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瓊 李 杰 徐春光 楊立霞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環境科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常涉及數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等知識,具有多學科特征,學生需要不斷地將龐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應用來解決各種環境問題。[1-2]因此,高質量培養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實踐教學至關重要。
目前,社會對素質高、能力強及創新型人才需求越來越旺盛,這就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和應用創新能力,[3-5]形成以行業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適應行業社會技術能力水平和知識能力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呼倫貝爾學院作為一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本科院校,和國內其他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所區別,人才培養模式應具備其自身特點,所以為了迅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構建適合地方本科院校環境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6-8]
呼倫貝爾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辦學定位是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自治區有優勢、國內有影響、國際有一定聲譽,地區和民族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是2008年設置的本科專業,現為呼倫貝爾學院首批應用型轉型發展試點專業之一,培養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及繼續深造的專業人才。
在調查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目前環境科學專業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學生就業方向也是多元化的。多數畢業生選擇從事和專業相關的行業就業,如,環境影響評價、污染治理、環境設備運行維護、環境管理等企業。這些企業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高,希望學生入職后就能獨立承擔工作任務,而環境科學專業由于其學科特點教學偏理論,學生實踐能力短板效應突出,在未來就業中經常失去與專業相關企業擇業上崗的機會。因此,對未來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專業見習、野外實習、生產實習等。關于實驗課程,多數學生按照規范實驗步驟基本能自行操作,但這類實驗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多數實驗課程也設置了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并動手完成相關內容,但數量較少,通常只是停留在教師給出的項目范圍內,應用創新元素融入少,無法讓學生領會一個項目的統籌規劃。專業見習多數情況是學生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實踐性不強。野外實習和生產實習安排時間7-15天左右,由于時間有限,只能對部分課程的重點內容進行實習安排,不能做到全面系統地進行實踐。這樣的實踐教學體系很難達到預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首先,學校對實踐教學經費投入有限,部分儀器設備臺套數不能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個別課程甚至不能滿足開設相關環境類實驗的基本要求。先進儀器設備偏少,一些學科前沿的實驗不能正常開出。目前實驗課程為學生提供的實驗實踐項目,未能很好地涵蓋環境科學專業的所有學科;其次,實踐教學基地多數只停留在有協議的層面,真正能夠深度合作,保證學生各專業課實踐能力培養的基地數量少,實踐環節不能全面得到保證。
邊疆少數民族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薄弱。環境科學作為一門比較新的學科,新進專業課教師多從研究型大學畢業,且許多教師研究生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工作,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對行業企業現狀的深入了解;其中部分教師從相關或者相近專業引入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沒有企事業單位實踐工作經驗,如果沒有外出掛職鍛煉培訓學習的機會,教師實踐技能很難通過理論知識學習來提高,加之教師課務繁重,學歷進修壓力大,造成實踐環節教學效果不理想。
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體現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把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融為一體。根據環境科學專業對環境監測與評價能力、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能力、環境規劃與管理能力以及創新和創業能力的需要,將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合理安排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認真組織教學,合理設計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體系教學內容。
按照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學生畢業需要達到的專業實踐能力按知識體系進行模塊化設置,構建實驗課程、野外實習(生物標本制作)、綜合見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專業創新創業實踐七個實踐環節模塊體系,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著實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實驗課程,包括課內實驗和獨立開設的實驗課;野外實習,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大學第一學年開設的植物學、動物學等課程設置的實習,包括動植物標本制作等;綜合見習,主要是在當地相關環境企業深入參觀,并至少在3個企業頂崗實習3周;生產實習,包括生態環境認知、環境生態學野外調查采樣和統計數據處理實習、環境監測與評價實習、環境污染治理設計實習、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實習等;畢業實習,采用畢業頂崗綜合實習模式;專業創新創業實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研究科學問題,盡可能發揮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自主學習、實驗探索、交流溝通和團結合作等各方面能力。
