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泉州市經濟結構來看,民營企業占很大比重,因此民營企業經濟較為發達,其中流動人口在就業時,他們職業普遍集中在生產或者運輸等領域[1],同時還涉及一定服務業或商業,而這些行業大多都是小微企業,有的企業出于對利益層面的考慮,不愿意為就業崗位中的流動人員繳納一定養老保險,造成參保率不高。與此同時,來泉州進行務工的流動人口,他們往往文化水平偏低,并且沒有較高的維權意識,因此他們在企業中經常處在比較弱勢地位中。例如,一些之前已經繳納過養老保險的企業勞動者也不能直接申請繳納,使得他們不能享有養老保險待遇。另外,當前泉州在養老保險方面的待遇給付相對較低,不能起到保障作用,比如,與江西或者四川地區流動人口相比,他們在泉州參加的有關養老保險一般會比戶籍所在地享有相對較高的待遇,但如果和本地居民相比,他們領取的金額就比較少,致使流動人口以及本市人口產生較大差距,影響了社會保障制度作用發揮,不能起到平衡地區發展這一目的。
流動人口要想在泉州辦理養老保險方面的異地轉移手續,需要經歷以下環節:其一,領取參保繳費憑證。對于流動人口來說,他們在辦理手續時,需要在之前的社會保險有關辦理機構來領取屬于本人的參保繳費憑證,一方面該憑證包含一定個人信息,比如,參與保險的起始時間以及賬號存額等,以此便于泉州養老保險工作人員掌握流動人口基本信息[2]。其二,辦理轉移手續。當流動人口領取完憑證后,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對有關機構提出申請,讓養老保險實現轉移,接著向所在企業以及單位提出有關續接社保要求,最后由辦理單位進行統一辦理。其三,處理資金轉移。當提交完相關手續或者憑證后,還需要向個人賬戶存儲一定資金,便于工作人員后續扣除養老保險費用。由此可見,轉移流程不但繁瑣,同時在轉移接續時,還會遇到操作不規范相關現象,致使處理異地養老保險相對困難,增加了泉州市整體養老壓力。
上文也提到過,泉州民營經濟較為活躍,因此國企數量比較少,一些私人小微企業在建設初期時,往往把重心放在對于企業推廣上,通過降低運營成本達到增加企業收益目的[3]。在這個過程中,經常忽視養老保險,既沒有形成健全的養老保障規程,同時也缺少對養老保險問題的有效關注。近幾年,有更多流動人員紛紛加入中小企業,如果企業不能依據統一管理方式處理養老保險等有關問題,不僅影響重大政府法規實施,還會使得社會養老保險出現缺位,不能起到保障效果。另外,從企業用工管理情況看,存在某些不規范,造成流動人口保險面臨著保障缺位。例如,有的企業采用議工議價或者口頭協議這種方式,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不僅讓流動人口利益無法實現保障,還降低了參保率,不能在流動人口得到有效覆蓋。
從社會養老保險情況來看,政府也起到很大作用,如果政府出現監管不足,將會降低養老保險效用。首先,參保流程操作出現失范。從現階段泉州參保流程來看,很多都不夠完善,例如,異地轉移手續過于繁雜[4],不但需要流動人員獲取憑證,還要進行電話咨詢,提出相應的轉移申請以及資金轉移等。雖然有了上述提到的必經流程,但也有很多異地轉移辦理不成功的例子。當前流動人口在對異地轉移進行辦理時,泉州市有關部門設置了一定限制政策,例如,工作年限需要達到一定標準、轉移年齡最高上限等,面對這些限制政策,一方面出現轉移手續比較復雜,另一方面也致使一部分流動人口不能成功辦理手續,導致他們養老保險續接相對困難。其次,不同城市對于養老保險有著不同的規定,其中泉州養老保險需要由經辦機構對各個流動人員予以登記,并建立個人信息檔案,便于日后養老保險待遇的有效支付。但各地區操作方法以及養老待遇不同,使得參保人信息或者繳費面臨很大不同,有的流動人口曾經在戶籍地已經交過養老保險,但他們在泉州卻無法續交,而一些新繳納過的職工,由于地區管理松散,造成記錄出現錯誤,影響了他們正常繳納養老保險。
