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慧
(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這兩個根本性問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是中職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路徑。作為相對小眾的專業,食品、藥品專業在課程設置、就業路徑、產學結合上存在以下問題。
中職食品、藥品專業開設的課程,如食品工藝學、食品化學、食品分析與檢驗、藥物學基礎等,與高職開設的幾乎一致,課程設置存在較多重復。在課程內容方面也存在重復,例如食品質量管理、食品微生物、食品營養學都涉及食品毒理學,容易出現缺乏層次感、區分度模糊等現象。課程不能形成排列有序、完整遞進、具有層次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厘清學習思路、把握知識脈絡,被動接受一些散亂的知識點,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也會大大降低。
中職食品、藥品專業屬于小眾專業,由于學歷較低,學生基本去不了食品檢驗檢疫機構,大多只能進入食品、藥品企業,從事食品、藥品檢驗工作。分析學生的就業影響因素,主要是專業技能不足、學習能力不足。
在對食品、藥品專業畢業生的調查中,表示對當前專業課程設置“不滿意,很多東西與現實脫節”的人多達67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5.83%,甚至有12.6%的學生認為“在學校學到的絕大多數東西,在踏入社會后基本無用,接受的能力訓練也遠遠不夠”。
2019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要求穩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1]。“1”為學歷證書,“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下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1”是食品、藥品專業畢業證,“X”是農產品食品檢驗證、注冊營養師證書、藥品購銷員證書、內審員證書等。
“藥食同源”,食品和藥品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相融的。食藥復合型人才是指通過一定的教育模式培養出具有豐富的食品、藥品理論知識,基本掌握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富有跨學科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2]。
針對食品、藥品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依托“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可以有效增設貼近產業、實用性強、與食藥相關的課程;拓寬就業面,拓展學生創新創業本領;產學一體,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3.2.1 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需要《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要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拓展就業創業本領[3-4]。開展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圍繞食品、藥品專業從業者綜合職業素養,在學生獲得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為取得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創造條件。
3.2.2 是“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產業跨界融合的需要 在大健康理念下,食藥養生保健等類似新型的產業蓬勃發展,具備藥品和食品專業背景的人才是市場上的“香饃饃”,培養食藥復合型人才可以幫助學生拓寬創新創業渠道。
3.2.3 是“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當代社會對技能人才提出了“復合型、高素質”的新要求,例如要求具備職業能力、發展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開展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強化跨部門協作和聯動,食品與藥品專業的理念統一、課程融通、技能銜接,是產業進步發展的具體體現,是“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具有深刻的價值和意義。

圖1 雙元培養模式
在“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推動下,借助資格考試(農產品食品檢驗師、注冊營養師、藥品購銷員、內審員)作為考核方式,培養食藥復合型人才,堅持雙元人才培養模式:(1)課程設計雙元,即堅持專業課程與選修課程并舉,堅持食品檢驗、藥品銷售、管理學等課程相結合;(2)能力培養雙元,即堅持專業能力與復合能力培養并重,著重培養學生食品檢驗能力,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個人特點,結合實際工作需要,選擇性地培養中藥識別、藥品銷售、營養保健等能力;(3)培養方式雙元,即堅持學校學習與行業實踐并行,鼓勵學生掌握多種技能,以拓寬知識面和就業渠道,努力取得食品檢驗員證書、內審員證書等。

圖2 “教—學—研—評”四驅培養模式
4.2.1 四驅培養模式之一:教(1)優化專業核心課程,精簡重復教學內容 。根據“1+X”證書制度培養原則,實施寬口徑人才培養。傳統的食品、藥品專業課程中常常存在課程交叉重復,因此整合優化課程設置,設置食品微生物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化學、食品工藝學、食品質量管理、食品生物化學等9門專業主干課。(2)拓寬課程教學口徑,新增“藥—管”課程。以就業為導向,新增新興的優勢課程,在原課程基礎上,增加“藥—管”融合的選修課程,主要有藥品質量管理、藥品營銷學、企業管理、西餐文化與禮儀課程。邀請藥品、食品專業教師自主學習后,在課程教學中進行雙向融合教學,例如,在企業管理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突出食品企業管理特色;在食品微生物學教學中,啟發學生微生物對食品生產造成的現實影響,具體課程設置見表1。(3)編制選修課程教材,完善教學資源整合。根據“1+X”證書制度要求,校企共同編制校本教材,一方面取消一些實用性不強,不適應食品、藥品專業現狀的教材;另一方面開發適應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材,特別是要改革優化傳統的記分方式、評價方式和學分積累方式,開發適應崗位育人需求的專業教學內容,實現產學一體化。

