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煜
[摘 要]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文本。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立足于“社會關系”的批判視角,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為“軸心”展開了對資本的批判:通過剖析資本與雇傭勞動的交換關系揭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事實;通過剖析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分配關系揭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貧富差距拉大的根源;通過剖析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的本質和資本無限增殖的秘密。正是馬克思通過對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關系的分析,進而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矛盾的內在機制和演化規律的演示,因此,《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資本批判;資本;雇傭勞動;社會關系;生產關系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1308(2021)05-0013-10
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文本,這部著作的創作時代正值19世紀中葉的歐洲大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并為了爭取權益而開始進行革命運動。在1847年,為了讓工人階級對當時階級斗爭的經濟基礎能有更清晰的認識,從理論上武裝工人階級,馬克思在德意志布魯塞爾工人協會中開設了政治經濟學系列講座。他通過對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的分析,深刻地揭露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秘密,揭示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為了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馬克思在1849年將這些演講稿整理之后,以社論的形式陸續刊發在《新萊茵報》上,并命名為《雇傭勞動與資本》。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立足于“社會關系”的批判視角,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為“軸心”展開了對資本的批判,這一“軸心”關系具體表現為:資本與雇傭勞動的交換關系、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分配關系以及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正是通過對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關系的分析,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矛盾的內在機制和演化規律進行了演示,最終揭示出了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的本質。因此,《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 虛假的自由:資本與雇傭勞動的交換關系
資本主義所倡導的“平等”口號為雇傭工人營造了一個自由的幻象,似乎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交換是如此的平等,以至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曾有過的如此這般的自由景象,而實際上,在這自由的幻象之下,真實的情況是雇傭工人被剝削的事實,而工人的自由也就成了虛假的自由。
(一)勞動力成為商品
雖然在寫《雇傭勞動與資本》時,馬克思還沒有明確地區分“勞動力”概念和“勞動”概念,但是在內容主旨上他已經在有意識地探索勞動力與勞動的區別,并指認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可能性。后來在1891年的《雇傭勞動與資本》單行本中,恩格斯對該文本作了必要的修改,并在導言中強調:“我所作的全部修改,都歸結為一點。在原稿上是,工人為取得工資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在現在這一版本中則是出賣自己的勞動力。”[1]318這一修改對全部政治經濟至關重要,因為恩格斯再次肯定了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之后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過程中對“勞動力”概念與“勞動”概念進行區分的科學性和重要性。
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而言,在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這一前提下,如何考察“勞動”這一商品的價值成了難題。如果把勞動作為一個商品,無法直接衡量它的價值,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只能通過衡量維持工人生存及其繁衍后代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確定勞動的價值,可是工人的物質生活資料依然是由創造這些資料的勞動量決定的,那么結論就成了勞動決定勞動的價值,這種同義反復是毫無意義的。更讓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無法解決的是:在同等的時間內,工人通過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與他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價值是兩個完全不相等的量。工人所創造的價值明顯高于維持他生存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同時具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價值,并且只要是在資本主義范圍內來探討勞動的買賣和價值,就無法擺脫這一矛盾,而這也成了古典政治經學的理論困境。馬克思對“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分解決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困境。馬克思指出工人向資本家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他們自身的勞動力,資本家以分散的時間段來購買工人的勞動力,并在這段時間內支配工人的勞動力。并且馬克思還進一步分析了工人出賣的是自身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的原因。
