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澤卿 汪子健
(1.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2.通遼市科爾沁實驗高級中學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中國民族樂器二胡始于唐代,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原本叫“嵇琴”和“奚琴”。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促使二胡演奏藝術也迅猛發展起來,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戰馬奔騰》是二胡演奏家陳耀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此樂曲描寫守衛在祖國邊疆草原的騎兵戰士為了保衛祖國,苦練殺敵本領的情景,表現了騎士英勇頑強、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這首樂曲立意清新,富有獨創,運用了獨特的演奏技巧,開創了用二胡音樂演奏軍旅題材樂曲的先例。
本文分析二胡獨奏曲《戰馬奔騰》的創作特點及特殊演奏技巧的解讀和演奏情感表達方式。演奏技巧中主要介紹一些獨特的演奏技巧:拋弓演奏、大擊弓演奏、雙線演奏;情感表達部分結合本曲曲式結構順序進行論述。
《戰馬奔騰》地作者陳耀星,出生于江蘇常熟,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中國音協二胡學會副會長、解放軍藝術學院暨中央民族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陳耀星先生從小隨父親學習二胡、蕭等樂器。1979年,他參加全國第四次文藝匯演時首度演奏二胡樂曲《戰馬奔騰》,并獲得頗高榮譽、廣受贊譽,隨之此曲也成為了二胡演奏中的經典樂曲。
陳耀星于1976年開始創作《戰馬奔騰》。當時作為炮兵文工團的二胡獨奏演員的陳耀星接到了上級指示參加文藝匯演任務。接受任務的陳耀星立即前往內蒙古采風為創作做準備。在內蒙古他看到了騎兵部隊的訓練極為震撼,騎兵勇往直前敢、打必勝的精神,觸發他的創作靈感,一氣呵成創作出《戰馬奔騰》的樂譜。雖然樂譜的創作非常順利,可是在演奏的過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原本想表現的馬蹄聲與練習中的馬蹄聲大不相同,效果很不理想,演奏也一度中斷。但經過不斷地摸索,《戰馬奔騰》最終達到了他的創作要求,二胡名曲《戰馬奔騰》由此誕生。
二胡的演奏弓法很多,拋弓演奏屬于其中之一。拋弓在二胡樂譜的符號為“九”,標在音符的上邊。拋弓時的聲音效果很像馬蹄聲,所以又稱“馬蹄音”。
拋弓,是一種短促的跳音,以推弓或拉弓開頭都可以,一組拋弓的第一弓是一個擊弓。拋弓時發出聲音后手臂小幅度旋轉,當弓子下落時手指微微給弓子加一點力,右手指稍微放松,給弓子很自然彈跳空間。這種演奏就會發出“噠”“噠噠”“噠噠噠”的聲音。第一個“噠”是拋出時發出的聲音,接連的“噠噠”是弓子在琴筒上彈跳的聲音,聲音逐強漸弱。
拋弓在樂曲《戰馬奔騰》中是一個主要的部分,也是一個難點,這里的拋弓是拉弓開始,推弓跳音。在以往的曲目中都是推弓開始,所以也給演奏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演奏此音時,先要熟悉拉弓推弓的順序,不急于加跳音,再把順序牢記于心,同時開始逐漸加跳音,一個音一個音的跳出來,再逐漸加快。

譜例1 《戰馬奔騰》
陳耀星的大擊弓演奏是為了在樂曲《戰馬奔騰》中代替馬蹄聲而創作的,使用弓毛靠緊琴弦,小臂上下擺動,左手1131的指法進行配合,從而使弓毛和琴弦進行摩擦而產生“噠”“咯”的聲音,這就是大擊弓。大擊弓的出現代替了原來用大擊樂來模仿馬蹄的傳統方法。大擊弓的主要演奏形式雖然還是伴奏聲部,但是結合主旋律和大擊弓來表現出馬蹄聲,更具有真實感。大擊弓這一技巧也為后來二胡演奏家的創作帶來許多靈感和新意。大擊弓的難點在于弓毛摩擦琴弦時發出的聲音,手指一定要把弓桿和弓毛頂開才能達到最佳狀態。而且在摩擦時有可能出現別的聲音,比如泛音之類錯的聲音。

譜例2 《戰馬奔騰》
作曲家對新的音色有著極大的需求,二胡是單旋律,這種單旋律卻滿足不了作曲家。因此,一種全新的演奏技巧油然而生,這就是雙線奏法。
樂曲《戰馬奔騰》為了更好地演奏出萬馬奔騰、煙塵四起的場景,左手采用滑弦技巧,右手結合使用雙線奏法演奏出這一場景。雙線奏法是一種比較噪的發音方法,讓弓毛和弓桿同時摩擦在二胡的內弦和外弦發出聲音,使用快弓要注意力度的強弱形成明顯的變化。獨特的音色、鮮明的反差,是雙弦奏法在諸多二胡名作中被予以采用的原因。雙線奏法的發音比較噪,但是《戰馬奔騰》中的雙線奏法部分需要流暢的拉出這一段雙弦音,所以提升了雙線奏法的難度,這里必須準確的掌握節拍。節拍是重中之重,每個節拍開始的第一個音都是一個強音,而后逐漸變弱。

譜例3 《戰馬奔騰》
連頓弓是劉天華在樂曲《光明行》中創作的。但《光明行》中的連頓弓與《戰馬奔騰》中的連頓弓是有所區別的。《光明行》中的連頓弓要求放松,而《戰馬奔騰》中的連頓弓卻是要僵硬,手臂用力,該停的地方必須戛然而止,一定要把“頓”的感覺演奏出來,并且左手用23指按弦也要有“頓”的感覺,這才能讓聽眾更好地感受到馬嘶聲的真實。這里的難點比較多,比如,如何才能把這里的連頓弓拉好,一定要一點一點運弓用勁,用力過猛也不行,太弱沒有馬嘶聲的感覺,一定要把每個音的力量都處理的恰到好處。

