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欣怡
(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
作為高校培養重點之一的大學生領導素質對于改革高校創新機制與促進社會長足進步與發展都有著重要啟示。近年來,國內大學生的領導力培養雖然受到一定關注,但高校的培養體系仍然不完善,大學生在小組科研、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中表現出的領導力個體水平差異大,總體水平有待提升。大學生的領導力現狀以及高校培養體系仍然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在梳理文獻了解大學生領導力研究進展和當前大學生領導力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問卷和訪談調查,分析并討論了當下大學生領導力水平,并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大學生領導力這一切入點,進行深度挖掘,進一步探索高等教育中領導力培養的現狀、問題與改善方案。
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領導力都有著不同的定義,對其組成也有不同看法。應當回到領導力這一本源概念去理解大學生領導力的屬性,結合大學生的特點歸納大學生領導力的組成。領導力的核心是影響力,通過對他人的影響將愿景轉化為現實。因此,大學生領導力可定義為大學生通過溝通、感召、激勵、協調等方式凝聚個體意志與力量,整合最優資源、實現共同協作,達成組織或集體目標的能力。大學生領導力可劃分為領導意識與責任、理解與溝通能力、計劃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變革能力五個維度。
聚焦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大學生領導力現狀,以大學生在社會實踐參與中的各項能力表現為依據,觀察大學生領導力水平,并通過訪談了解高校培養現狀,由此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主要向以華東師范大學學生為主的上海片區高校學生發放問卷,通過運用交叉分析、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大學生領導力現狀。問卷題目參考國內外廣泛使用并被證明信度較高的MLQ量表(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并進行改編。測量維度和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測量維度與指標Tab.1 Measurement dimension and indexes
另外,從問卷填寫者中選取3位被試進行深度訪談。三位被試分別來自上海某雙一流高校、某211高校和某普通本科院校,詳細了解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領導力水平及各自高校對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情況。
研究對象為參與過社會實踐的高校本科生,樣本主要來自上海地區高校。共發放問卷75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730份,樣本中男生占45.20%,女生占54.80%,較為符合實際情況。
對領導力的認知和在社會實踐參與中學生的領導意識能夠體現其對領導行為的本質看法,也反映出其對領導力教育的態度和領導過程的科學性。在對“大學生領導力應該是特指學生干部和未來要從事領導工作的人的能力”這一觀點的認同與否中,35.62%的學生選擇“同意”,而64.38%的學生選擇“不同意”,這一結果說明就大學生領導力的認知而言,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打破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和傳統領導觀念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仍有部分學生不認同領導力潛質的普遍性,將領導力局限于干部或處于領導者位置者的能力。
對“領導力具體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缺乏科學具體的認知和自己的理解,也不了解相關理論。在訪談中有學生提到領導力“感覺類似管理能力,領導力可能更高級一點”,也有學生有了朦朧的認知“就是要讓別人去和你一起做成某件事”。這反映了當前的高校培養體系還不夠科學完善,領導力的概念并沒有完全普及。
就“在社會實踐參與的團隊或集體中,你更傾向于扮演什么角色”這一問題中,有46.58%的學生選擇了“追隨者”,另有28.77%的學生選擇了“無所謂”,僅有24.66%的學生選擇了成為“領導者”。在社會實踐中能夠有意識地運用領導力、擔綱領導責任的學生占比較小,談及領導,大多數學生傾向于被動接受安排,成為追隨者,而非主動擔任領導角色、承擔領導責任。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往往會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合作,并且與社會及其他社會成員相接觸。經過對各項能力素質的問卷調查,對各項能力展現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分數為1~5,分數越高代表該項能力越強。對大學生領導力各個方面具體能力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第一,理解與接受能力較好,但溝通能力需加強。由問卷數據發現,學生在理解力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維度表現較好,指標均分超過4,但是溝通能力的平均分低于理解和傳達能力,只能達到3.68。無論是與社會其他成員進行溝通還是與合作者進行溝通,學生普遍都不能自信、得法、有效地完成溝通過程。可見互聯網時代習慣了在線社交的大學生的溝通能力有所欠缺,這需要高校相關課程的進一步開發與培養。
第二,普遍樂于合作,計劃決策能力與執行力較強。學生在合作意愿和能力指標均分達到了3.85。說明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普遍愿意與他人進行合作,發揮合作在領導過程和實現組織目標中的作用。學生在“科學決策能力”“合理計劃能力”“認真執行”“責任心”等各項指標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反映了學生愿意承擔責任,帶領其他人完成目標的積極態度。同時,因為計劃與決策能力能從平時的課程學習中進行遷移和運用,所以表現也較為出色。