首先,作為工人自身的生命活動的勞動,它不能單獨存在,而工人勞動的能力表現為勞動力。由于工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資本家在市場上剛剛雇傭工人時,工人還沒有進行勞動,因而勞動不能獨立存在并作為一種商品被進行買賣。其次,勞動本身沒有價值,它是價值的內在尺度和實體。如果像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一樣,認為勞動是工人出賣的一種商品,而且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一般勞動決定的,就會得出勞動價值由勞動決定,這是無意義的同義反復。再次,勞動力才是價值的真正源泉,可以創造出高于自身更多的價值。工人的勞動力不僅能在一天里創造出高于它自身和所消耗的價值,并且隨著管理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勞動力每日所創造的價值也在不斷的增加。最后,雇傭工人只有同生產資料結合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生產勞動,因而工人必須先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任由資本家來支配和使用他的勞動力進行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因此,作為工人自身的生命活動的勞動是無法被直接出賣的,工人所出賣的就是他自身的勞動能力即勞動力。
(二)“自由交換”關系下掩蓋的剝削實質
資本主義社會讓無產階級獲得了最大范圍的“自由”,即工人可以憑借個人的意志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任意的資本家。這相對于過去奴隸不曾擁有人身自由相比,似乎是莫大的進步,工人可以在無人干涉的情況下自由選擇雇主。工人與資本家看似是平等的“自由交換”關系,然而實際上在這種關系下掩蓋的是工人被剝削的事實。
勞動力成為商品有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一是無產階級必須獲得人身自由,工人在法律上與資本家是平等的,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二是勞動者不能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無產階級之所以是無產階級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任何能夠維持生存的生產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他們一無所有。換言之,一方面,雇傭勞動是一種自由勞動。雇傭勞動與奴隸的勞動不同,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可言,奴隸本身就是商品,奴隸主一次性地購買了奴隸及其勞動力,并可以任意再將奴隸販賣給他人,奴隸只能服從。雇傭勞動與農奴的勞動也不同,農奴占有較少的生產資料,他只出賣自己的部分勞動力,并且他不是從地主那里取得報酬,而是向地主繳納供奉。相反,自由的工人可以任意出賣自己。他可以將自己生命中的時間零散地賣給出價最高的資本家,并且工人可以隨時離開去投奔另一個資本家,同理,資本家也可以任意辭退工人。這就成了雇傭勞動與資本所進行的一場“自由交換”。然而,另一方面,雇傭勞動本質上是被剝削的非自由的勞動。一無所有的工人只能靠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作為其唯一的收入來源,他們不得不為生存而工作,被工作所“綁架”而無法掙脫。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工人并沒有完全獲得自由,而是被剝削的對象。
由此看來,雇傭工人與資本家以締結契約的形式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看似是白紙黑字般地表現了雇傭工人自由支配自己勞動力的權力,實際上,他將面臨在生產過程中受盡剝削壓迫的境遇。所謂的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不過是被迫出賣自己的生命時間以維持肉體的生存,所以雇傭勞動與資本之間的平等交換只不過是一種幻象而已。
二、 不公的劃分: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分配關系
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指出了資本與雇傭勞動不公平的分配關系。馬克思通過對工資的實質及類型的分析,對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收入對比,揭示了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這種不公平的分配關系,同時也揭示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關系本質。
(一)工資的實質和決定因素
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以商品交換關系為切入點,揭示了工資的實質。當商品的交換價值以貨幣的形式所表現出來,就是商品的價格。同理,貨幣所變現出來的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就是勞動力的價格即工資。“工資只是人們通常稱之為勞動價格的勞動力價格的特種名稱,是只能存在于人的血肉中的這種特殊商品價格的特種名稱。”
[1]330馬克思指出決定工資的一般規律和條件與決定商品的一般規律和條件相同,因此,他通過分析決定商品的一般規律和條件進而得出決定工資的影響因素。
商品的價格受供給和需求二者關系的影響。馬克思在這里分析了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三種關系對商品價格的影響。第一,賣者之間的競爭,會降低商品的價格。供給大于需求時,同質量的相同商品,以最低價格出售的賣者會獲得最大的銷路,所以商品的價格就會被賣者自行壓低。第二,買者之間的競爭,會提高商品的價格。在需求大于供給的情況下,往往會引起買家之間哄抬價格,使得商品價格被提高。第三,買賣雙方的競爭,賣者想盡量抬高商品的價格,買者想盡量壓低價格,這種競爭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完全取決于上述兩種競爭情況勝負,也就是買者陣營內部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與賣者陣營內部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內部競爭較少的那個陣營往往會成為影響商品價格的勝利者。
顯然供求關系只能作為商品價格的影響因素,生產費用才是真正決定商品價格的因素。對于一個資本家而言,“他是以生產費用作為零度,根據他的商品的交換價值在零度上下的度數來測定他的利潤的升降的。”[1]335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商品價格有時會低于或高于它的生產費用,并且會影響資本在各個生產部門的分配,因為資本總是傾向于投入獲利更高的生產部門。但從各個生產部門的總和上看,各類商品的交換都是根據其自身的生產費用而進行的,因此,生產費用成了商品價格的決定因素。而生產費用是由生產該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為生產費用的構成包含兩個主要因素:一是所消耗的原料和生產工具,而它們都代表著一定量的勞動時間;二是直接以量的時間所進行計算的直接勞動。因此,適用于商品價格的一般規律也適用于工資,工資的實質就是勞動力的生產費用,主要包括了工人維持基本生活的費用、繁衍后代的費用和技能培訓的費用,而這些費用是由創造勞動力所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并且,就如同供求關系影響一般商品的價格一樣,資本家與工人之間、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以及工人與工人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這些競爭關系也會影響工資的高低。
總之,工資作為資本家所使用的一種巧妙的統治方式和支配手段,讓雇傭勞動關系獲得了法權意義上的公平正義的外觀,而實際上隱藏著資本與雇傭勞動不公平的分配關系。
