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倩
10月16日-17日,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晨鐘》亮相濰坊大劇院,為第四屆中國歌劇節再添新彩。一代革命先驅的故事以歌劇的形式上演,穿越百年時空點亮信仰之光、敲響覺醒之鐘,為當代人繼續奮斗前行提供驅動力、鋪穩定心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歌劇節舞臺亮相前,10月16日,上海歌劇院還帶著歌劇《晨鐘》來到濰柴動力,為濰柴員工帶來了一場“走進濰柴——上海歌劇院《‘晨鐘’之使命》藝術導賞活動”。活動中,作為主講人并在劇中飾演李大釗的男高音歌唱家于浩磊,為大家介紹了《晨鐘》以及故事背后的真實歷史。此外,上海歌劇院歌唱家也為現場觀眾演繹了劇中多個精彩片段,引得現場掌聲連連。
《晨鐘》由許舒亞作曲,姚遠編劇,熊源偉導演。此前,在多輪演出中,該劇得到了各方的關注與好評。10月16日與17日,在濰坊的兩場演出中,這部由上海歌劇院傾力打造的原創作品,在上海歌劇院院長、鋼琴家、指揮家許忠的執棒下,在韓蓬、于浩磊、徐曉英等上海歌劇院優秀歌唱家們熱血沸騰的演繹下,給濰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夜晚。
“太感動了!音樂好聽、唱詞動人!舞臺也很有特色,藝術家們的功底更不用說,全程高能!”濰坊的觀眾有著北方觀眾特有的熱情,對于《晨鐘》,觀眾們不吝贊美。雄壯的音樂、激昂的唱詞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勇氣,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精神,彰顯其“鐵肩擔道義,碧血鑄豐碑”一心一意為黨和人民事業謀發展,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10月18日,在第四屆中國歌劇節參演劇目上海歌劇院《晨鐘》專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對歌劇《晨鐘》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歌劇節專家組成員、上海歌劇院藝術創作室主任、《歌劇》雜志主編游之主持,文旅部藝術司趙琳宇處長參加了研討會。參會的專家還有: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喬佩娟、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韓萬齋、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王道誠、福建歌舞劇院院長孫礫、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田彥、原上海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藝術總監吳孝明、文藝評論家毛時安。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副院長黃景譽、編劇姚遠和導演熊源偉也來到現場,虛心傾聽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許忠感謝中國歌劇節為上海歌劇院和《晨鐘》劇組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到山東與全國各地積極致力于歌劇事業的同行們相互交流學習,并介紹了《晨鐘》的創作和演出的情況。許忠表示,從題材選擇到歌劇劇本的創作與修改,從人物戲劇形象與音樂形象的設計與統一,從歷史背景到藝術化表達的考證與研究,《晨鐘》前后歷經近5年時間創作,最終成型。許忠說:“作品一定是需要通過時間來積累的,我們通過一次次的排練、演出精心打磨出這部原創作品。《晨鐘》刻畫了偉大的英雄人物李大釗,我們懷著崇敬和感恩的心情進行制作、演出。作品的呈現工作交到了我們身上,我們一定非常努力,把所有創作者的思想用最完美、最有溫度、最有力量的方式呈現給今天的觀眾。”
喬佩娟政委表示,《晨鐘》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在舞臺上的呈現和劇場效果非常好,演出過程中可以看到山東濰坊的觀眾很喜歡這部作品。歌劇《晨鐘》的成功,首先得益于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后觀眾們對李大釗這個人物的關注和敬重。其次,劇中李大釗先生對收復青島起到關鍵作用的情節,與山東觀眾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喬政委稱贊,上海歌劇院對藝術創作嚴謹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是此次演出成功的主要因素。
王道誠老師是第三次觀摩歌劇《晨鐘》。他表示,在表現紅色革命題材方面,《晨鐘》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晨鐘》的舞臺大而不亂、多而不雜,大時代背景的大場面和四合院之類的小場景穿插運用,以對比手法對舞臺進行藝術渲染,體現出戰友情、師生情、同仁情,最后歸結為民族情,展現出上海歌劇院的藝術品格和藝術風格。
許忠對專家團的建議表示了衷心感謝,同時他也表示,上海歌劇院會再接再厲,讓《晨鐘》以更高的3.0版本在全國敲響:“打造一部劇目離不開主創團隊的精誠合作,離不開全體演職人員的共同努力,離不開廣大觀眾的檢驗與認可,也離不開時間的積累。《晨鐘》凝聚著每一個演職人員的心血,未來《晨鐘》還用最有溫度、最有力量的方式謳歌英雄、傳遞精神、弘揚信仰,讓更多觀眾感受到真正的歌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