譜例4 《戰馬奔騰》
半音階音型模進是小提琴的一種演奏方式。半音階音型模進在《戰馬奔騰》中,主要表現出在戰場上緊張、激動的場景。半音階音型模進使后面的音樂能夠更好地演奏,這一技巧的運用能夠使樂曲更加活靈活現。《戰馬奔騰》把多種技巧成功的柔合在一起,是因為這些技巧的靈活運用能使樂曲更好地展現給觀眾,觀眾也能更深地理解此曲的意義。半音階音型模進也是眾多技巧中比較重要,應用比較廣泛的技巧。半音階音型模進的難點在于音準,有很多半音在琴上很難找準,一定要耐心地把每個音找準在連貫起來演奏,才能展現半音階音型模進的最佳效果。

譜例5 《戰馬奔騰》
這首二胡曲引子部分是1-20小節。剛開始運用的風格是解放軍進行曲風格,第一小節描繪的是解放軍吹響號角,這個號角不是在軍營里吹起的而是在草原上吹起的,在演奏時也給人一種寬廣的感覺,每個音都要有逐漸加強的感覺;2-8小節表達的是騎兵騎上戰馬時威武挺拔、挎槍立馬的場景,這幾個小節一定要拉出強、弱、次強、弱的感覺;9-20小節,給人一種將士從戰場出發的感覺;最后4個小節的馬叫聲好像就是戰士整裝待發,連戰馬都迫不及待的節奏,在演奏時要漸弱給人一種從上到下的感覺。
主部呈示部分是從21-123小節。21-36小節,旋律不是之前的進行曲,應是戰馬奔馳在草原上的壯觀景象。每3個小節出現的十六分音符就像馬兒奔馳在草原上的馬蹄聲;37-50小節和上一樂段的旋律基本一樣,但是更加激昂,好像馬上就要沖到敵人面前一樣。
51-81小節的旋律相比之前慢了一些,就好像在描繪隊伍的壯觀,這里更能體現蒙古族樂曲的風格旋律:悠揚,有較多的附點音符和長音。演奏出戰士的雄姿英發,威嚴不可侵犯的氣勢;82-96小節,運用了一種特殊的演奏技法拋弓,旋律主要描繪戰馬奔騰的場景,用充滿彈性的聲音來形象地描繪出戰馬奔馳在草原上的塵煙滾滾。由弱至強的聲音,細細品味也有一種奔赴戰場的緊張感。
97-112小節,又回到和之前類似的旋律,給人一種心情放松的感覺;113-118小節,用后十六音符又逐漸把情緒推上去,緊張的感覺更加明顯,就像馬上要和敵軍開戰;119-123小節,十六分音符把速度提升,體現騎兵戰士奮力向前沖的場景。
展開部分是124-203小節。124-138小節,運用陳耀星新創作的一種技法大擊弓,模仿馬蹄聲“噠”“咯”的聲音把戰馬飛馳在草原的場景體現的淋漓盡致;139-161小節,用四個十六分音符配兩個八分音符,就像在講述戰場上兩兵相接的場景,在中間部分又用了大切分的節奏來講述將士奮勇殺敵的場面,之后又回到和前面緊張的節奏。這種快慢快的節奏讓人感覺層次分明。
162-176小節,運用小提琴技巧中的半音音階模進再加上十六分音符,這兩個加一起讓人更加緊張,能讓人聯想到戰場上的戰況激烈,由弱至強的力度也能把這一場面很好地展現出來;177-195小節,運用了雙弦奏法,主要體現戰場上的慘烈。戰士勇敢的沖殺著、吶喊著,戰馬也在嘶鳴著;196-203小節,從雙弦奏法又變回大切分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表達戰士的昂揚的斗志。
再現部分是204-223小節。204-211小節力度不再是之前那樣強,節奏也多為小符點和八分音符,表達出了戰況開始變好;212-223小節,情緒又逐漸激昂起來,其中最后四小節突弱漸強的過程把曲子推向高潮,也表達戰士殺敵更加英勇無畏,即將走向勝利的場景。
尾聲部分是224-266小節。225-234小節,是樂曲高潮部分的開始與引子遙相呼應。用大調性的旋律使其變得更加激昂,就像是騎兵戰士戰爭勝利而歸一樣;235-242小節,用三連音來模仿勝利的號角聲,用相同的音來模仿遠處的回聲與呼應;243-248小節,是一段音階模進,一個音一個音的升高;249-254小節,一直重復著兩個音就像是回聲和呼應已經越來越近了;255-266小節,是曲目的結尾,運用了連頓弓仿馬嘶聲,這一特殊技法來寓意戰爭的結束,最后音調逐漸高昂演奏出戰爭的勝利。
本文通過對二胡曲《戰馬奔騰》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的分析,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首音樂作品。這首樂曲運用了多種新的技巧,使二胡在演奏方法上更加豐富多彩,使二胡演奏者清楚地認識到演奏此曲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掌握解決演奏技巧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本文結合本曲曲式結構特點,具體分為五點對本曲的表達情感部分進行論述,使人們更加清楚地理解到每個樂段不同情感,重現了軍旅生活的激動場面,展現了二胡音樂藝術的魅力,對經典二胡名曲有了一個更全新的理解。希望通過對此曲的分析,能夠進一步促進民族器樂的音樂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