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沫文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
關于海島旅游這一研究領域,美國曾將海島旅游開發規劃納入聯邦貿易計劃,并專門建立跨部門的島嶼合作管理機構。同樣,韓國、日本都為致力于海島地域生態系統地保護出臺系列法令法規,以保障海島旅游資源地合理開發利用。位于印度洋的馬爾代夫雖人口數量稀少,但近年來旅游業發展迅速,其海島旅游產業發展收益頗豐,并逐漸成為馬爾代夫的三大經濟支柱之一。David B.Weaver 認為海島旅游資源的開發,要從“低密度、重生態、護文化”三方面入手。[1]Loekhart 運用定量分析的手段,研究發展旅游業對本地區居民的影響及居民對周圍生態環境變化的關注程度。[2]如單從旅游資源合理利用出發,其對海島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僅是淺層次的。因而,CLins 認為應加強對海島旅游附屬業建設,如普及風力發電等新型能源工程的建設,以減少能源短缺問題對于海島資源開發的負面影響。[3]
1.海島旅游發展研究。沈勇認為海島旅游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新時代所提倡的自由旅游精華所在。學者楊潔將國外的旅游發展理念融入中國的旅游生態發展中,因地制宜努力開發海島旅游產業。筆者也認為,對具體沿海地域海島資源進行深入分析,能夠更好體現發展海島旅游產業的可行性和可取性。
2.海島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研究。如何去設計旅游(地區)品牌,在這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原則,學者薛坤指出成功的旅游地品牌對旅游者起吸引作用,促使旅游者對旅游地文化價值感認同。[4]劉笑天以舟山群島新區為例,對其海島的特色旅游產品進行了分析,根據RMP 模式針對海島旅游的特殊空間結構進行了優化,努力打造出屬于該地區專屬的品牌特色。[5]張慧對海南省旅游行業中海島旅游紀念品形式分析,總結出一套產品設計、開發、推廣思路,并提出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主題策略。[6]胡夢姚認為開發海南度假旅游產品應從不同的主題出發,以“國際、生態、主題”為開發理念,提出了海南假日旅游產品開發的三種發展戰略,即市場戰略、產品戰略和營銷戰略。[7]
經文獻梳理發現,國外學者傾向從政策層面分析如何開發海島旅游產業及研究海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而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島旅游和其對應的旅游產品上,一方面是對國外研究的借鑒利用,另一方面是通過個案進行實證研究,將著重點落在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忽視旅游者這一重要角色的作用。
以2006 年為例,現整理了遼寧省A 級景區的覆蓋程度。據2012-2017 年遼寧省旅游部門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2015 年全年整個省的旅游收入和人數大幅下降,隨后便開始穩步回升,其中以2017 年最為顯著。

圖1 遼寧旅游景區(點)數量統計圖

圖2 遼寧省旅游數據統計圖
基于2016 年出臺的《“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文件分析,不難發現中國旅游業發展在逐步向發展海島旅游方向延伸,致力于對各地域海島旅游的投資和開發,建設出一批具有地區特色的海島旅游目的地。并且,中國海島旅游是以海上觀光、休閑度假、康養休閑等為主要發展特色的生態旅游。2018年召開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中指出,旅游業已作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在扮演著推動中國經濟向前邁進的功能角色。
單從遼寧省的旅游產業發展來看,其有一定的優勢。海洋旅游產業不斷發展,旅順紅色軍事文化旅游產業輔之宣傳,依靠臨海優勢餐飲業也不斷壯大。但每個產業像是獨立個體,缺乏內在聯系。現階段旅游產品類型僅停留在觀光休閑型的漁業產品上,產品發展不夠系統。另外,海島管理基本照搬照抄各景區管理方式,缺少深入設計規劃,從而遼寧省的海島旅游產品難以打造出本省特色。總的來說,海洋管理相關部門缺乏統一規劃和綜合有效管理,難以實現海島地區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近年來,人們對海島生物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利用給海島生物資源造成嚴重威脅。海島旅游業的發展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在遼寧省旅游市場繁榮的大背景下,客流量增加致使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城市垃圾增多、交通堵塞嚴重,這系列迎面而來的問題都會對周圍海水造成污染并破壞海島地的自然景觀。
