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瑋辰
(1.遼寧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沈陽 110003;2.遼寧江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陽 110003)
保證基本用水,優化資源配置。我國人口基數相對較大,人均淡水資源使用量相對較少,隨著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上存在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利用,很多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缺水地區用水困難,工業、農業、生活用水量不足,更有甚者居民飲水都無法得到保障,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修建水利工程截留區域水資源,對區域的發展和生存提供了基礎的保障作用,水利工程建設在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水資源的分布缺乏均勻性,水資源短缺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后,為了使均衡發展的目的得以實現,需要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化配置。
降低自然災害損失。對水利工程體系來講,其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當自然災害現象出現時,水利工程能夠對防護模式進行有效啟動,這樣不僅能夠使環境的正常運行得到保證,而且能夠使危害產生的損失得到有效的降低,從而使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得到保障[1-3]。
對部分地區惡劣環境進行改善。由于地域之間存在差異,使得氣候之間也存在明顯的不同,就干燥性較高的地區來講,水資源的來源主要為降雨,水利工程建設能夠使降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水利工程把水進行匯集,通過陽光蒸發等步驟,來對空氣中的濕度進行提高,從而使降雨量能夠滿足環境的需求。當地區的經濟穩定之后,水庫的小氣候作用得到凸顯,進而為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保障作用。
對水利工程施工來講,很多組成部分或工序具有非污染性,同時,在工程涉及的區域內防洪、灌溉、發電以及供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水利工程使枯水期流量得到明顯的增加,并使其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明顯的強化,這樣不僅使滯待汛期的洪峰洪水得到明顯消減,而且可以使災害的發生頻率以及產生的不良影響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從而為人們生產生活的穩定提供基礎保障。當水利工程處于施工階段時,水電開發工程建設的作用和意義得到一定的凸顯,水電可以以清潔能源的形式存在,且開發成本相對較低,使其能夠對化石燃料進行有效的替代,這樣可以使一系列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如酸雨、溫室效應等。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設之中,水利樞紐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基礎上,不僅可以使枯水期下泄的流量得到明顯增加,而且可以使下游水體的自動凈化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強,使中下游供水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從而使旅游開發得到先天的優勢和條件,進而為旅游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對氣候產生影響,對水利工程建設來講,其選址必選之地為河流水庫,該區域的濕度相對較高,通過大氣作用,使降雨量得到明顯的增加,甚至會導致泥石流等現象出現。除此之外,隨著濕度的不斷增大,使得空氣流通以及空氣污染都會被影響,從而導致極端氣候或霧霾污染災害;②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當構件大型水庫或堤壩時,其河流形態發生明顯的改變,并使河面寬度區域性明顯增減,這樣使得生態植被以及生態環境被嚴重的破壞,從而使生物大量死亡以及水土流失等現象出現,甚至導致荒漠化現象發生;③對社會環境產生影響,由于水利工程的不斷開展,使下游片區出現水量被囤積現象,使得部分村莊的居民需要進行搬家,這樣使得村莊和歷史都被破壞。另外,在水利工程開展的過程中,會導致大量的垃圾或污染物產生,其不僅對居民生活產生影響,而且對自然環境以及自然景觀都產生嚴重的危害。
為了使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關鍵所在為樹立科學發展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完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方法等。在該科學發展觀念之下,合理協調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兩者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另外,需要對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統一的觀念進行構建,這樣可以使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供水、修復等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從而使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修復和改善。換言之,當水利工程生態系統得到優化,可以使該區域經濟的發展得到一定的保障。因此,需要在建設階段,對生態環境建設進行全面落實,使其優勢得到最大化的凸顯,以此來使生態環境保護得以實現。
為了使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得到有效保護,需要在構建水利工程的時候,構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并使其完善性得到保障。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之前,需要實地勘察建設的地點以及周邊環境,并評估其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同時,在設計水利工程的時候,將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引入其中,并對相應的措施進行制定,這樣可以使其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的縮減。對于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來講,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評估,如經濟方面、生態環境方面等,這樣可以使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發展得到保證的同時,生態環境保護也得以實現。整體方面,也要考慮承載力因素,水資源承載力方面,部分流域雖然水資源豐富,但也經不起無節制地開發利用,超過水資源承載力勢必會導致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而對生態產生負面影響,開發水能必須要小于流域水資源的安全承載力。生態環境承載力方面,治理開發不能破壞生態,要維持河流自身的生態需水量,維持河流系統最基本的生態環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維持河流形態和鹽分的動態平衡,維持湖泊洼地水體功能而消耗于蒸發的水量。這是生態系統健康的基本條件。因此,在制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時候,需要從多方面來進行考量,如環境因素、社會因素等,從而使水利工程建設的可行性得到保障[4-6]。
在目前倡導生態環境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的建設必須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做好工程建設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環境影響評價。在建設水利工程項目的時候,需要將強制性和規范性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引入其中,并進行有效的落實,同時,需要在當下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進行制定,不僅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統籌,還需要進行必要的創新。另外,政府需要起到一定的宏觀調控作用,對流域所在地的民主協商進行強化,從而使區域水資源管理科學合理,進而使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
對水利工程建設而言,能夠改變區域內的河流流域,所以,在設計水利工程時,需要合理規劃和評估河流,從而使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得以滿足。在水利工程建設中,選址工作尤為重要,為了使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削弱,需要合理選擇地址。在水利工程開展之前,有效完成規劃工作,評估選址合理性,為順利開展水利工程提供保障。
通過文章的論述可知,水利工程建設雖然在防洪灌溉等方面起到正面作用,但對生態環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使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需要對相應的措施進行詳細的研究。從而使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凸顯,進而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