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老齡化的不斷加深,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的關注。由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一些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能。農村失能老人作為老年人群中的特殊群體,其身心狀況和生活質量顯著低于大多數老年人,因此進一步了解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期望通過探討農村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對如何有效提高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進行分析。
2014 年調查了7168 位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基于以農村失能老人為研究主體的需要,整理得到 1263個失能老人樣本,包含 444 位男性老人和 819 位女性老人。
因變量為農村失能老人的自評生活滿意度。本文將回答“很好”、“好”定義為“對生活滿意”,將回答“一般”、“不好”“很不好”定義為“對生活不滿意”,從而形成二分滿意度變量。研究結果顯示,農村失能老人的自評生活滿意度為滿意的占60%,不滿意占40%,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在自變量的選擇上,由于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結合以往的研究結果和問卷的問題設置,將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為個人特征、健康水平、照料狀況和醫療保障四個維度。其中,個人特征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家庭收入;健康水平包括失能老人自評健康狀況和是否每年進行常規體檢;照料狀況主要涵蓋是否由子女照料、子女照料時間、照料滿意度;醫療保障主要是指是否有醫療保險、醫療費用主要由誰支付、醫療服務資源是否充足、醫院離家距離四個方面。
本文以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為因變量,對影響農村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個體特征變量、健康水平變量、照料狀況變量和醫療保障變量進行實證分析。由于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為二分變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 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本文將“對生活滿意”定義為“1”,“對生活不滿意”定義為“0”,在回歸模型中,回歸系數如果大于 0,表明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高的可能性大。反之,如果回歸系數小于 0,則說明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低。
在個人特征方面,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年齡和婚姻差異。家庭收入在0.01 水平上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存在顯著影響,家庭收入更高的失能老人對生活滿意的概率比收入低的失能老人提高了1.177 倍。這與預期相符。居住方式的回歸結果顯示,與家人居住的失能老人比獨居和住養老院的失能老人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但這一結果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失能老人更希望和家人一起居住,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養老院的發展,獨居和住養老院的失能老人也擁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在健康水平方面,自評健康狀況在0.01 水平上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影響顯著,自評健康狀況好的失能老人對生活滿意的概率比健康狀況差的失能老人提高了7.008 倍。從研究結果可知,73.03%的失能老人自評健康狀況差,大部分失能老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失能老人的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此外,每年進行常規體檢的失能老人對生活滿意的概率也更高,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45.54%的失能老人未進行每年的常規體檢,應提高健康預防意識,主動參與常規體檢。加入健康狀況變量之后,家庭收入的系數提高,良好的健康狀況與家庭經濟水平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
在照料狀況方面,子女照料在0.1 水平上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由子女照料的失能老人對生活滿意的概率比非子女照料的失能老人提高了1.576 倍。研究結果表明,只有33%的失能老人由子女照料,應重視子女照料在提高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中的作用。子女照料時間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較小。每周子女照料時間平均約2.63 小時,照料時間較短,子女在照料失能老人過程中也承受著來自生活和照料的雙重壓力,原因可能包括子女工作忙、在家時間少、以經濟支持為主等。此外,失能老人的照料滿意度在0.01水平上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對照料滿意的失能老人對生活滿意的概率提高了2.164 倍。失能老人的照料滿意度為39.68%,照料滿意度較低。加入照料狀況后,家庭收入和健康水平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程度都有所下降。
在醫療保障方面,醫療服務資源是否充足在0.05 水平上對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醫療服務資源充足的失能老人對生活滿意的概率比醫療服務資源欠缺的失能老人提高了2.643 倍。參加醫療保險的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有所提高,但影響程度并不顯著。大部分失能老人都參與了醫療保險,因此影響作用的差異小。此外,醫療費用主要由醫療保險承擔、醫院離家距離近對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的正向影響均不顯著。納入醫療保障變量后,家庭收入對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程度由顯著變為不顯著,說明醫療保障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失能老人的經濟負擔;自評健康狀況對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程度上升,是否每年進行常規體檢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由不顯著變為顯著,說明醫療保障對健康狀況和健康行為的影響比較大;是否由子女照料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從顯著變為不顯著,表明參與醫療保障對子女照料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子女照料時間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由不顯著變為顯著,照料滿意度的影響程度上升,表明雖然醫療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失能老人仍需要得到更好更完善的照料。
本文利用2014 年中國老齡健康影響因素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農村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得到以下結論。60%的農村失能老人對生活滿意,不滿意的占40%,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家庭收入對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家庭收入更高的失能老人,其生活滿意度也更高。此外,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受健康狀況影響顯著,健康狀況差對失能老人的身心造成痛苦,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庭經濟水平,降低了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由子女照料且照料滿意度高的失能老人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失能老人得到的子女照料少且照料時間短,照料滿意度較低,失能老人的照料狀況亟需改善。醫療服務資源對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但是否參加醫療保險、醫療費用由誰支付、醫院離家距離對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均不顯著。
由于我國正深刻貫徹落實積極應對老齡化的相關政策,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得到了提高。但還應該繼續加大力度重點解決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狀況問題,提高農村失能老人的生活滿意度。
一是健全養老保障制度,提高農村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應繼續完善各項養老保障制度,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提高失能老人的養老金和生活補貼。做好兜底保障工作,讓失能老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是重視養老服務,建立完善的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體系。子女對失能老人的照料強度較低,傳統的家庭照料與子女照料難以滿足失能老人的需求,需要優化整合家庭、政府、社區以及社會等多方資源,建立完善的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體系。
三是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確保農村失能老人基本醫療有保障。農村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受健康狀況和家庭收入影響顯著。精準識別分類救治、提升醫療報銷水平、加大醫療救助力度、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以及加強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保障失能老人的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