第三,協調與激勵能力堪憂,方式方法欠缺。在“個人影響力”“激勵他人”方面,學生的均分分別為3.62和3.58,這是所有指標中較低的兩項。表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協調、分工、激勵團隊成員時的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訪談中進一步獲取信息發現,協調與激勵能力較弱的主要表現為“難以鼓勵團隊里積極性弱的人完成一定的任務”“在遇到協調困難和資源分配問題時常常猶豫不決”,結合學生在合作意愿和責任心的較好表現可以得知多數學生對領導有著積極的態度,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方法、科學的路徑,因此在實踐活動中激勵他人完成任務等相關行為中總有力不從心之感。
第四,缺乏創新與變革的意識和能力。創新變革的意識與能力是高校培養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大學生能力提升的難點之一。創新變革能力得分僅有3.56,在幾項能力得分中分數最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觀察、實踐多,但是運用創新思維進行思考、有意識地計劃和實施變革的較少,缺乏變革勇氣與決心。社會實踐是學生接觸社會、進行合作的極佳活動,學生雖有所做、有所感,但是在其中能夠運用創新思維影響他人、促進個人成長和組織目標的卻很少。
第五,個體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易產生消極心理。問卷數據和訪談結果表明在社會實踐團體中每個個體的領導力水平存在較大差異。73%的被試學生反映,無論是否扮演領導者角色,都會因為這種個體之間的差異而產生心理變化。具體為感受到自己的水平低于其他人的學生會表現出挫敗感,感受到自己的水平高于部分人的學生容易擔心他人拖后腿,會對所在組織或集體產生失望和無力感,進而影響其溝通、協商、創新等行為的積極性。因此,整個社會實踐活動也會因為這樣的心理狀態而面臨困境和阻滯。
第一,社會實踐中大學生領導力的年齡差異。從總體來看,社會實踐中大學生領導力水平與年齡呈現正相關。大一到大四學生的領導力均分分別為3.61、3.72、3.75和3.8。這是因為相對來說大三和大四學生有著更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領導經驗,參與實習、志愿者活動、支教等,在團隊中擔任主要領導者的次數也較多,對領導方式有更多的體會和經歷。但是,領導力五大維度的指標并非都呈現增長趨勢。學生計劃決策能力和創新變革能力在大三階段達到最佳,到了大四又會下降。進一步檢驗發現,年齡和領導意識與責任、組織協調能力、計劃決策能力顯著相關,和理解與溝通能力、創新變革能力無顯著相關。大一到大四各維度能力水平均分如表2所示。
第二,社會實踐中大學生領導力的性別差異。總體來看,社會實踐中大學生領導力沒有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領導力均分為3.73,而女性為3.75。雖然女生領導力略高于男生,但是各項能力方面的水平差別都不顯著,在許多測量指標中各有千秋。如女生在“同理心”“交流溝通能力”“責任心”“合理計劃能力”等指標中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問題意識”“變革決心”“鉆研精神”“科學決策能力”“接受信息能力”等方面高于女生。

表2 大一到大四各維度能力水平均分表Tab.2 Average scores of ability level of all dimens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Grade 1 to 4
大學生領導力水平的提升首先需要大學生對領導力概念的認同與內化。在尚沒有明顯位階的大學時期提升領導力對大學生在社會角色中的適應和發展意義重大。當前的領導力培養主要集中在學生干部群體,短期內要求高校對每個個體領導力都重點培養的可行性不高,但可以遵循因材施教原則,積極倡導領導力全面化培養。可開展通識性領導力課程,鼓勵大學生在課程中理解領導力具體含義,內化領導力的核心思想,掌握領導具體方法。同時對特別有需求、有才能、有積極性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
社會實踐活動本身是實施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良好情境。領導力本質上是一種行為能力,領導能力的獲得主要通過領導學知識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兩條路徑,兩者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在實踐中提升領導力是領導力教育的重要途徑,尤其是一些技能性質的領導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可安排領導學相關教師或領導力優秀的教師作為實踐團隊和個人的導師,依據實踐情境和個體狀況對學生進行指導,這種現實情境中的領導力培養也契合了權變理論的觀點。
家庭、學校、企業是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環境。促進家庭對學生領導力多個維度能力成長的保護、支持和培養,增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使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運用、鍛煉領導力,是承前啟后、融通發展的極佳途徑。建立家庭、高校、企業之間的橋梁,整合更多優質資源,高效有序推進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在社會實踐中總體上大學生領導力基本能夠發揮作用,但領導力水平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前大學生領導力水平隨年齡增長而增長,但各維度呈現不一致的發展狀態,大學男女生在領導力水平上沒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在不同能力維度各有所長。這表明大學的教育與環境對學生領導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不排除個人因素的影響。但要真正高效提升大學生領導力還需要完善高校培養體系。從不同能力維度來看,各維度按能力強弱由高到低排序為計劃決策能力、理解與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領導意識與責任、創新變革能力。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領導過程中合作、理解與計劃決策能力較強,創新變革、溝通協調、激勵他人的能力還較為欠缺。領導過程中的意愿和態度較為積極,也有較強的提升領導力的愿望和需求,但缺乏科學的方法和適當的手段,沒有方法論的支持,在實踐過程中力不從心,反映了領導力教育的缺口,高校領導力培養在具體理論教學和方法傳授上都存在不足。在調研中針對“高校領導力教育課程與活動開展情況”的問題,只有8.22%反映比較豐富和完善,表示“沒有或極少”的占28.77%,“有一些”的占49.32%,印證了當前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有所涉及,但仍難以滿足大學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