(二)工人與資本家之間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馬克思在剖析完工資的實質之后,又通過對工資形式和資本家所獲得利潤的解析,撥開層層面紗,揭示出工人與資本家在收入上的巨大差距,指出了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不公平的分配狀況。
從工人方面看。資本家在計算自己商品的生產費用時,一定會把工人的工資算進去,因此他們為了獲得最大利潤,也會盡量壓低工人的工資。一項勞動所需要的訓練時間和技術含量越少,工人的生產費用也就越低。最低工資就是僅僅能夠維持工人生存及繁衍后代的費用。當然,最低工資的額度不是就單個的工人而言的,而是就整個工人階級而言,整個工人階級的工資的波動范圍是與最低工資額度相當的。進而,馬克思繼續分析了名義工資、實際工資和相對工資,以此來解釋工人被壓榨的事實。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資本家而獲得的貨幣價格是名義工資,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通過名義工資來判斷工人工資的多少,還要看工人所得的這些貨幣能具體買到的商品量即實際工資。但是無論是名義工資還是實際工資,都無法完全表示出工資所包含的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的全部關系,因此還要分析相對工資。所謂相對工資“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系來決定的”[1]347,由于資本家的利潤和工資都是由雇傭工人的直接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它所表示的就是:在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中,工資和利潤都是這新價值的一部分,因而二者的關系就是此消彼長、互成反比的。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由于資本的快速增加,工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并且工資被提高,但工資的增幅遠遠比不上資本利潤的增幅,從而導致了事實上二者之間的差距被拉得更大。
從資本家方面看。他所擁有的商品價格要被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補償為進行生產而預付的原料、生產工具及其他勞動資料的損耗;第二部分,補償給付工人的工資;第三部分,剔除以上兩種費用所剩的余額即利潤。第一部分是對已經存在的價值所進行的補償;而第二部分工人的工資和第三部分利潤都由工人的勞動所創造出來新價值。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上文所提到的工資和利潤互成反比的事實。從收入的再生力上看,工人用自己的勞動力所交換得到的工資被用于消費生活資料,這種生活資料的消費是永久性的,不會再生出新的價值或力量,但是工人新創造的價值中被資本所占的份額即利潤這部分卻具有著強大的再生力。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代言人,成為資本增殖的執行者,他不會單純地享用所獲的利潤,他一定會將利潤再投入到生產領域中,成為再生產資本。生產資本的增加還會使得機器的采用更加廣泛、分工更加細致,勞動更加簡單化,工人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工資也就越減少。資本家的收入則隨著生產資本的快速增加越來越多。
總之,資本家以支付作為“勞動報酬”的工資為掩護,制定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看似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但真實的情況是資本家憑借著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無償占有了工人所創造價值的剩余部分(即后來馬克思科學論證的剩余價值)。因此,社會財富分配得更加不公平,資產階級隨著資本的增加對工人階級的支配權力也隨之增加,資本與雇傭勞動的之間不公平的收入分配關系也越來越明顯,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鴻溝也就越來越擴大。
三、增殖的秘密: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
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的資本批判思想的最本質內容是:在分析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生產關系中揭示出了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的本質,揭示了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兩極相聯的矛盾關系,從而揭開了資本增殖的秘密。
(一)資本的本質:歷史性的生產關系
《雇傭勞動與資本》之所以往往被認為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關節點,就在于馬克思在這一著作中通過對生產關系歷史本性的深刻把握,第一次全面透徹地剖析了“資本”概念,揭示出了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的本質。
第一,馬克思對生產關系歷史本性的剖析。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探索已經不僅僅出于人本主義立場,而是深入到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當中。他指出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著雙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但是社會關系在這兩種關系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要抓住人的生產活動的本質,就必須要深入到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之中。進而馬克思認為:“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1]340所以,社會生產關系對社會結構的形成具有關鍵的基礎作用,“生產關系的總和即通過更復雜的社會關系建構出社會,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改變而改變,并決定整個社會關系的總體改革。”[2]如此一來,生產關系的歷史本性就被馬克思科學地揭示出來了。
第二,馬克思對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本質的揭示。在對生產關系歷史本性的剖析過后,他進而揭示出資本的本質:“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1]341這完全不同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將資本作為“物質實體”的理解,他們認為資本是具體的財富和生產要素。在馬克思的資本批判視域內,資本代表著一種社會關系,而不再是單純的物,他對資本的理解已經深入到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的本質中去了。資本的這一本質是在傳統勞動關系向現代雇傭勞動關系轉換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個轉換過程完成的標志就是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是資本之所以能夠成為資本并不斷增殖的前提條件,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就不是資本了”[1]340。因此,資本只有在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關系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夠得以生成并不斷增殖。盡管資本的外在形式多樣,如生產資料、勞動工具、商品以及交換價值、社會量的綜合都可以被視為資本,但是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不會改變。既然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它同樣具有了歷史性的特點。換句話說,資本既然作為一種歷史性的生產關系而存在,那么它也必然有其存在的前提、歷史發展的過程和終將被超越的必然性。
