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威先生新推力作《跑贏危機》,進入危機公關必看書單
在公關這個窄眾行業中,危機公關算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有大眾存在感的熱詞和細分品類。一方面是因為民眾主權意識覺醒和媒介泛化,危機事件爆發量級急劇擴增。一些舉國甚至舉世震驚的現象級危機事件,提高了“危機”的國民度。另一方面,“危機”是一個沒有行業特殊性、易于理解且能引發共情的關鍵詞。每個行業、每個組織乃至每個人,都有各自認知和判斷,也不可避免地會卷入到各類危機中。無論你是不是公關專業人士,大概率都會做出或切身感受到危機公關動作。也正因如此,雖然公共關系的學術表達仍然小眾而沉寂,但有關危機公關的書籍卻不算少,前不久李國威先生新推力作《跑贏危機》,就進入必看書單。
“跑贏危機”這個書名足見傳播智慧。一方面,它切中了很多危機當事人的美好愿望,很迫切想打開書來抓住跑贏危機的秘笈;另一方面,對于專業人士而言,這又是一個沖突感劇烈的詞語組合,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令人信服地解題并給出答案的。畢竟,跑贏危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太多公關實踐證明:最好的危機公關就是在危機萌芽階段做了定點清除,一切都消失于無形之中;次級的危機公關是敏捷果斷,適時止損,少輸當贏;中庸的危機公關則是步步為營,守住了失控的邊界,輸得還算得體;最糟糕的危機公關,莫過于胡來蠻干甚至火上澆油,只能放任危機蔓延甚至讓危機吞噬。對于專業人士來說,最令人厭惡的是莫過于“采取化危為機的策略,迎來徹底反轉”的需求。
雖然有不少隸屬于作者個人智慧的新框架和新方法,但就專業而論的話,感覺《跑贏危機》超綱并不多,仍在苦心孤詣地普及通識和常識。危機公關底層邏輯畢竟是相通的,業界積淀下來的能力模型與技巧也已是資產。只是太多人疏于學習,怠于演練,習慣于套路,偏好于浮夸,以至于偽專業主義者太多。
《跑贏危機》更可貴之處,在于作者的實戰經驗以及經驗主義之外的誠意。李國威先生有過在權威機構媒體、著名外資企業和民營公關公司三個既相互交織又截然不同的機構中效力的背景,視野、實戰、學術表達形成了閉環,也知道顯性和隱性的陷阱所在,更有認知的進化。
令人欽佩的還有李國威先生有勇氣道出真相和說真話。他對古典危機公關律條進行質疑——如公認的“速度第一”原則。這并不是說這項原則就失靈了,而是在不同的傳播語境下,需要有靈活的策略審視,刻舟求劍當不可取。他另一個更犀利的觀點是:對危機管理的負責人來說,最容易在事實判斷中誤導你的就是你的同事。每一個處于危機漩渦中的關鍵人,最終都需要統籌考量后做出最關鍵的決策。而這一決策絕不能被誤導或蒙蔽,否則做出的決策與初衷會完全背離,不僅無法絞殺危機,反而有可能激活更大危機。事實上,很多失敗和糟糕的危機公關,都肇始于因為內部人甩鍋而造成的錯誤的事實判斷。
類似洞見,在這本《跑贏危機》中比比皆是。比如,作者提出“有所為有所不為”。這種克制實在是人間清醒式大智慧。身處危機之中,很多人都會有情緒上的“作為沖動”,“總要做點什么,總不能什么都不做”成了魔咒。但事實上,沉默或冷處理,有可能是很多危機場景中的最優策略。而對很多專業人士而言,實操中也難免會有炫技沖動,比如危機聲明的撰寫。但這也是大忌:在危機包圍的關鍵時刻,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最重要,最不需要的就是加戲。
掌握專業,洞察真相,共情換位。這或許是跑贏危機的姿勢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