對于環境科學專業而言多數課程是理論與實踐是緊密相連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要融會貫通。如,環境工程學課程增加更多實驗設計與實驗設施的搭建、各種污染物處理工藝、各個處理單元以及關鍵環保設備的工作原理、工藝流程和模擬運行參數等內容的三維虛擬仿真互動技術,虛擬現實場景,學生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虛擬運行;植物分類學課程理論學習很枯燥,如果在理論授課中直接將植物標本帶到課堂中,更能夠增強學生對植物各構件特征的記憶,以及激發學生對于植物分類知識的學習,而不僅只是在實驗課中觀察標本;環境統計學課程對數學知識儲備欠缺的學生學起來有些困難,如果在理論教學中能夠完全用環境科學不同研究方向的實例進行授課,且在理論教學課堂中就有實操的機會,學生可以使用電腦獨立進行計算,不僅能夠讓學生很清晰的明白各課程之間的銜接,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同時提高實踐能力。
1.生產實習是環境科學專業一次時間較長的實習,是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之一。生產實習采用“教師全程跟蹤式”模式,大三下學期開始,利用校外周邊實訓基地以及部分教師科研項目,并將實習與畢業設計結合,解決企業實踐中的真實課題以及老師的科研問題。利用周六日、節假日或暑假,進行跟蹤實習,學生邊上課邊實習。大三下學期開設的專業主干課有3門,包括環境生態學、環境規劃學及環境影響評價。學生帶著理論課程學習的知識和問題去實習并解決,同時又從實習實踐中發現問題帶回課堂去討論解決,真正的達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生產實習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提升工作崗位適應能力,更加接近行業對于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的要求。
2.畢業實習采用校外實習單位集中“頂崗實習”模式。這是學生在完成三年半理論知識學習及實踐技能培養基礎上,到實際工作崗位進行實習鍛煉的教學方式,頂崗實習時間2-3個月,通常安排在第七學期寒假或第八學期。為保證畢業實習的質量,全程采用校內和校外“雙導師制”,共同負責學生實習安全和過程指導。畢業實習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較長時間的深入實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提供了充分的準備。
3.畢業論文(設計)實行導師制,一人一題。目前,環境科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范圍涵蓋大氣、水體、土壤、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固廢、生態等領域以及相互交叉領域環境問題的研究。教師初擬題目范圍,學生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后,擬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統計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等。通過論文設計撰寫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分析問題、寫作溝通和團隊協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
4.專業創新創業實踐課。呼倫貝爾學院環境科學專業自2019級開始將創新創業實踐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學分管理,主要向學生開設學科前沿、科學研究方法、專業創新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專題課,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專業課程中的實踐環節。本課程由多名教師分模塊共同講授,適時引入與專業課融合的新信息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開發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探究性元素,必要可以帶領學生到真實工作情境中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盡可能依托學校創業孵化平臺、教師科研平臺實現專業創新創業成果轉化。
一模塊一評,一門課一評,改變傳統上的學期末的一次性評價,細化了很多實踐教學評價體系項目,突出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思考意識及技能掌握情況等的考評。
實踐課考核評價體系基本構成:過程性評價(100%)=過程成績(70%)+期末成績(30%)。過程成績包括考勤和紀律、過程參與度、實踐報告。過程參與度評分需實驗教師巡視整個實驗過程,要求每一名學生必須親自完成實踐技能練習,并在實驗最后給出成績。期末成績依照技能題簽方式開展,重點考察學生對實驗和探索性實踐原理的理解以及實驗設計的能力水平。
對于校外有合作意向的優質企事業單位,盡可能與其形成長期深入合作。派相關教師先去掛職鍛煉,深入企業一線,教師將學到的先進技術經驗講授給學生后,再派送學生進入企業。對于校內也要逐年投入建設完善校內實訓基地,特別對于呼倫貝爾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可增加購進三維虛擬仿真互動技術,虛擬現實場景;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模擬實際環境評價工作,完成相關技能操作和文本編制,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水平。
教師以“掛職”的方式到相關企業實踐,更新知識結構,增加實踐經驗,還能把實際案例帶入課堂教學中,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學校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激勵并鼓勵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相關培訓機構進行專業學習和培訓,考取高水平職業資格證書,向“雙師型”教師發展,并將教師掛職時間折合課時核定工作量。“傳幫帶”導師制,讓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采取一對一“傳幫帶”的方式,深入到實踐一線,親自指導,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構建科學合理地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摸索過程,目前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一些問題的不斷解決,環境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將會更加完善,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及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在新時期更好地成長成才,滿足社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