(二)兩極相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矛盾關系
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關系的深刻剖析,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理解中包含著肯定方面、否定方面和暫時性方面的理解。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中的矛盾方法,不僅僅強調矛盾的對立,更加強調矛盾的兩極相聯,這種兩極相聯的矛盾方法被馬克思充分地運用到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剖析中。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提出,“資本以雇傭勞動為前提,而雇傭勞動又以資本為前提。兩者相互制約;兩者相互產生”[1]343。由此可見,馬克思對資本與雇傭勞動二者關系的考察正是運用了兩極相聯的矛盾方法,將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對立,既當作同一經濟關系的兩極性對立,又當作同一經濟關系的兩極相聯加以考察分析,從而揭示出資本能夠得以不斷增殖的秘密。
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對立是同一經濟關系的兩極性對立。“資本同勞動的對立運動,是以勞動轉化為資本的方式,不斷擴大兩極分化的對立運動。”[3]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揭露出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經濟理論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指出工人越勞動越貧困、資本家越來越富有的事實,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即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矛盾。作為矛盾的兩極,一極是源源不斷積累起來的資本在不斷地擴大其統治的權力和范圍,一極則是越來越貧困的雇傭工人不得不受資本的奴役,“階級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而非現象”[4]。這從根本上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存在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壓榨、貧富差距拉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和斗爭等社會現象,都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矛盾關系中對立一面的外在表現。
資本與雇傭勞動在同一經濟關系中的兩極相聯。資本與雇傭勞動處在矛盾的統一體中,它們互為各自存在的前提。一方面,資本以雇傭勞動為前提。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死勞動,只有剝削活動勞動才能成為資本,如果資本不去剝削勞動力,它就會失去生命力而走向滅亡,而資本要去剝削勞動力,它就必須要購買勞動力。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勞動向資本轉化,資本再投入到生產領域進而擴大規模再生產出資本與雇傭勞動相對立的生產關系,如此循環往復,才能讓資本的權力和統治范圍持續增大。另一方面,雇傭勞動以資本為前提。雇傭工人想要生存必須要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他也只能在資本家那里獲得就業機會掙得工資以換取生活資料。如果雇傭工人不投向資本家,他便沒有了收入來源,因為他除了自己的勞動力,沒有土地也沒有其他生產資料。因此,雇傭勞動離不開資本,因為雇傭勞動的命運取決于資本;反之,資本更不可能離開雇傭勞動,因為離開雇傭勞動的資本就會成為“無源之水”,走向“枯竭”。由此看出,資本能夠無限增殖的秘密就在于對雇傭勞動的無限剝削當中。
四、《雇傭勞動與資本》中資本批判思想的理論意義
《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對資本的批判從現象層面深入到了生產關系的本質層面,是馬克思早期資本批判理論的升華,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對古典政治經濟學資本理論的超越
古典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然而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性的困擾,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將資本定位在“物質實體”的層面,并認為資本是非歷史性的永恒存在。馬克思在汲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資本理論成果的同時也對其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而實現了對古典政治經濟學資本理論的超越。
第一,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沖破了資本作為“物質實體”的“藩籬”。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將資本僅僅理解為物化的實體,沒有洞察到資本的本質規定。他們關注的是作為“物質實體”的資本,忽略了資本之所謂資本的“靈魂”——歷史性的生產關系。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那里資本是“物質財富”,可以用來生產和交換而獲取利潤。他們對資本的實體化和物質化理解,導致他們顛倒了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認為資本凌駕于雇傭勞動之上。在這一思想基礎上,他們的理論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為資本和資本家在現實社會中的支配地位和絕對統治進行辯護。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對資本作為“物質實體”的理解,就會把生產關系以及其支配的資本所擁有的全部規定性,看作資本本身的內在屬性和規定性,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們不能透徹地認識資本的真實面目而盲目地迷信和崇拜資本。如此一來,資本所體現的歷史性的生產關系的本質就被湮滅在“物化”的表象中,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矛盾關系的實質也就無法被真正地揭示出來。
