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目前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支付方式正在逐漸的被小批量、大批次快速發貨的訂單需求取代,在跨境電商增速如此迅速的情況下,與此同時也推動了各國的貿易往來,促進了買方賣方之間跨境支付的發展。以往傳統的結算方式,例如 L/C、T/T、D/P 等,由于結算手續繁瑣,運轉周期比較長,已經達不到客戶進行線上電子快捷支付的要求。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崛起背景下的跨境電子商務加快發展跨境交易量的國際條例的通過,催生了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平臺開始專注于跨境貿易發展。現階段,跨境電子支付方式主要可以概括為兩種模式,其一為跨境收匯,其二為跨境購匯,具體介紹如下:
(一)跨境收匯結算相關研究。就現有的跨境收匯而言,總體可以細分為以下三類模式:
1.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的支持。近幾年,我國跨境電商業務發展速度較快,其規模水平持續擴展,傳統的支付方式已不能滿足需求,所以發展了一批新的第三方付款方式。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發展跨境電商,并且開始采用第三方支付平臺來進行交易。此類交易模式是以第三方支付為載體,進而推進外貿交易活動的順利開展。可從兩方面對此模式內涵加以界定:其一,以電商平臺作為渠道,促使整體交易目標的實現;其二,以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路徑,對所在地不在本國卻持有國內卡的企業提供境外支付服務。
2.匯款。匯款作為主要的跨境收匯結算方式,它能幫助跨境企業在境內外分公司之間實現資金轉移,不論是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還是分公司與分公司之間,同樣資金都可以順利地轉移到國內銀行,由企業統一結算外匯交易,然后向國內供應商付款。
3.人民幣跨境結算。在中央銀行規定范圍內,商業銀行為進出口的跨境企業提供的使用人民幣的國際結算方式就叫做人民幣跨境結算,它是商業銀行通過人民幣跨境交易平臺實現的一種用于境內外企業和個人進行跨境交易的在線交易模式,可進行實時支付。人民幣交易具有交易成功率高、交易方便、流動性強等優點,可以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人民幣交易提供支撐。全部在線完成,操作簡單,支付時間短。有些可以進行實時轉賬、跨境轉賬、快速轉賬等等。
(二)跨境購匯結算方式
1.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服務主要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的國際交易平臺進行交易,一種是通過代理人購買外匯;另一種是消費者更多地由第三方支付機構購買外匯并完成交易。
2.境外電商平臺。由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國外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正在加快步伐,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在中國是有前景的,所以一些國外的電子商務平臺可以直接進行人民幣交易和跨境支付。
近幾年,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速度較快,隨著規模的不斷增大,對國際結算業務的形態及特征影響也是深遠的,在給予更多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風險,例如:
(一)商業信用風險。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推動較為顯著,特別是進出口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雙方都使用信用憑證,因為信用憑證是銀行信用,只要賣方提供給銀行的單據,保證“單單相符,單證一致”的原則,銀行就會把貨款支付給賣家,這樣就能不完全依賴于買賣雙方的信用,T/T 交易方式雖然資金周轉速度快,但是電匯的費用相比之下較高,而且屬于商業信用,進出口雙方都將面臨非常大的信用憑證風險,如果采用預付制,進口商將承擔賣方不發貨的風險,如果采用貨款兌付制,出口商將在一定程度上承擔拒絕付款的風險。交易能否順利達成,完全取決于買方和賣方的商業信用,這種結算交易也承擔更大的商業信用風險。
(二)第三方支付平臺運營風險的研究。跨境電商發展水平與第三方支付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第三方支付服務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是行業標準體系還有待完善。一是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的建立標準相對較低,行業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二是第三方支付平臺開發不均勻,其運營和完整性存在較大風險。部分在跨境電子商務網站上沒能給用戶強有力的保障,比如,客戶完成支付后,如果供貨商處于未發貨的狀態下,客戶是無法獲取相應的物流數據,可能會給客戶帶來一定損失。
(三)線上用戶面臨的技術風險。跨境電子商務國際結算的背景,主要是在網上完成支付操作,在整個交易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因素較多,例如個人隱私信息暴露風險、支付安全風險等,還有可能有病毒入侵等問題,會給客戶帶來的損失,這些風險都需要加強防范。
(四)欺詐風險。國際貿易本身就存在一定欺詐風險,跨境支付交易又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這都使跨境電商在國際結算時的欺詐風險加大,如今線上支付非常簡單快捷,欺詐事件也有可能發生,一方面是用戶在一些支付平臺沒有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則是用戶沒有對交易背景的真偽性進行分析判斷。因跨境支付的時效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交易雙方要對資金收付的安全性進行嚴格把關。
(一)重視信用管理機制,提高用戶網絡安全意識。第三方支付業務的風險管控并不是單一部門的責任,應當整合部門、行業、渠道等諸多資源,共同努力,規避風險,降低損失。第一,根據現行法律法律法規嚴格控制風險;第二,繼續完善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市場準入條件和操作規則;第三,監管部門應當強化監管力度,拓展監管范圍,對跨境電子交易活動的真實性進行全面審查;第四,針對交易糾紛方面,要為用戶的利益安全給予保障。
(二)加強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整體法律意識。電子商務企業的安全不能僅僅依賴于政府和支付平臺的支持,電商企業管理者應當不斷學習本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形成法律遵從意識,遵法守法。另外跨境電商企業還需要對支付平臺有足夠了解,這就需要在經營業務的同時學習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相關內容,降低交易風險。跨境電商業務涉及國家、法律等均有不同,交易雙方可能會面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鑒于此,雙方都應該仔細的去考量,選擇一個比較信任和合適的支付方式,順利達成交易,進而才能促進跨境電商的更多的發展。
(三)加強信用管理,提高企業誠信。在跨境電子商務里,交易平臺可以加強用戶信用等級管理,穩固企業系統運行狀態,最大化降低商業信用風險。其一,交易平臺通過利用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對用戶的關聯信息進行全面收集與評估,進而確定信用等級,針對等級較低的用戶,給予一定條件的限制,從而確保業務風險的有效管控;其二,企業內部完成信用風險數據庫的構建,對客戶信息進行全面錄入并及時更新,定期開展各項風險評估工作。根據顧客的綜合評價結果,選擇商業信用風險較小的結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