社會養老保險對于民眾生活水平有著較大影響,所以,應該實施互惠治理方式,增強流動人口參保意愿,使其參與到養老保障活動中[5]。因此,為了讓流動人口可以在主觀意愿方面得到改善,必須強化政策宣傳,例如,借助電視或者網站等相關宣傳手段,實施養老保險宣傳,這樣通過宣傳不但能健全居民對養老保險有關政策的解釋,讓其了解參保登記以及繳費檔次等一些基本知識,而且能深化對等級標準的詳細講解,從而解答居民關注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而引導其參與保險。在此期間,還應加強對典型的有效宣傳,由于城市養老保險始終走在前列,并且城市居民對于養老保險認識程度更深,要遠超過農村居民,所以,應該借助典型來傳授經驗,一方面能使城鄉居民實現對養老保險的深刻認識,另一方面能對宣傳氛圍予以良好營造,強化居民參保以及繳費意識,推動城鄉居民進行積極投保,提高參保熱情。另外,還應發揮社區優勢,由于社區屬于流動人口居住最為基本單位,同時也是政府機構對流動人口進行引導的主要現場。因此,應借助社區資源以及優勢,讓養老保障資源可以在社區得到利用,這樣既能對流動人口數據予以科學整合,還能增強養老保險整體覆蓋率。
從泉州流動人口就業情況看,中小企業現已占據90%左右,但這些中小企業沒有較高保險投保率,往往低于事業單位或者一些國有企業,但這也恰恰凸顯了改善小企業投保的作用,只有做好中小企業相關養老保險工作,才能讓流動人口的生活得到保障。首先,對泉州中小企業來說,應該增強他們參保積極性,也就需要為其創造相對良好的政策環境,并鼓勵其創新,這樣既能讓中小企業擁有較高的競爭力,還能促進其企業目標得到實現[6],進而推行相關經營理念,形成品牌效應。在這個過程中,泉州政府要以市場建設為基礎,推行各類政策,并通過統一標準對各大國有企業乃至中小企業實施規范管理,一方面能對中小企業給予政策方面引導,讓其專業化分工,確保購貨以及銷售更為專業化,改善經營效率;另一方面企業在確定今后發展規劃后,需要對市場目標予以明確,例如,了解流動人口真實的人力資源情況,并對其予以嚴格核算,推動企業進行良性發展。此外,為了讓企業保險保障得到提高,應該以成本支出為著手點,只有讓企業運營成本明顯降低后,才能給流動人口帶來社會養老保障。如今科技發展,也為電子商務帶來便利條件,如果中小企業能夠采用電子商務這一發展模式,不但能減少租金以及人力成本,還會使降低庫存,以此讓企業利益得到增加。所以,泉州政府需要出臺相關的管理政策,讓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實施營銷,讓其更為關注員工社會保障,提高員工養老方面的權益。
以往流動人口辦理流程較為繁瑣,因此在新時期,應該優化相關服務流程。首先,可以排除一些參保妨礙條件。之前流動人口在進行參保時,他們經常受一些條件約束,影響了參保率,所以,應該從有關法律內容出發,對其完善,從而讓社會養老保險可以得到公平性發展。在此期間,泉州勞務部門或者相關法律部門,可以依據泉州養老保險情況提出相應的指導性意見,這樣既能促進養老保險有關制度更為完善,還能使其向綠色化發展,從而打破異地轉移面臨的壁壘政策。其次,還應該強化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建設,并為其提供比較合理的思路,例如,對于那些妨礙性的制度,可以直接取締,不但能讓流動人口對其產生較高認可度,還能增強養老保險制度本身公信力,讓養老保險制度得到高效實施。之前養老保險這項事業通常是由國家進行支持,但在新時期,養老保險事業逐步進入由政府進行主導以及企業進行促進這一聯合發展時期,所以,行政部門需要順勢而為,優化服務流程[7]。
如今社會開始進入老年化社會,其中泉州老齡化也愈加嚴重,正在逐步增長,在此期間,流動人口進行跨地區流動,不但引起了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視,同時養老保險服務也受到熱議,尤其在泉州這一流動人口很高的城市,必須處理好養老保險以及流動人口關系,讓農民需求以及權益得到滿足,這樣才能促進泉州發展,改善泉州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