馬克思沖破了資本作為“物質實體”的“藩籬”,從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出發,將資本理解為歷史性的生產關系。馬克思通過黑人在一定關系下成為黑奴、紡紗機在一定關系下成為資本的例子,指出了如果不從社會關系和歷史發展階段上來理解資本,就無法反映出資本作為生產關系的歷史本質。“對馬克思來說,資本之為資本并不取決于構成資本的‘物質材料’,而取決于形成資本的‘社會關系’。”[5]所以,資本不僅僅是物質實體,而是一種歷史性的生產關系,它反映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兩極相聯的矛盾關系。
第二,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破除了資本“永恒性”的魔咒。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在關于經濟制度的價值判斷方面,認為資本和資本主義制度是合乎理性和歷史永恒性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優越的制度,即使在資本的積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也可以通過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來解決。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從批判封建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落后性開始,論證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代替封建經濟制度的必然性,然后又從促進一般的社會發展的這一積極方面來闡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般規律,從而得出資本是超歷史的永恒存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試圖探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部聯系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由于其階級立場和受歷史發展的局限,因而不能從否定的方面來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更無法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會在自身的發展中走向消亡的境遇。
馬克思駁斥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的資本“永恒性”和“資本主義是人類終結”的論斷,馬克思通過生產關系的歷史本質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僅僅是社會生產關系中的一個環節,而不是最后的“終點”。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無法從否定的方面來論證資本必然走向消亡的局限,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古典政治經濟學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和經濟利益矛盾天真地當作自然規律,因而達到“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沒有自覺到這一點,也沒有實現自我突破,最終只能由馬克思點破迷津。馬克思將資本視為生產關系,而任何生產關系都會經歷從產生走向發展進而走向消亡的歷史過程,那么作為生產關系的資本同樣具有歷史性和暫時性,由此資本“永恒性”的魔咒就被破除了。因此,從對資本的理解程度上,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已經遠遠超越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的資本理論。
(二)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中的關鍵節點
《雇傭勞動與資本》既是對馬克思早期資本批判思想的系統總結,同時也為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因而這一著作在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發展歷程中起著關鍵節點的重要作用。
首先,《雇傭勞動與資本》中的資本批判思想是馬克思早期資本批判理論研究的升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和對私有制的批判而開啟了他的資本批判之路,提出通過共產主義行動來消滅私有財產,結束人的相互異化。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認生產關系是一般社會關系的核心,并分析論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將資本批判思想進一步深化,但是仍然沒有揭露出資本的本質。一直到《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才正面闡發自己的資本批判思想,以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作為邏輯主線,揭示勞動力成為商品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事實;揭示工資的實質,指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貧富差距拉大的根源;揭示出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的本質、以及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兩極相聯的矛盾關系和資本無限增殖的秘密。因此,《雇傭勞動與資本》中對資本本質的揭示是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的資本批判研究中的最高成就。
其次,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聯結是更高層次上的統一。這緣于馬克思對資本的批判已經深入到資本作為生產關系的歷史范疇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當中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這一經濟關系具體表現為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他從社會關系中確立了生產關系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通過對生產關系的歷史本性的分析揭示出資本作為一種歷史性生產關系的真實本質;通過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生產關系的描述展開了對資本的批判,從而揭示出了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矛盾關系。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說明社會經濟關系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過程的做法,不僅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地發展和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使二者的邏輯聯結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統一。
