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10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理念目標;隨后,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要求各個地區認真落實相關規劃,爭取在2050 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達到農村農業強、景觀美、村民富的目標[1]。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迎來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此時應迎難而上,跟隨時代發展步伐,開創農業經濟發展新局面。鑒于此,本文圍繞“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對策”進行分析研究,希望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一)促進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內驅力,推動了先進科學技術及設備在農業經濟工作中的應用,使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的推廣得到有效推進,并全面提升了農業生產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有利于加快農業經濟的機械化、現代化發展進程。在這一戰略背景下,應該充分把握機遇,有效整合農業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現代化農業機械與科技,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更新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遵循“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基本原則,構建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農村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環境,各地區探索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此過程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持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很大程度的優化及發展,工業化管理理念被引進農業經濟中,品牌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智慧農業等特色高效農業模式逐步被推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三)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推廣。在鄉村振興理念指導下,各個地區開始重視現代化農業建設,將一些新型的理念、工藝、技術被引進農業生產中,在自動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智慧農業、大數據農業得以發展,隨著新型農作物品種、新型病蟲害防治方法的引入,農業生產效益得以優化,農業經濟可實現快速轉型,進入全新發展局面。
(一)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相較而言,我國農業生產模式相較落后,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上,與俄羅斯、美國等發達國家具有較大差距,這些國家農業經濟發達,農業生產規模較大,基本上實現了精細化農耕與機械化生產,生產效益可觀。而在我國,農業生產規模相對較小,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在生產中的應用相對較少,一部分原因是我國農業仍然停留在小農經濟發展階段,規模不大,農業機械前期投入高,但受限于生產規模與地理環境,效益不佳,沒有必要應用;另一部分原因是農業機械推廣工作者自身業務素質不高,責任意識不夠強烈,制約了農業機械的推廣與應用,阻礙了農業經濟的機械化建設進程[2]。
(二)農業產業結構仍需調整優化。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整合創造了良好環境,有效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但是從目前來看,各個地區在這方面的進步仍不樂觀,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滯后的現象普遍存在,與預期情況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地區農業發展背景不一,各個地區需要在國家整體指導下,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情況去探索出合適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大部分地區都未能做到這一點,一味模仿借鑒,反而失去了當地特色,阻礙了當地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無法取得理想效果。
(三)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有待加強推廣。當前,我國基層農業科研及推廣力量薄弱,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嚴重脫節,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沒有及時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一些農業新技術、新工藝沒有及時落實到農業發展中,阻礙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民是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系統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缺乏的狀況下,因農民的文化水平偏低,沒有機會學習及接觸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及工藝,一味沿用傳統生產器具,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管理模式落后,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無法實現增效創收的目標。
(一)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現代化建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機械設備的使用廣泛,值得注意的是機械設備作業效率高,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比如說在水稻種植生產中,利用機械設備,可以實現插秧、收割、烘干等程序的機械化作業,高效高質量,能夠有效減少人工作業成本,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個地區應該根據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農業機械推廣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機械推行機制,推動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的建立,建立健全農業現代機械推廣服務機制,做好下鄉宣傳工作,讓廣大農民朋友認識到農業機械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學習掌握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應用、維護保養知識,從主觀上為農業機械推廣創造有利條件,同時給予各類農業機械一定的采購補貼,減輕農業經濟在機械化建設中的投資成本,從客觀上為農業機械推廣提供資金支持。以湖南省為例,該省為重點急需機具,比如高速插秧機、有序拋秧機以及水稻烘干機等,根據中央財政補貼的30%進行累加補貼;并提供機具二維碼、手機APP、物聯網等渠道,用在辦理購置補貼方面,使購置補貼實施進度得到有效加快;同時,可以在各地篩選出符合條件的農業經營主體,包括現代農機合作社以及農機大戶等;此外,如果需購置農業機械,則可以給予市場報價利率50%的貸款貼息、年化率1.5%的擔保費補貼,以此保證農業機械推廣得到國家相關部門政策的有力扶持[3]。
(二)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各個地區應該把握住機遇,立足于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朝著農業產業創新發展的目標前景,培養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新業態,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地區應該增加農業建設成本投入,在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完善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化農業生產工藝及技術的應用,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水平。農村生態資源豐富,別具特色,政府應該大力扶持當地龍頭企業,優化整合農業資源,在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體化產業模式進行構建的基礎上,使農業企業發展得到有效保障。與此同時,通過當地農業產業文化建設各種的強化,使農產品文化特色得到有效體現,進而使產品價值得到有效體現,助力農業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提升。當然,為了使當地農業組織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比如說農民合作社,大力培養農民合作社中的核心成員,發揮其帶頭作用,讓其融入人民群眾,宣傳普及現代化農業生產知識,提升農民隊伍的綜合素質,推廣優質農作物新品種,宣傳低價、易掌握的農業先進科技,促進現代化科技的推廣應用。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生產模式,利用直播模式促進農產品銷售,以秭歸縣為例,秭歸縣縣委書記盧輝走進直播間,為郭家壩鎮煙燈堡村臍橙示范園帶貨直播,成功銷售秭歸臍橙4.6 萬公斤,銷售額達46 萬元,2019 年4 月,秭歸縣以“觸網直播”的方式成功摘除貧困縣的帽子,慢慢走向發家致富的道路[4]。
(三)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新工藝。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策略。我國農業資源豐富,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農產品,在新時代下,我們不僅要做農產品的供應商,還應該做農產品品牌的開拓者,引進現代化生產工藝,提升農產品價值,實現鄉村經濟復興。以云南咖啡為例,云南盛產咖啡,雀巢、星巴克等國際著名咖啡品牌在云南都有生產基地,而當我國咖啡市場消費規模突破700 億大關之際,40 萬云南咖農徘徊于咖啡產業鏈的邊緣,掙扎求生,國內很多人都不知道云南種植咖啡,中國咖啡豆品牌籍籍無名,在這一形勢下,云南通過“雙重發酵處理種植法”的應用,在2019-2020 年產季推出全紅果熟成法,改變了傳統的咖啡種植處理方法,使從種植到營養、從采摘到處理的精品化控制得到有效實現,進一步使云南咖啡豆的價值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咖啡豆產量得到有效提升,轉變了云南咖啡豆種植生態,把握住了市場上的話語權和主動權[5]。農業新技術新科技的推廣應用,拔高了農業經濟在市場上的地位,讓生產者更具有話語權,獲得更高的收益。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基于農業生產需求,選擇合適的農業新型技術與工藝手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改變農民生產理念,讓其更好地 掌握農業生產新技術與新工藝,應用于生產實踐中,打造出精品農產品,以提升產品價值的方式實現效益創收。
綜上所述,村莊是兼具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功能多樣,與城鎮共生共存。為了實現鄉村振興這一戰略目標,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能夠推動新農村建設,改善鄉村面貌,提升農村經濟水平,優化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縮小城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個地區應該充分把握這一戰略所帶來的發展契機,將現代化科學技術、科研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及手工藝品生產中,優化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發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現代化產業,推動農業經濟穩步、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