隨著人們旅游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旅游者更加傾向精神上地享受。而現階段的遼寧省海島旅游產品結構過于單一,這無法實現對該地域提倡地以長遠視角發展海島旅游的理念設想。因而,對該產業及相關旅游產品的轉型優化迫在眉睫。
大連市水產品資源豐富,盛產海產品。海島區漁家文化與豐富漁村資源相結合,使得大連市的休閑漁業開發擁有絕佳優勢。現認為,通過增加旅游者體驗促進海島資源的轉型升級,如以生態魚鄉風情烘托,加強金石灘、星海灣等景區開發和相關地民宿業的融合,打造出大連的漁鄉品牌文化。
大連市旅游相關部門應以高標準、高品質為原則建設漁港基礎設施,打造一種文化與自然交融的休閑旅游綜合體,以響應新時代下的文旅融合思想。將游客對海的向往的心理需要作為出發點,滿足游客個性化的需求,結合漁俗文化型的海島旅游,在此基礎上設計體驗活動。這不僅可以使大連成為居民旅游享樂的首選城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鄰近國家的旅游者前來感受具有東北特色的漁俗性質的旅游文化。
以遼寧省各島嶼自然景觀、水域風光為依托,設計具有東北特色的海島旅游體驗。做到在享受美景的同時,又有情感上的升華。作為中國海岸線北端起點的丹東市,其江河眾多,主要依托境內鴨綠江、玉龍湖、大鹿島等景點,與沈陽、大連構成了遼寧旅游的“金三角”。必須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型旅游,加強旅游設施地建設。同時也要開展培訓活動,去引導旅游經營者掌握相關服務技能,設計出富有異國風情的精品旅游線路,為旅游者打造出“非慣常性”和“非日常性”的旅游體驗。
同時,丹東內部人口以滿族人居多。在不打破當地文化空間的情況下,將滿族文化與民俗體驗活動相結合,講解當地特色生活習俗緣由,從而激發旅客體驗興致,打造與眾不同的體驗型平臺去感知民俗風情,使得旅游者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動本地居民不斷接受外來事物。可以舉辦季節性的丹東垂釣節以吸引旅游者目光。也可以積極承辦各種項目,如馬拉松、游艇等環島旅游活動項目,以提升丹東市在全遼寧省的知名度。
在營口市已有的御景山溫泉療養的基礎上,推出以中醫保健、溫泉養生為主的溫泉產業建設,將溫泉旅游資源與營口的中醫藥文化相融合。以康養旅游項目為旅游產品轉型的方向,向旅游市場推廣中醫藥溫泉保健旅游新模式。應借助溫泉養生,打造中醫藥文化,聘請國內外知名中醫方面的學者、專家定期坐診。這不僅可以突出中醫藥溫泉養生理念,還可以將醫藥業作為發展營口市海島旅游業的附屬產業之一,打造出高端、康復型的醫療旅游品牌。
旅游是以文化為載體,因而要大力將旅游功能引入旅順口景區地發展過程中去。處于旅順新市街的太陽溝文化景區,其歷史文物建筑保存的較為完好。隨著個性化旅游時代的到來,人們更加注重旅游過程中的參與性。作為國內首個潛艇巡航體驗館的旅順潛艇博物館,自2002 年籌建以來致力于不同形式主題展的開展,來吸引旅游者的參與性體驗。
“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位于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段的旅順口,有舉世聞名天然不凍港之稱。在發展海濱浴場的同時,建設軍旅氣息濃厚的景區景點,讓人們在體驗軍旅紅的同時,感受到海洋藍的魅力。這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大眾主題旅游模式,沒有特定人群也沒有特定目的。構建獨特的體驗主題同時要提升體驗的品牌形象,應大力建設臨海軍旅、濱海歷史等附屬于文化旅游產業的海島旅游業,與此同時更要注重海洋活動及海洋養殖業的開發。
現對大連、丹東、營口等內部海島旅游資源進行分析,指出具體的海島旅游產品轉型升級方向。這既能為遼寧省選擇何種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提供借鑒依據,以保證盡可能地減少資源、資金的浪費,又能基于慢生活、深體驗的旅客感知理念,提升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幸福感。對于遼寧省地域經濟地發展起到現實意義上的推動作用。
海島不僅是遼寧省土地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可作為連接周邊海洋資源與內部環境的一個特殊復合區。遼寧省應合理利用自身豐厚的海島資源優勢,不斷優化各市縣的旅游資源產品,促使各旅游產業產品的有效整合,從而促進省內海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打造專屬遼寧特色產品品牌的同時,使其在同種海島旅游產業比較競爭優勢中,躋身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