,發現語句的音韻美,感悟字里行間承載的濃濃情意。
2. 發現典范優美的組段方式
小語教材中不乏經典、優美的組段、構段方式,閱讀教學時應重點關注,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總分結構、起承轉合、順敘、插敘、倒敘等典范、優美的語言規律。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奇妙的世界”最后一篇文章《火燒云》為例,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學段特點及單元語文要素“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重點教學“描寫火燒云顏色和形狀”語段。教學這一語段,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品讀描寫顏色、形狀極多極快相關詞句,更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作者表達秘妙:第3自然段描寫顏色之“變”,緊緊圍繞中心句“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來寫。第4、5、6三個自然段,運用相同的結構——“火燒云出現時的樣子——怎樣變化——消失”描寫火燒云形狀之“變”,感受作者對天地大美之愛,為下面的小練筆“描寫變化著的事物”做好鋪墊。
3. 探究獨具個性的謀篇布局
到了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生單純學習字詞、段落是遠遠不夠的。這時的閱讀教學重點應放在篇章,探究作者如何謀篇布局,把握文章的自然過渡、詳略得當、前后照應、描寫順序、行文線索等。譬如部編本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的《夏天里的成長》,著名大作家梁容若以“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為中心句,從動植物的生長、山河大地的“生長”、人的成長三方面進行具體描寫。綜觀全文,構思巧妙,首尾呼應,結構清晰,語言優美,表達獨具特色,是學生學習寫作的一篇經典范文。教學這篇課文,我們應圍繞單元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從以下幾個板塊展開教學。
板塊一:初讀課文,梳理脈絡。默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心句,說說課文是怎樣圍繞中心句“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來寫的。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思維導圖展示學習結果,了解各個自然段圍繞中心都選取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把握文章脈絡。
板塊二:關注“生長”,品讀語段。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文中和“長”有關的語句,采用配樂讀、想象畫面讀等多形式朗讀,梳理圍繞中心意思寫的方法:選取典型事物、抓住主要特點、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板塊三:合作探究,發現秘妙。組織學生開展合作討論:“作者寫了各種各樣的事物,為什么一點兒都不覺得凌亂呢?”“文章第2、3、4自然段可以調換順序或者隨意刪除嗎?”通過辨察品評,發現作者的寫作秘妙:先說中心意思,再按照植物、動物、山河大地的順序,由萬物生長寫到人的生長,是從不同方面,如動物、植物、人等,抓住特點來表達中心意思。
板塊四:學以致用,拓展閱讀。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梁容若先生的原著《夏天》,發現兩篇文章的共同點:都是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方面來寫。讀一讀朱自清散文《春》,看看作者圍繞《春》寫了什么內容?結合所學,想一想:還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改善?最后,引導學生仿照文章的寫法,以“春天的腳步近了”為中心句,寫一篇小短文。
以上教學,立足散文文體特點,基于課文結構的獨特性,學生在高質量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不僅發現、學習了作者別具一格的謀篇布局方法,較好地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同時,學生思維、語用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相得益彰”。
(三)讀寫結合,實踐運用
讀與寫相融互促、同生共長:讀是輸入性語用,寫是輸出性語用;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提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班級學生的特點、學段目標,認真解讀文本,深入挖掘“讀寫結合點”,設計指向語用的隨文練筆,如仿寫、改寫、擴寫、補白、續寫等,對文本的詞句、段落結構、謀篇布局進行再創作,讓學生在讀與寫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如學習《葡萄溝》時,可依據文本中“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的寫法,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學習先分寫再總寫的寫法,學習如何寫具體,如何概括寫;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課文描寫“孔隙”的寫作方法,寫一寫福建省永安桃源洞的“一線天”;學習了《小艇》,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作者獨特的謀篇布局,寫一寫內蒙古響沙灣的“駱駝”。長此以往,學生的語用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 搭建閱讀平臺,提升語用能力
語用,是一種能力。提高語用能力,單靠語文教材是不夠的。統觀一至六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我們不難發現:部編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和“快樂讀書吧”欄目,解決了長期以來課外閱讀被弱化、邊緣化的痼疾,實現了課外閱讀課程化,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體會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充分利用“和大人一起讀”和“快樂讀書吧”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走向課外閱讀,引向廣闊的生活大世界,綜合運用課內所學的閱讀方法,自覺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多讀書、讀好書。與此同時,教師還可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如學習了《西門豹》,可以進行課本劇表演;學習了《沙灘上的童話》,可以引導學生編寫童話……或者舉行演講會、讀書報告會、專題研討會、辯論賽、參觀訪問等,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用能力,不斷升騰精神的力量,實現生命的自由拔節。
葉圣陶先生說:“學習語文的目的在于運用,就是養成運用語文的習慣。”語文實踐是語用能力提高的基礎,語用能力的提高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語文實踐動力。閱讀教學,教師應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在聽、說、讀、寫實踐中,不斷探尋語用規律,提高語用能力,最終養成自主讀書、自能讀書、自覺運用語言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認真學習語文[N].文匯報,1963-10-5.
作者簡介:
賴麗惠,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縣三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