再次,唯物辯證法成為馬克思進行資本批判的核心方法。唯物辯證法包括:兩極相聯的矛盾方法、社會有機體的總體方法、節奏與位置的結構方法和生成與條件的歷史方法,這些方法構成了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方法論體系。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正是運用了唯物辯證法展開了資本批判。他運用兩極相聯的矛盾方法,論述了資本與勞動兩極相聯的矛盾關系,二者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產生,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與斗爭的根源。他運用總體方法從宏觀的角度來考察分析資本與勞動的關系,而不是局限于研究某一個資本家和某一個工人,他還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發展和擴大,資本只會集中在少數的資本家手中,越來越多的人會淪為雇傭勞動者而遭受剝削和壓迫。他運用歷史方法強調在分析事物和現象時要充分意識到它們之所以能夠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并對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矛盾對立作了歷史性的分析。由此唯物辯證法成了馬克思進行資本批判的核心方法。
最后,《雇傭勞動與資本》中的資本批判思想為后來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調。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對工人出賣勞動力的分析、對資本家利潤來源問題的探究、對再生產過程的描述,使得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和資本積累理論等重要理論的雛形已經顯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馬克思的直接研究對象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下的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這也一直是馬克思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以來的一個中心問題。這樣,以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兩極相聯的矛盾關系為核心的資本批判成了馬克思后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中科學邏輯路徑。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進一步批判性地建構了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詳細地論述了作為商品的勞動力轉化為資本,而資本是如何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實現增殖的,揭示出了剩余價值的本質就是價值增殖過程和勞動過程的統一。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二卷的“序言”中也指出,《雇傭勞動與資本》同《哲學的貧困》一樣,已經奠定了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雇傭勞動與資本》所闡述了諸多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要點,也為馬克思后來寫作《資本論》作了不可替代的準備。因此,就馬克思的整體的政治經濟學的歷史進展來看,這部著作可以看作《資本論》的序曲。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理論闡發還不是全面透徹的。馬克思在分析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關系時,雖然使用了工人的“勞動能力”“創造力量”等概念,但是在談到工人為了生存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時,所使用的還是“勞動商品”這一詞語,并沒有明確地區分出“勞動力”概念和“勞動”概念。這也說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工作正在進行中,一直到《資本論》中,馬克思才真正地提出了“勞動力”這一概念。但從馬克思整個的資本批判思想發展歷程上看,這部著作繼承了早期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研究成果,是構建成熟的資本批判思想理論體系的關鍵環節。
五、結語
在當代,資本所展現出來的強勁生命力與它所帶來的諸多困境和嚴重的現代性問題構成一幅極具沖擊力的視覺畫面。資本在創造著資產階級的財富的同時也在助長無產階級的貧困。資本在開拓世界市場打破世界各國隔閡的同時也引起了民族國家的相互競爭與對抗。資本在消滅封建制度的桎梏、舉起自由文明大旗的同時卻將通往自由彼岸的大門牢牢鎖住。資本這一矛盾體總是將所創造的東西與自身相對立卻不能夠自己“解圍”,因而資本最后的結局必將是在自我限制中走向消亡。然而,資本并沒有迅速地走向消亡,時至今日,資本的運動依然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邏輯和主要動力。而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的“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能力與旨趣也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雇傭勞動與資本》作為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關鍵節點。馬克思以“社會關系”的視角去理解和闡釋資本,超越了古典政治經學和黑格爾對資本的“實體”理解。他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將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這些對象性的存在作為社會關系的展現來加以分析和考察,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矛盾運動的內在機制,揭示了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的本質,揭示了資本與雇傭勞動兩極相聯的矛盾關系。進而馬克思闡明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被剝削被奴役的事實,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指出了無產階級尋求解放的革命道路。因此,《雇傭勞動與資本》中的資本批判思想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觀念形態的精神批判活動,它實現了對古典政治經濟學資本理論的超越,成為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環節;作為物質形態的實踐批判活動,它不僅對當時的工人運動起到了理論武裝的作用,同樣對當代剖析和考察資本以及資本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張一兵,周嘉昕.資本:一種歷史性的社會生產關系[J].黨政干部學刊,2008(6):3-5.
[3] 高云涌.社會關系的邏輯:馬克思辯證法的合理形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14.
[4] 包大為.獵奇與消費:消費主義的博物學樣態及其批判路徑[J].學術交流,2021(2).
[5] 白剛,蔡子鴻.資本的張力——從“古典經濟學”到《資本論》[J],理論探討,2015(6):42-45.
〔責任編輯: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