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天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長春 130114)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縮寫為CBE,即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一種根據具體的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識和能力來進行課程教學的一種教學體系,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1]。
第一,能力本位教育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即培養應用型人才。第二,在教學方式上,能力本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注重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轉化能力。第三,在教學形式上注重產學結合,即重視企業與學校之間密切的溝通與合作。第四,在師生關系方面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主要承擔引導角色,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第五,在考核方式層面,考核重點從以理論知識為主轉變為以實踐應用為主。
能力本位是與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價值取向相對的,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評價角度,是一種嶄新的分配人力資源的重要原則[2],為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能力本位的影響下,高校會著重加大職業能力分析的力度和比例,其目標針對性更強、實用性更高,并且不同發展方向的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取舍,接受針對性的教學訓練。
應用型本科區別于以學術目的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是一種以培養學生應用技術為教學定位的一種本科類型[3]。
應用型本科的教學培養目標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第一,知識要夠用、實用、復合。應用型本科培養人才注重知識的全面性和綜合性,以及學生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知識的能力,不要求過深的探討研究。第二,素質要敬業、綜合、全面。應用型本科培養下的人才要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能夠熱愛自己的崗位,工作認真細致,并具有較高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共同協作的能力,并且技能要綜合全面,這樣才能充分應對各種突發問題。
應用型本科教育可以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大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滿足市場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普及高等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建立和改革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缺乏社會環境的宣傳與熏陶,部分師生對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和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了解不深,缺乏深層次地認知和了解,沒有認識到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標,或者在教學過程中只關注到了實踐經驗卻忽視了必要的理論教學,這些都源于師生對能力本位以及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誤解。
不少教師對高等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以往以學術為主的時期,在落后理念的引導下,其使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缺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缺乏先進的教學設備,實訓模擬場地建設力度不足,學生缺乏實踐機會,實踐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年齡較大、思想比較守舊,不了解多媒體和互聯網,教學設備的使用不熟練,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
應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從兩方面培養學生,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理論教學,這一部分主要是在傳統的課堂上實現的,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與鍛煉,這一部分除了需要學校提供相關設備和場地支持,還需要企業提供充足的平臺和機會,讓學生能夠深入實地。當前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方式往往浮于表面,主要以簡單的信息交流和意見反饋為主,缺乏深層次的資源溝通共享。學校無法通過企業了解當前用人市場對人才技能的需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充分利用企業的平臺和資源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企業也不了解學校的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其在用人招聘的時候僅通過一紙簡歷了解應聘者,容易造成招聘難、招聘錯等決策失誤,并且企業大量的實習崗位和培訓資源無法與學校對接,造成了資源浪費。
雙師是指同時擁有產學研合作能力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的專業人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引導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教學的質量。提高教師待遇,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入。完善教師培訓,包括職業道德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既要培養教師隊伍愛崗敬業的責任感也要提高其專業技能素質。
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建立“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4]。根據內容的不同,將課程平臺劃分為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和專業教育三部分,在平臺下設置相應模塊,例如通識教育平臺包括公共必修課和拓展選修課,學科教育劃分為學科必修和學科選修。要遵循知識必修和興趣選修的原則,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后能夠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合適的課程。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雙方需要建立暢通的線上線下交流平臺,高校需要及時向企業反饋其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企業應就其需要的人才素質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同時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實踐崗位,既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操作技能,又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探討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策略,能夠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為社會建設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