表1 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部分課程設置
4.2.2 四驅培養模式之二:學(1)線上線下,提升學習便利性。線上線下聯動學習,在信息收集、學習效率、學習考核中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①通過線上網絡信息和線下實地走進食品企業、藥企、藥店等,了解行業的前沿資訊,幫助學生更好地擇業。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合理安排課程時間。由于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課程量增加,全部依靠線下課堂教學課時明顯不夠,因此對有些簡單的內容采用線上學習。③線上線下聯動考核。云平臺、虛擬實驗等信息化手段的完善,可以幫助教師實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測。(2)校內校外,教學與實際“零距離”。充分利用校內教學和科研平臺資源,做好校內理論知識學習,開展食品檢驗試驗、中藥識別、食品工藝學實驗等,同時充分利用好校內實訓基地——“瑪麗蓮”食品實訓基地,開展實訓教學;在校外,通過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如與嘉興德馨飲品公司、浙江五芳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雅培(嘉興)營養品有限公司、嘉興齊福堂參茸有限公司共建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深入社會,參觀、見習和頂崗實習,從而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科研能力、適應能力。
4.2.3 四驅培養路徑之三:研(1)打造“X”證書師資隊伍。“1+X”證書制度下需要打造一支能夠準確把握先進職教理念、深入研究專業技能等級標準、理論功底深厚、實踐技能強、能夠做好教學整體設計,滿足“X”證書制度培養需求的教學團隊。首先,加強專業帶頭人“1+X”證書制度的學習,并帶領教學團隊進行職業資格標準的分解、研究,以利于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其次,加強專業骨干教師的培養,通過職業技能標準培訓、企業生產鍛煉等,提高骨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另外,通過引進行業企業技能大師等途徑,優化師資結構,全面提升教學團隊的專業技能。(2)爭做“研究型”智慧學者。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方法,堅持終身學習,實現“教師-師傅”互通,進一步促進“校園文化-企業文化”融合、“學生-學徒”轉化,激活人才培養。暑期是教師寶貴的充電時光,教師可以利用暑期時間掛職鍛煉,去食品、藥品企業一線學習目前廣泛運用的食品檢驗方法,查漏補缺,增加新知。從親身實踐歸納總結,研究更高效的教學方法。
4.2.4 四驅培養路徑之四:評(1)以證書通過情況為標準。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校內教學評價,主要通過期末考試、操作考試等,獲得畢業證書;另一方面是校外的社會評價,可以用是否通過“X”職業證書來考核,根據學生的個性、就業需要選擇不同的證書。(2)以學生就業形勢為標準。定期連續對食品、藥品專業畢業生進行跟蹤隨訪,調研學生畢業后的情況,主要是專業對口率、工資水平、收入漲幅、跳槽換行、工作幸福感和滿意率等,了解“1+X”證書制度對學生就業的影響、社會對食藥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對學生自我成長的影響。
PDCA循環法是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程序,P(Plan)、D(Do)、C(Check)、A(Action)分別表示計劃、實施、檢查、處理[5]。此原理應用到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上,就是以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為中心,按照既定的人才培養計劃去執行,再檢查其效果,總結成功經驗,改進不足,把前一個循環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轉到下一個PDCA循環中解決。從而使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更科學、更高效。第一階段計劃(P):首先對120名3屆食品、藥品專業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在市場需求基礎上,結合“1+X”證書制度要求,制訂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優化原來的課程體系、教學質量標準和評價方法。第二階段實施(D):融合了藥學、管理等新內容的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正在實施中,學生可以選修藥學、管理學課程,參與中藥識別、質量管理、實訓模擬銷售等。第三階段檢查(C):對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實施結果與預期目標相比較,進行質量檢查、監督和調控,了解效果,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第四階段處理(A):對食藥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培養的學生進行追蹤調查,進行成果反饋,再次征求相關用人單位意見,進行市場需求分析,將意見和建議反饋到教學計劃和培養模式中,對存在的問題匯總、分析,并轉入下一級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